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连宋大陆行背后的台商心情(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15:01 长三角专刊

  “如果真能‘三通’,我们要放鞭炮了”

  坐着包机而来的连战与宋楚瑜,不知道是不是百分百能了解台商在台湾—大陆辗转往返时那种痛苦———包括费用与时间的“超支”,一条浅浅海峡竟成了迢迢长路。

  连战的演讲中,有一句话给叶惠德印象极深。他在介绍对台湾经贸政策及两岸“共同市场”的设想后,话锋一转:“谈了这么多,谁来做?谁来推动?必须要有人念兹在兹在那里埋头苦干。”

  连战当然有所指。不过,在叶惠德看来,作为台商,除了呼吁,除了为两岸经济作贡献,做好润滑剂,也许有些事情也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尽绵薄之力。他常重复一句话:“两岸关系,大门不开开小门,小门还不开,那就先敲窗户嘛”———这既是对当局者的期盼,也是对自己、对台商的要求。

  实际上,窗户是可以敲开的。

  早在2003年春节,叶惠德在浦东机场登上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踏上归途———这是台商春节返乡包机的首航班机。他的机票被作为历史见证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今年春节前夕,叶和北京台资企业协会会长谢坤宗、广东东莞台资企业协会会长张汉文,成为推动春节台商包机的幕后民间力量。1月29日,当他再次乘坐上海飞往台北的第一架地方民航班机时,他也见证了“台商春节包机”这一模式从“单向与经停”到“双向对飞且不经停”的不断进步。

  在叶惠德看来,步子完全可以迈得更大些。“每年从台湾来大陆的,包括台商和观光客有300多万人次。一旦直航,每人次可以省1万新台币,这就是300多亿新台币,相当于84亿元人民币。大陆游客去台湾观光,同样效益多多。海运方面,台湾对大陆有300亿美元顺差,如果直航,海运费用会降低,时间大大缩短,无论对哪一方,都是双赢甚至多赢。”

  他对媒体说:“希望下一步能双休日包机、节日包机。‘三通’的意义就不必去说了,至少,这该有利于多少台湾夫妻双休日团聚,少生出多少家庭隔膜?”

  当“胡连会”与“胡宋会”达成一系列共识后,尽管对台湾当局如何落实抱谨慎态度,但叶惠德仍有些兴奋:“如果真的能‘三通’,我们要放鞭炮了。”

  而汪美华对“三通”的期盼倒是蛮“私人”的。这位13年前与老公、孩子移居上海的“台妈”,是想让自己更轻松些。

  当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时,有传言说“台湾要打飞弹了”。那时儿子正好回台湾服兵役,汪美华脑子里迸出一个滑稽场面:两岸打起来,儿子上了战场,举枪向这边的爸爸妈妈妹妹瞄准射击。

  当然,这个画面只是一闪回,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倒是另一些实实在在的事,需要她去面对。汪美华的三个孩子都在上海本地学校念书,有些事挺让她尴尬:上历史课,讲到国民党、蒋介石一节,孩子回来问:“妈妈,蒋中正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听“太太俱乐部”里的“台妈们”说起,为了这些事,台湾孩子还与当地学生发生过争执。汪美华试图对孩子解释,可这哪里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呢?

  “哪怕就是为了向孩子解释明白,我也希望两岸通起来。”

  “通”的最高境界,就是不需要时时头顶“台商”标签

  这是叶惠德的看法。

  无论作为台商协会会长,还是第一批到上海发展的台商;无论是5年前风靡台湾的“上海热”,还是又有人预言连宋后“大陆热”,叶惠德免不了善意忠告:如果不爱上海就不要来,来了以后要尽量忘记自己的台湾人身份。

  很多台商对“身份”相当矛盾。一方面强烈呼吁“市民待遇”,包括公司注册、看病费用、学费标准;但又舍不得放弃被视同外资企业所享受的诸多优惠政策。“对台商来讲,我们应该去掉‘超国民待遇’或曰‘超市民待遇’的想法。当‘台商’这顶帽子还原到地理概念时,那才是真正的一家人。”一些台商想得很深。

