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调查之二:正在迷失的古村(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07:16 郑州晚报

  洗脸之后,家里的亲朋都来观礼,还有同村的乡亲。家长准备好供菜,和叠好的纸船,拿起剪刀将银项圈的红布剪开。之后,一行人捧着供菜、红布及银项圈等到河边,将红布放在纸船上,将船放进水里任水漂走,这时候,人们可以抢着吃供菜,吃剩下的全倒进河里。

  “这种风俗也许会随着移民而消失的。”全宇清无不担忧。他说,如果到了陌生的地方,孩子再戴银项圈缠红布,别人也许会感觉奇怪而无法接受。        

  传统渐渐迷失

  73岁的全铁坤见证了丹江口水库的历史。1958年,当丹江口水库大坝动炮开工时,全铁坤正在印山小学的课堂上教数学。逢着星期天和放假时,全铁坤就到坝区做支援。

  1959年,全铁坤调到黄龙庙完小继续教数学,直到1962年,在这一年,全铁坤回到观沟村做劳力。

  1969年,全铁坤再次走进印山小学,一直到1998年退休。现在,他每月的退休金900多元。

  退休在家后,全铁坤经常在观沟村里转悠,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他来说,村子里的一草一木都满含情,尤其是听说移民之后,他更是经常抚树而吟。

  但是,全铁坤的子女和他的心态似乎不一样。在女儿这一代,原住居民的情结已经渐至消褪。全铁坤的小女儿全淑玲14年前去温州之后,期间只回乡一次。全淑玲是在温州打工时留在了那里,现在在做皮革生意,平时生意忙,难得回家。

  全铁坤的大儿子全宇清和二儿子全永红常年在外打工,只在农忙时回来抢收庄稼。思乡的情结在这一代显得不再重要。

  全铁坤的大女儿嫁到上集镇上,那里不用移民;二女儿则在本村,需要移民。对于这些,全铁坤认为,孩子长大了,跟祖上的想法都不一样了。

  往远处去

  东边是叶山,南边是南山,西边是后山,观沟村在3座山的环抱下从荒蛮到形成村落,经历了数百年,从今数起,几年之后将永没水底之中。

  观沟村的历史也将因此结束。

  全姓家族从远处来到这里,又将从这里迁向远处。带走的是希望和未来的新生活,带不走的是那山,那树,那些麦田和坟场,还有村里的水井和古老的房屋,以及一条伸向县城的路。

  “如果到了中牟,我们能做什么?”观沟村的人一直关注这个问题。在观沟村,传统正在受到挑战。除了习俗之外,还有生存的技法。

  仍然是观沟村,与全铁坤一路之隔的姚波似乎早就预计,三年前就买了一辆农用拖拉机,农闲时可以帮乡村拉货,农忙时则可以帮助拉粮食,“总比一直憋在地里强。”他说,移民之后,耕地可能会没有现在这么多,种什么心里也没谱,只有多学习做生意,才是生存之道。

  全振利的儿子已经在郑州打工,每个月都会按时寄钱回来。他在一家中档的饭店里当厨师。小伙子跟他的爸爸说,现在做厨师,慢慢学到做菜的全部技巧,然后学习饭店的管理方法,等到都学会后,他也要自己开饭店。“听说这娃还买了不少书在读呢。”全振利说,这些书都是管理方面的。没想到自己的孩子读书时不用功,工作手反而用功读书了。

  听全铁坤说,这里的村民现在有了一些习惯,爱到附近的一些有传说和古迹的地方看看,“等到水涨这里时,我们都没有机会来看了。”(郑州晚报记者 杨宗锦/文)

[上一页] [1] [2]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