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晨报专题 > 正文

快乐儿童节反思儿歌之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18:10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贺静 赵永峰)六一儿童节翩翩而至,天真烂漫的儿童在夏日的灿烂阳光下享受他们的节日,成人虽然已经没有享受节日的权利,但在这一天,全世界的主题只有一个:快乐!今日,本报推出六一专题报道,关注如今的儿童,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祝他们节日快乐。也希望所有的大人们能推开时间的门,重新回味曾经充满欢乐的童年时代······

  快乐儿童节 反思儿歌之痒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小学音乐老师席建兵每天下班都忙着往音像书店跑,今天的运气还算不错,他终于觅到一本还能交代过去的好碟,从里面选了两首歌曲准备回去给孩子们排练。六一的节目年年都排,年年都是那些老歌、旧歌。席建兵今年想来点新的。“这本书是2003年出版的,歌曲还比较新,虽然是流行歌曲改编来的,但还比较适合儿童唱。新儿歌不出,老儿歌唱了多少年了,连我们老师教得都没兴趣了,难怪孩子们不爱学!”席建兵边翻书边无奈地说。记者看到,席建兵所言的好歌有《与世界联网》、《红旗飘飘》、《中国工夫》等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众所周知,儿歌是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唱儿歌更是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读书郎》等几十年前的经典老歌依旧能为人们津津乐道,勾起那一代人对童年的美好回忆。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条件好了,却没有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儿歌让他们享用一生。究竟是现在的儿歌少了?还是儿童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儿歌。

  现象一

  不爱“过时”儿歌

  5月26日下午4点多正是下课时间,在包钢二十小的校园内,几个孩子在嬉笑玩乐,记者问一个二年级的女生平时在学校里唱什么歌,喜欢什么类型的儿歌 ,这位小女孩摇摇头说她不喜欢唱歌,当记者又问她会不会唱《老鼠爱大米》时,这个女孩竟脱口唱出“我爱你……”其他的孩子也都跟着接上了后半句“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为什么不唱课本里的歌?对于记者的提问,几个孩子一致回答“不好听”。“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当记者领头唱起这首儿歌时,“太土了”,孩子们说完后笑着跑开了。

  同样的问题,一个戴眼镜的男孩回答得比较婉转,他说学校里老师教的如《数星星》他只在课堂上唱,平时在家里他喜欢学印度歌曲和港台歌曲,因为“好听”。据这位男生透露,他们班的男生都爱学周杰伦的歌,女生则喜欢唱蔡依林和孙燕姿的歌。

  同一天,在包头一幼儿园里,记者看到一群大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陆续走进卧室。好几个小朋友口中念念有词:“……吃南瓜,吃不上南瓜把嘴张……”一位小朋友站出来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他最记得这几首儿歌了,是最近在中央台播的《西游记》动画片里学到的。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好像一个小眼睛……”在另一幼儿园里,两个小朋友反复哼着这首《小星星》,唱得兴奋时,还站了起来。“能唱另外一首吗?”旁边的老师问。小朋友停了下来,两双大眼睛看着老师和记者,才静下几秒,他们又高声唱着:“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而当记者问到他们在家中、在课外都玩些什么时,小女孩立刻说,她在家都喜欢搞些手工制作,而儿歌就只记得这首了。

  不少家长反映现在的小朋友都喜欢唱流行歌曲,卧室里贴满了偶像的海报,张口就能唱出“爱你永不变……”对儿歌根本“不屑一顾”,甚至有小朋友认为在学校里学到的儿歌根本不能派上用场。在众多儿童歌曲比赛上,由孩子们自己选择表演节目时,不少孩子演唱成人情歌。

  现象二

  “灰色童谣”盛行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谁也不知道,一拉绳,赶快跑,轰的一声学校不见了……”在记者采访的孩子中,几乎每人都能信口背出一两首这样的童谣。

  “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一首流行歌曲被改编得面目全非,却在小学生中广为流传。

  小学三年级男孩刘南一口气唱出好几首“流行”儿歌:“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抄抄抄,考试的绝招……”

  有30年教龄的小学语文老师李老师介绍,眼下一些改编儿歌在学校里大行其道。一次语文测验,她要求学生默写唐诗《望庐山瀑布》,有个孩子竟在考卷上写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口水流得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原来,孩子背不出古诗,一急之下将平时唱得滚瓜烂熟的“灰色儿歌”写了出来。

  一些家长认为,“灰色儿歌”传递了孩子对学习和学校教育的叛逆情绪。他们将一些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加以改编,以此宣泄自己不被老师和家长理解的苦闷。教育界人士则认为,孩子缺乏自主意识,摹仿能力却很强,尤其对一些有悖传统教育的东西,孩子心理处于一种不设防状态,容易对一些“灰色儿歌”一传十,十传百。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学习音乐是学校和家长共同的责任。

  问题

  儿童为何不唱儿歌?