  有趣的是,无论王国达还是张秀琬,抑或“台妈”汪美华,都坦言“习惯”而非“喜欢”大陆城市,只是他们已经学会了融入和包容。

  对台北与上海的两个“家”,张秀琬有一比:台北,更像是一位中年男子,稳重,有内涵,那里有她童年回忆,少女情怀,有许多留恋;而上海好比一位18岁的时尚青年,有活力,有消费能力,但也有年轻人的浮躁。“这座城市在进步,我们鼓掌;这座城市有不足,也不要一味抱怨,而是齐心协力去改善它。”张秀琬说。

  这其中还有另一种隐痛。见多了欧风美雨,素来颇有骄傲感的上海人,对外地人相当挑剔,对台湾人也不例外。在一些上海人的言谈中,台商往往被冠以“小气”、“吝啬”,甚至被有的人称为“台巴子”,意即“台湾来的乡巴佬”。王国达有些气不过:“说我们小气,要知道我们创业也是一分一厘挣起来的,当然不敢挥霍。”“上海要海纳百川,为什么有些上海人还那么排斥包括我们在内的外地人?”

  在叶惠德看来,这样的相通、相知、相融,对台商而言,还要有一种“自律”、“自省”的意识。“台商也应该保持三样,一是合法经营,二是善待员工,三是积极回馈社会。”台商要为自己树立良好形象,这也是为两岸更和谐的民间交流助力。人民日报记者 吴焰

  链接:

  冷热政策下的台商登“陆”

  ●1978年,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同时,对台政策也发生重大转变,从力主“武力解放”转为积极争取“和平统一”。但由于台湾方面对两岸经贸往来限制严格,未开放台商投资。

  ——台商开始以外商名义或较为低调的方式进入大陆试探投资,集中在以地缘与文化相近的福建沿海地区,数量有限。

  ●1987年7月,台湾当局解除外汇管制,允许企业对外投资。同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台商纷纷以探亲名义赴大陆考察或寻找投资机会。

  ●1988年7月,国务院发布“鼓励台湾同胞投资规定”22条,明确规定对台商之优惠措施比照外商,对台商之资产不实行国有化,以及可适用涉外经济法规等。次年3月,国务院再次公布给予台商优惠的新措施,承认台资在沿海地区的土地开发经营权,以及公司股票、债券、不动产之购买权。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发生后,外商对大陆投资出现撤资或观望,台商却借机加快对大陆投资步伐,特别是台湾大企业家王永庆赴大陆考察及大型投资计划,起到了重要带动作用。据统计,1989年,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计540个,协议金额5.5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5亿美元,相当于前几年之和。

  ●1990年1月,台湾当局正式公布《对大陆地区间接投资或技术合作管理办法》,有条件开放台商间接对大陆投资。

  ——台商对大陆投资继续扩大。特点是:多为“台湾接单、大陆加工生产、产品外销”的“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以合资或合作经营为主,且以珠三角区域为热。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目标确立。1993年4月新加坡“汪辜会谈”,为两岸关系营造良好氛围。同一时期,台湾当局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开放与规范政策。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肯定台海经贸重要性。

  ——第二次台商投资高潮形成。1992年到1994年的3年间,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计2.3万家,协议金额200多亿美元,实际投资额75.8亿美元,前两者均占到此前台商历年累计投资项目与协议金额总数的50%,后者也占31.5%。其中,1992年台商对大陆投资协议金额仅次于香港,跃居第二位。

  ●1995年以后,两岸关系危机不断。1996年李登辉提出“戒急用忍”,制订新的台商大陆投资规范,严格限制大企业、高科技产业对大陆投资。

  ——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徘徊或滑坡。1995年到1999年,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持续下降。

  ●1999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2000年12月,外经贸部公布了《对台湾地区贸易管理办法》;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台湾方面通过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的两岸经贸政策。

  ——2000年开始,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第三次高潮。据大陆方面统计,2000年到2002年,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合计12131个,协议台资金额176.3亿美元,实际投资94.9亿美元,分别占历年台商投资总数的21.8%、28.6%与28.5%;据台湾方面统计,这3年台商对大陆投资已占累计投资总额的38.8%。

  ●2005年1月到2月,春节台商包机双向直航;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4月底到5月上旬,连、宋大陆行,在上海高度评价台商,并表示愿推动解决台商最关切的实际问题。

[上一页] [1] [2] [3]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