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农民协会:农业产业化的生力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0日04:22 山西日报 | ||||||||
绿豆、玉米糁、木耳等富有壶口文化特色的小杂粮正一车车从偏僻小县城吉县走向繁华都市,不仅销往全国20多个城市,而且香港、新加坡、阿联酋等地也能看到它的芳踪。吉县宏丰农副产品购销公司张顺旺说,小杂粮协会帮助我们走进了大市场。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农民协会可使一个产业发展壮大,一方经济搞特搞活?“五一”前,记者对临汾农民协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访。
对于农民朋友来说,种地历来是拿手好戏,而如何把产品卖出去,则是让他们挠头的一大困难。尤其在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都说“市场要啥就种啥”,可农民依然很难掌握市场的“晴雨表”。在此情况下,相继有一批农民经纪人活跃了起来。他们凭借着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一手牵生产,一手联市场,带领着庄稼地里的农产品走四方,在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些经纪人把作物收走不给钱,有的压质压价,产品卖不上该卖的价,更有甚者当订的作物卖不出,经纪人就不来收了。基于这种情况,临汾市政府适时提出:必须尽快成立农民协会使农民与经纪人建立起利益共同体,让农民种起地来心里更踏实。 2002年,曲沃县北董乡南下郇村种植大户秦文俊和北董乡农科站站长高道德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借鉴其它地区的成功做法,成立了北董乡大蒜协会,吸纳了20余名会员。协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种服务,发展规模经营,维护会员利益,使会员当年的收入亩增加500元。随着大蒜协会的成立,大蒜种植规模日趋扩大,效益日渐显著。2002年发展为集中连片,万亩规模;2003年发展到2万亩;2004年发展到3万亩。全乡增收1500万元,人均增收400元。 如今,北董乡大蒜协会拥有固定资产20万元,流动资金10万元,年产值500万元;发展会员617人,拥有高级技术人员14人,中级技术人员25人,相当于高、中级技术职称的科技型农民118人;引回山东脱毒大蒜、应县大蒜等新品种,建设试验、示范基地2000亩;注册的“沸泉”牌大蒜已通过国家绿色认证。协会还创建了大蒜加工厂、开发公司、批发市场,形成了“公司+市场+协会+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加快了当地大蒜产业发展。 农民协会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龙头企业,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帮助企业筹集了更多更好的货源,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谷子是浮山县的一大特色产业。2002年之前,谷子生产运作方式都是由农业部门将谷种发放到乡镇,落实种植面积。这种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导致了乡、村干部无积极性,个别乡村到了秋收季节面积还落实不下去,有的还将谷种熬了米汤。 针对这种情况,2002年4月在市县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浮山县谷子协会。每年春播前,协会帮助县神山土特产品开发中心筹资从省农科院统一选购优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由协会同农民签订种植合同,统一供种、统一收购。2004年协会以米家垣为主建立了绿色谷子生产基地,同农民签订了2万亩种植合同,占到全县谷子总面积的66%,秋季协会向企业收购了1477万公斤优质谷子,保证了企业正常生产。目前,浮山县谷子已成为全国第四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加工而成的“神山”牌小米在市场上一路走俏。 哪里有协会,哪里的主导产业就突出;哪里的主导产业突出,哪里的协会作用一定发挥得好、产业化程度就高,这是临汾农民协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农民协会已成为临汾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吉县桥南苹果协会就是这其中之一,也是全国农民协会试点之一。 资料显示,临汾市种植、养殖等各类农民协会销售收入已达27.96亿元。目前,临汾市已将农民协会建设纳入全市农业产业化“161”工程之中,明确提出到2007年全市要建设规范化、高效化的农民协会100个,同时为了推动农民协会健康发展,又出台了加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实施意见,连续两年对15个农民协会进行了表彰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发展协会的积极性,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能人带头、农民参与的新路子。 本报记者乔明亮 本报通讯员马会平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网络编辑:张星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