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边境扫雷:风餐露宿6天 出生入死排雷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1日09:26 中国新闻网 | ||||||||
20世纪90年代,中越边境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扫雷行动,严重制约边境人民生产生活的雷患已基本清除。但由于种种原因,中越边境至今仍有少量小面积的封围雷区。 前不久,成都军区云南省军区边防某部新组建的中越陆地边界勘界工程保障队,再次在中越边境展开扫雷行动。虽然此次扫雷面积仅有2500平方米,但战士们却为此付出了种种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笔者亲历了这次鲜为人知的扫雷行动。
第1天 星期六 晴 上午9点,部队长、政委作了简短的动员之后,我们满怀激情地踏上了扫雷征程。 路越走越窄,路况越来越差。当车队行驶到离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河镇南科村委会还有两公里的地方时,再也无法继续前进了。已经下午1点了,车队停下后,马永信队长迅速作出安排,炊事班先行一步到南科准备午饭,其余官兵将几车物资全部卸下来,靠人力把物资背进南科。这些物资除了扫雷作业器材外,更重要的是还有两吨扫雷弹药,必须时时有人看守。 大家顶着烈日、忍着饥饿开始向南科背运物资。两个小时后,3车物资全部被背进了南科。算下来,每个人平均背了5趟,每趟负重在30公斤以上,总路程接近20公里。 下午3点半,我们开始吃午饭。说是午饭,其实就是米线。开饭前,马队长问炊事员陶虎昌:“米线够不够吃?”小陶胸有成竹地回答:“够了,我们全队吃鲜米线才吃20斤,这次干米线都煮了20斤!”可过了一会儿,小陶傻眼了,大家不仅吃完了20斤干米线,另外还消灭掉了3把面条。 从南科到扫雷作业宿营地———龙树河旧址,还要翻越6座大山,至少要4个小时。今天来不及上山了,大家只好在南科住下。 第2天 星期日 雷雨 冰雹 云南的天,说变就变。昨天晚上还是满天繁星,月明如镜。后半夜,一阵雷声,暴雨瓢泼一样倾泻下来。 早上,雷雨还在继续。南科海拔只有200多米,而龙树河旧址海拔却在1800米以上,这么大的雨,上山谈何容易!我心里嘀咕。 马队长决定今天不上山作业,可也没让战士们闲着,他带着战士们对扫雷作业中常见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复习。 上午11点左右,天晴了。吃过午饭,我们正在后悔今天没上山呢,一转眼,天空就乌云密布暗下来。紧接着,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呼啸而来。几分钟后,又下起了冰雹,一个个冰雹如蚕豆般大小,砸得到处“啪啪”直响。看此情景,我不禁暗自庆幸。 冰雹过后,天又晴了。下午,队里组织了一场篮球比赛,一来调节一下生活,二来保持好官兵们的体力,为上雷场做好准备。 第3天 星期一 雷雨 冰雹 夜里又下了一场暴雨,早晨天气格外晴朗。今天终于可以上山了。 界务员在前面带路。翻过第三座山峰后,我们眼前的道路突然消失了,横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悬崖绝壁,一条羊肠小道悬在刀削斧劈的绝壁中间,左侧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右侧是数百米高的绝壁。马队长走在最前面,大家紧跟其后,像壁虎一样扒着绝壁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向前挪。我的双腿在不停地打颤,心砰砰直跳。三四百米的路程,我们足足走了20分钟。过了这道“鬼门关”,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11点15分,经过3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到了宿营地———龙树河旧址,比预计的时间提前了45分钟。 下午,我们开始平场地搭帐篷。 怕处有鬼,痒处有虱。晚饭刚过,狂风暴雨夹着冰雹就呼啸而来了。天地间顿时被搅得浑浊不堪,到处飞沙走石。没过几分钟,我们的帐篷就在狂风暴雨的摧残下摇摇欲坠。雨水从门口灌了进来,拉在帐篷柱子上的两根粗绳子也被吹断了。我们一边七手八脚地把帐篷里的水往外舀,一边用力顶住两根断了绳子的柱子,防止帐篷倒塌。 半小时后,雨奇迹般地小了。大家立即穿起雨衣,开始修整帐篷。一会儿工夫,就将帐篷加固了个结结实实。抬头一看,天西边竟然又露出了夕阳,我们哭笑不得。 