  记者在现在的小学音乐教科书上看到,《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春来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老歌依然包括在内。席建兵告诉记者,他们学校分两套教材进行教学,二年级是新教材,里面的内容有一些改动,添加了一些新歌。记者手里拿的是五年级的教材,虽然也是新版,外包装看上去倒是漂亮,但是换汤不换药,歌曲还是老歌多。

  “歌词呆板老化,几十年不变,旋律不上口,没有时代感,当然唤不起儿童的兴趣了。”一位音乐老师一语道破。

  在呼市某小学门口,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等着接孩子的学生家长。一位姓刘的女士说:“我小时候就是听着《读书郎》长大的,如今我10岁的女儿依然唱这个歌,难道儿歌就不应该更新?”

  “有些老歌的歌词,现在的孩子根本不能理解或从心理上完全接受不了。你比如‘革命英雄’,这些离他们太遥远了,虽然从教育意义上讲,孩子们应该铭记革命英雄人物,但也不能不出新儿歌吧!”另一位家长接上了话题。

  记者的一位朋友对记者说:“有一次我带 5岁的孩子坐公交车,孩子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时车上的人都笑了,有人还问孩子,‘现在你到哪儿捡一分钱去呀?’我仔细一想还真是的,时代在改变,可这首歌我们的父母小时候就在唱,这么多年了怎么就没有新的儿歌来代替?”

  包钢十中的李准老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儿童不爱学儿歌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有一些儿歌其实不适合儿童唱,有的歌曲调高,小孩儿根本就挑不上去,几次下来他就没兴趣了,这也影响了儿童学习儿歌的积极性。”

  解析

  成人歌曲流行之因

  “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们来做运动…”在一幼儿园的活动课间,记者看到小朋友们正在跟着音乐边唱边做运动。一首成人流行歌曲,被一帮小孩子唱得有声有色。用席建兵的话讲,《健康歌》首先名字就特吸引孩子,配器有动感,很接近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们一听就特别喜欢,因此就爱学爱唱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孙燕姿的《绿光》、蔡依林的《七十二变》等具有动画感觉的流行歌曲都很受儿童的欢迎。

  “儿童虽然不能领悟到歌曲的意思,但简单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对他们还是有吸引力的。再加上这么多的媒体传播,流行歌曲在孩子们中间有了很好的施展舞台。”

  一位教育界人士认为,孩子们迷上了一些本不适合他们唱的成人歌曲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儿童歌曲创作力度不够,我们想“喂”孩子却找不到合适的“粮食”;二是社会对新的少儿歌曲的宣传推广力度太小,在电视上也很少能看到既有吸引力,同时又能引起少儿强烈反响的儿童歌曲。而那些成人们的流行歌曲则在无孔不入地渗透。这些问题需要文化、教育等各个部门的努力,我们真的非常需要新的精神食粮来培养新一代的孩子。

  “目前,全中国约有三亿儿童,不少孩子都表示想多学一点儿歌,儿歌市场的潜力是可以预见的。可孩子们想学的儿歌不仅仅只是学校里教的那几首,也不是意识不健康的歌曲。儿歌创作不应老调重弹,应创作适合孩子们心思的儿歌。但是现实情况是,这方面目前属于空缺,儿童的需求意识又是那么强烈,所以他们只能找流行歌曲来替代。但他们又没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只是什么好学学什么,什么好唱唱什么,只要节奏活泼就行,在不懂的情况下难免会误入‘灰色歌谣’或‘不良儿歌’的怪圈中不能自拔。”一位姓张的老师不无担忧地对记者说。

