音乐世界的艺术大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13:17 内蒙古晨报 | ||||||||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李爱平 姜向锋)在内蒙古乃至国内其它省市,凡提起莫尔吉胡很多业内人士都会众口一辞地认为,莫尔吉胡的人生离不开音乐,音乐是他的第二生命。 22年前,作为音乐艺术的实践者,他率先在新疆的阿尔泰山发现了失传已久的蒙古族乐器——胡笳。
22年后,同样作为音乐艺术的实践者,他屡次接到国外一些大学的邀请,参与学术研究。他坦陈,他的艺术理论要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占有一席之地。 不仅如此,他还以伯乐的眼光,让哈扎布、德德玛、才旦卓玛等一批蜚声国内外的歌唱家脱颖而出。他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的专访,一时间他的事迹传遍大街小巷,他成了人们眼中的名人。然而,他对这些很淡漠,他仍在孜孜不倦地在音乐世界里遨游。 莫尔吉胡老人在音乐艺术方面到底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记者近日对他作了独家专访。苦寻失传乐器胡笳 胡笳作为一种独特的蒙古族乐器,据史料记载,产生于史前期,相当于西汉时期或更早的时期。作为蒙古族的传统乐器,与其它一些乐器不甚相同的是,胡笳(蒙古语称冒顿潮儿)在吹奏时能发出两种声音,非常优美。 然而,具有世界遗产性质的胡笳,却在1983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失传了,一时间在音乐界胡笳作为一种蒙古族传统乐器的发声、吹奏方面被外界披上了神秘面纱。追寻胡笳的踪迹,成了许多音乐人共同的梦想。 最先撩开胡笳乐器神秘面纱的人是谁?我能不能找到他?当时尚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的莫尔吉胡在学习的过程中暗暗地下了决心,今生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失传已久的乐器——胡笳。 时间在流逝,真正让莫尔吉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兴奋的事情,是他在1983年3月份的一天,率先在新疆阿尔泰山发现胡笳。 莫尔吉胡刚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不久回到当时的内蒙古文工团工作。工作期间,他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音乐理想,常年奔波在外,进行采风。一次,他来到新疆的阿尔泰山,从附近的村民口中他得知,这里的人们尽管生活贫困,但能歌善舞,非常热爱音乐,闲暇时常以吹奏、演唱方式自娱自乐。 “这里会不会有胡笳?”莫尔吉胡带着这样的想法来到了阿尔泰山一个小茅草屋里,当时的情景让莫尔吉胡至今记忆犹新。“那间茅草屋实在是太脏了,脏得不像样,地下铺的是牛皮、羊皮,两位老牧民就在那里就寝、休息。” 当时的境况尽管让莫尔吉胡不可思议,但仍然得到了老牧民的热情接待。三句话不离本行。莫尔吉胡进屋后随即对老牧民进行了音乐方面的了解,从演唱到乐器,老牧民逐一作答。 好奇心促使莫尔吉胡很想及早一睹老牧民的乐器,然而当老牧民拿出乐器时,莫尔吉胡却大跌眼镜。这是一个什么乐器?自己从未见过。他拿起该乐器试着吹了几次均未能吹响。老牧民看他吹奏不响,顺手接过来对他说,我吹你听。老牧民拿起这个只有三个眼的乐器,吹奏出的声音让莫尔吉胡顿时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舒畅,他对记者说,当时的感觉太美了,太美了! 莫尔吉胡后来在同牧民的交谈中得知,这就是他一直寻找的胡笳。难道这就是胡笳吗?莫尔吉胡回忆说。他当时特别惊讶。为了留住这个发现,他在牧民的茅草屋里给胡笳照了相,并在随后对老牧民进行了独家采访。从新疆阿尔泰山回来不久,莫尔吉胡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连续几日奋笔疾书,作了《追寻胡笳的踪迹》一文,刊发在上海音乐学院学报的头条。莫尔吉胡此举成为音乐界的盛事。莫尔吉胡自然成为发现胡笳的第一人。 解说长调的心灵自由 长调,是蒙古族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长调作为我国音乐文化艺术的精粹,在内蒙古地区是特有的音乐。 对于长调的认识,业界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莫尔吉胡告诉记者,长调最先在蒙古民族地区只是一种自娱性的音乐,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自娱性音乐的长调一跃而成为孔子时期的“礼乐”,长调从自娱走向礼乐,再往以后成为宫廷音乐,这就应该是其发展的轨迹。 长调的音乐特点是什么?莫尔吉胡认为长调的音乐特点用四个字可以概括:心灵自由。莫尔吉胡认为,长调是蒙古民族的牧民在心灵受到感染,面对辽阔的大草原,人与自然达成和谐后,产生自豪、奔放的感情,从而产生的一种音乐表达形式。 音乐,这个具有很强个人化的抽象艺术,随着社会发展必定产生由整体社会、民族所承认的显著升华。长调的发展经历过哪些阶段?莫尔吉胡告诉记者,蒙古民族在远古发现口簧的基础上,长调音乐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浩林·潮儿”(亦称为胡麦) 2、“冒顿·潮儿”(亦称为胡笳) 3、“托普修儿”(这是最早的双弦弹拨乐器) 4、“叶克尔·潮儿”。可视为马头琴原生型乐器。长调音乐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