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事件折射了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19:29 南方人物周刊 | ||||||||
除了《新闻周刊》本身的影响力以外,在伊斯兰世界由来已久的反美情绪是更根本的原因 -赵晓 美国《新闻周刊》5月9日报道说,古巴关塔那摩美国海军基地的美国审讯人员曾把
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起较为严重的报道失实事件而已,在世界新闻史上,这样的事情史不绝书。但《古兰经》事件的吊诡之处在于,该篇报道中相关的区区两句话,却让穆斯林世界义愤填膺。阿富汗的抗议者,烧毁了美国总统布什的画像和联合国的汽车,袭击了政府办公楼和国际办事机构。哈马斯发动了大约1500人在加沙地带举行反美示威。目前,抗议活动已造成至少16人死亡,大约100人受伤。 此前,俄罗斯、阿拉伯“半岛”电视台等媒体都曾有过美军监狱发生亵渎《古兰经》的报道,但都波澜不兴,没有引起抗议和骚乱。美国《新闻周刊》引发的《古兰经》事件之所以闹出这么大的动静,除了《新闻周刊》本身的影响力之外,在伊斯兰世界由来已久的反美情绪是更根本的原因。 根据美国PEW研究所2004年6月公布的民意调查数据,本·拉丹已成为伊斯兰世界最值得信赖的世界领袖。在世界最大的伊斯兰国家印度尼西亚,这一数字是58%。在巴勒斯坦,拉登得分更超过阿拉法特(71%对69%),在约旦,对拉丹55%的“信赖比例”远远超过亲西方的温和国王;在据称“民众传统最亲西方”的摩洛哥,信赖拉登的竟然也有49%。2004年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巴格达的酒店幸免于难后,黎巴嫩有议会领袖公开说:“我们希望下次袭击会瞄得更准,以便除掉这个细菌(指沃尔福威茨)。”大多数阿拉伯传媒对美国在伊拉克的困境感到兴奋。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在世界伊斯兰国家大会上发表反犹太言论,得到所有与会代表的起立鼓掌,连美国扶持的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也不例外。 客观地说,拉登等人的激烈恐怖主义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极端行为,其实也代表着一些被欺压的阿拉伯世界群众的反抗情绪:抗议美国控制波斯湾战区、占据伊斯兰的圣地和抗拒敌对伊斯兰的价值进入伊斯兰社会。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对曾经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文明的伊斯兰世界而言,曾经的辉煌早已进入了历史深处,摆在他们面前的现状是很严峻的:政治上的合法性受到了国际和国内的双面夹击,经济上的落后和两极分化,内部的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和团结的丧失,还有作为精神支柱的伊斯兰教本身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问题。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曾经提出著名的“刺激—反应”模式:挑战和应战是文明成长的主要动力。他把挑战分为微弱、适度和强烈3个等级。过于微弱的挑战刺激不了一个文明,例如蒙古入侵对于日本,几乎没有造成任何影响;而过于强烈的挑战又会摧残一个文明,例如蒙古入侵对于中国,宽容活跃的唐宋社会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严酷压抑的明清社会;只有适度的挑战,例如蒙古入侵对于莫斯科大公国,才真正起到了推动俄罗斯文明的作用。对伊斯兰世界而言,外部的刺激似乎是太大、太猛烈、太让人措手不及了,所以它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阿拉伯世界与西方的关系错综复杂,始于19世纪初的学习西方的思潮,在20世纪前半叶依旧盛行。然而,这一切在20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1948年以色列宣布立国,巴勒斯坦甚至阿拉伯人民苦难的现代历史从此开始。事件背后有这样的事实:欧洲殖民主义在中东不光彩的历史,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及在地区政治中实行的双重标准,它们最终损害了阿拉伯人民的利益。 这种情况,造成了一个似乎合乎逻辑其实却有悖理性的看法:世上所有罪恶 ,都是美国和以色列这对大小“魔头”一手造成的。于是,极具感情色彩的口号遮蔽了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虚幻的受难意识代替了脚踏实地的努力。以色列和美国似乎成了一个符咒,左右了阿拉伯人对西方的理解。几十年来,一些阿拉伯领导人迎合和推动着对以色列和美国的仇恨,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个人声望和好处。 在这样的语境下,很少有人关注怎样建立一套以权利为本的现代政治新秩序,令国家富强起来。而萨达姆那样的统治者则似乎更加受到追捧:反正有美、以两个替罪羊——原来我们落后是因为殖民者的欺压,现在你们吃不饱饭则要怪西方的经济制裁。穆斯林对现实的不满一点点地被偷换为对西方的仇恨。于是,恐怖活动生生不息。可是,恐怖分子的自杀式突袭,已招来美国更鲁莽、更强烈的还击,而这又反过来加强了中东地区的受压迫感,令更多人心甘情愿地成为“人体炸弹”。这正是阿拉伯世界今天面对的困境。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