第4天 星期二 晴 早饭时,大家都在思索着同一个问题:如果今天民工不把扫雷弹药背上来,我们该怎么办?我们人手少,仅靠我们自己至少还要三四天时间才能将全部弹药背上山。 出乎意料的是,早饭后没多久,当地群众就背着弹药上山来了。不仅有我们昨天请的民工,还有很多群众是自发来的。站在山顶望去,上山的小路上背运弹药的当地群众成了一条川流不息的“河”。 弹药运上来之后,我们开始向今天的作业地点前进。 这是一个被植被覆盖的小山坡,中越两国分界线以山脊为界。当年这里曾埋下了数不清的地雷。同行的作训参谋颜纯和界务员曾多次到过这里,在他们的指引下,何强副参谋长和马队长又对现场进行了补充勘查。 结果表明:由于雷场布设时间长,经过炮火打击和雨水冲刷,地雷发生了移位,已形成多层雷区。雷场错综复杂,极不规则,有的地方密度大,有的地方又很稀少,难度和危险性较大。 马队长根据勘查的情况,迅速确定了作业方案,采用波次延伸爆破法,在炸毁表层地雷、清除地表植被的前提下,再进入雷区按照一探、二搜、三排、四耙的方法,进行人工搜排。 大家按照分工各就各位。一班负责设药,班长和文军是队里的扫雷骨干,设药对他来说驾轻就熟。每节扫雷爆破筒长70多厘米,他的任务就是将这些爆破筒边连接在一起设置到要清除雷障的地段。扫雷爆破筒连接的长度根据地形和需要而定,一般在几米到十几米不等。 二班负责点火,班长吕永均的任务就是将点火线从爆破点连接到安全地域的点火机上,并负责点火。三班负责保障,主要为设药组供给弹药。四班负责警戒,这里虽然荒无人烟,但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一班设药完毕人员全部撤出后,二班长吕永均立即将点火线连接到点火机上,并迅速进行手摇发电。“点火组准备完毕!”吕班长话音刚落,马队长立即下达命令:“点火!”吕班长按下点火按扭的一瞬间,爆炸点闪现出一道火光,“轰……”的一声巨响,硝烟伴着灰尘腾空而起。 硝烟还未散尽,排长万兴业就穿好防护服,一手提起探雷器,一手拿着探雷针,第一个走进了雷场。 我走近炸点一看,巨大的冲击波将两旁5米内的小树木全部震断,大树也被震得光秃秃的,叶子全没了。一排竹子被炸成了竹片,好像被石碾子碾过一样。原本植被茂密、荆棘丛生的雷场,顿时被炸开了一条宽约2.5米、长约10米的通路。但这条通路必须再经过人工搜排之后,才能在上面行走。 万排长在前面用探雷器仔细探查,虽然没有发现异常情况,但和文军、吕永均等班长骨干还是跟在他后面用扫雷耙将通道翻了个底朝天。有些小型防步兵地雷不易被探雷器和探雷针发现,必须用扫雷耙进行进一步的清理。经过这两道人工搜排之后,部队才能继续向前推进。 大家就这样炸一段,搜一遍,向前推进一段;再炸一段,再搜一遍,再向前推进一段,小心翼翼地向山顶前进。下午5点半左右,我们安全圆满地完成了该地段的扫雷任务。开辟出宽2.5米的雷场通道300米,人工搜排出地雷、手榴弹等爆炸物10余枚(件),根据炸点显示和雷场地雷分布密度推算,引爆地雷等爆炸物至少100余枚(件)。 第5天 星期三 晴 早上6点,我们准时从宿营地出发。朝霞看起来很美。 今天的扫雷作业地点在2100高地附近,扫雷面积是昨天的两倍。 上午10点左右,又一段雷场经过爆破后,大家准备进行人工搜排。就在这时,走在前面的马队长突然发现,刚刚爆破过的地段,有一处正在向外冒青烟。“卧倒!”马队长一声令下,战士们迅速卧倒,紧接着“轰……”的一声巨响。一颗地雷没有随扫雷爆破筒一起爆炸,这种情况非常危险。马队长以他锐敏的观察和准确的判断,妥善地处理了险情。 马队长是一位“排雷英雄”,他的故事很有传奇色彩。在中越边境第二次大扫雷中,时任班长的马永信,作业200天,排除地雷3040余枚、爆炸物1200多件,创造了“单兵单位时间排雷数量、质量世界第一”的纪录,排雷进度是曾被公认为世界最成功的“阿富汗扫雷行动”的单兵排雷进度的29.2倍!马永信从此声名远播,成为名扬国际扫雷界的“扫雷大王”。 下午5点,官兵们又排除了几次险情后,2100高地的通道被顺利打通。 两天来,战士们共排除地雷及各种爆炸物300余枚(件),开辟宽2.5米的雷场通道1000米,圆满完成了中越边界勘界金平段的扫雷任务。 第6天 星期四 大雾转 雷雨 早上醒来,起大雾了。 扫雷任务圆满完成了,今天即将返回部队,战士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出发没多久,天空就下起了蒙蒙细雨。等我们闯过悬崖绝壁后,细雨变成了暴雨。背囊越来越重,我们顺着雨水冲刷形成的道路,和雨水一起“滑”向山下。 晚上7点,我们回到部队。6天的风餐露宿,6天的出生入死,大家黑了、瘦了,手上磨起了老茧,脚上磨出了血泡,身上被毒虫、毒蚊、蚂蟥咬了一个个包。但是大家都很高兴,我们再次圆满完成了任务。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李林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