  关注

  儿歌出现断档

  25日上午,记者在包头市民族西路一音像店看到,最新网络歌曲和流行歌曲占据了柜台的黄金位置,而少量儿童音像制品则被摆放在靠墙角一处,记者问售货员有什么新儿歌?售货员从柜台上面拿下一盘外包装精美的CD递给记者,在这盘CD碟的封面记者注意到,歌曲还是《采蘑菇的小姑娘》、《小燕子》和《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些“过时”的老儿歌。

  在另一音像制品店里,记者询问服务员有无儿童CD。她想了半天说,没有,只有卡带,说着给记者取了下来,记者看到,第一首歌是《两只老虎》。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原因有三:其一是现在儿童接受的音乐信息主要是听、看,孩子在学校受到的音乐教育比其他学科少,音乐素质比较差,现在的电视频道虽然增加了不少,但属于孩子的节目并不多,一年中,除了六一前后被关注外,平时所有活动和节目都很少看到与儿童有关,现在孩子又早熟,再加上学校、家庭等把关不严,平时又没有适合儿童和让儿童感兴趣的歌曲演唱,导致孩子们唱情歌;二是儿童音乐创作是一门学科,好多作曲家毕业后,不会写儿歌,或写得不像,创作者无法运用孩子的语言来表现孩子的感情,写出来的东西不能被孩子接受和喜爱。目前为止,全国没有一位专业的儿童歌曲作家,儿童音乐教材都是由业余作者编写的。另外,由于音乐院校没有儿童歌曲创作这一课,许多爱好儿歌创作的人想学无门。这就是中国儿歌创作的现状。三是在市场经济下创作儿童歌曲经济效益不好,在刊物上发表一首儿歌稿酬仅30至50元。一首好的流行歌曲,创作者让歌星演唱能得上万元,而儿歌却没有这样的市场。 目前一首儿歌歌词,普通作者只能获得150元左右的稿酬,作曲也只能获得200元左右。稿酬太低的结果导致了大批有才华的儿歌作者流失,也导致市场上儿歌难觅踪影。

  对此不公平待遇,儿童不是没有察觉,一位叫小强的男孩对记者说:“我们不是不喜欢儿歌,是没人给我们写歌。爸爸说,给我们写歌的叔叔阿姨因为挣不了钱才不写的,但他们不写歌,我们唱什么?其实有些大人歌我们根本就不喜欢,就是为了好玩,为了和同学比赛才学会的。”

  深思

  “变味儿歌”负面影响大

  一次,记者在一家饭店门口看到几位十二三岁的小女孩正一本正经地唱着:“十个男人七个傻、八个呆、九个坏,还有一个惹人爱,姐妹们跳出来,就算甜言蜜语也要把他骗过来……”令人不禁目瞪口呆。无独有偶,随着《还珠格格》的再次重播,一首小孩们自编的童谣又被广为流传:“小燕子飞飞,五阿哥追追,英勇的尔康,爱上了紫薇,漂亮的紫薇,跟人家飞飞……”

  记者注意到,类似这类歌曲以及顺口溜还有很多,而且在小学生中流传甚广。他们究竟懂不懂自己在唱什么?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内蒙古科技大学社科部的一位张姓老师。据张老师讲,小孩子的辨别能力并不十分完善,他们做很多事只是基于一种从众心理,不会去深究其中的涵义。也许儿童在念这些顺口溜时与成年人的想法并不相同,但这些顺口溜中往往都包含着一种是非观念,这些是非判断在一些顺口溜中却是被歪曲了的。小小年纪唱这种歌确实让人担忧,长期耳濡目染之下,谁能保证他们的品行不受到负面影响?

  “其实‘变味儿歌’的出现不能完全怪孩子。一些老师和家长教育和管理不当,使孩子心生反感,读书求知本是快乐有趣的事,但陈旧的教育观念,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读书求知变得苦不堪言。一些老师为了高分数和升学率,拼命给孩子加压,布置大量作业,学生被压得抬不起头。个别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缺乏耐心教育,态度生硬粗暴,这些都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挫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使其产生逆反心理。缺乏丰富的校园文化娱乐生活也是一个原因。一些学校重教学轻育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张、单调、乏味,加之影视中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不少,缺乏辨别力的小学生就很容易拿垃圾当宝贝,视糟粕为有趣。”张老师最后的言语值得家长、老师以及全社会儿童工作者共同思考。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