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移民调查之二:正在迷失的古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07:16 郑州晚报 | ||||||||
观沟村原始姓氏全铁坤一家,其全姓家族史和古老的习俗将随移民而消失。晚报记者 杨宗锦/图 历史的脊梁。晚报记者 杨宗锦/图 一些古老的习俗终将要结束充满传奇故事的历程。晚报记者 杨宗锦/图 核心提示:观沟村是金河镇村史最长的村子,据淅川县移民局提交的方案,迁往中牟的是金河镇的部分村庄,而观沟村届时将整村移民。观沟村有300年的历史了,全姓是这个村子的大姓,人口超过全村的2/3。村民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如“卸锁子”等。由于观沟村地势较高,以往丹江口水库库区屡次移民中,村中无一户搬出,如今,古老的村庄终将随着丹江口水库水位的大幅上升而消失。
一个被创造的村落 老灌河由北向南流入丹江口水库,金河镇观沟村就在入口不远处。当丹江口水库水位涨至172米时,这个村子的一大半将淹没在水中。 与上集镇魏营村仅有29年的村史不同,在所有移民的村子中,观沟村算得上是村史最长的村子。全姓是这个村子的大姓,是这里的原住居民。据村里的老年人讲,村子至少有300年的历史了。几百年前,一名姓全的汉子带着妻子和3个儿子,从鱼池迁到尚是一片荒野的观沟村结庐而居,砍掉山沟里的灌木和荆棘,平整出麦地和坟场,并且将鱼池的礼仪带到这里,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群落。 观沟村现有201户人家。除了全姓之外,还有姚、刘、孙、郭等姓氏,由于与外通婚和买卖交换等频繁往来,观沟村逐渐被外人知,一些山外人家也迁入观沟居住,年复一年,形成现在观沟村的模样。 由于村子所处地势比较高,在丹江口水库形成期间,尽管库区进行了好几次移民,观沟村却无一户人家需要搬出。不过在这次南水北调的大工程中,观沟村被列入移民队伍中。 据淅川县移民局提供的移民草案,观沟村移民的安置地是郑州市中牟县。以前人们饭后茶余谈的是家史、外出打工,现在却谈的是移民,在移民中即将消失的村子里古老的习俗、房屋和祖祖辈辈留下的回忆。 从各家所标记的水位线看,村子的部分人家居住地高于移民水位线172米,“不过,由于耕地在移民水位线以下,这些居民也必须搬迁。”淅川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淅川县移民局局长刘建国说。 祖屋见证村史 尽管全姓家族有自己的家族坟场,但全铁坤的爷爷和奶奶却没有埋在一起。全铁坤的爷爷的墓地选在了祖上埋骨地,这个墓地临近老灌河,几亩见方的墓地长眠着全姓家属的祖先。几年之后,这个墓地也将淹没在水底。 全铁坤奶奶的墓地却选在了另一处,在叶山,那儿的地势更高,全铁坤家的水位线高于172米。“丹江口水库改变了我们家族的历史。”全铁坤说,若干年之后,这些历史要重新开始,“从远处来,再往远去。”他说。 全铁坤这一辈是“新”字,上一辈是“国”字辈,爷爷的辈份是“福”字,再往上全铁坤称记不清了,排辈是世代口头传下来的。“一个男子,带着3个儿子来的”。全铁坤说,观沟村的全姓男子就是这3个男子的后代,至今,观沟村有3个大的坟场,据说就是这3个兄弟的遗留下来的。 从全铁坤的儿子这一代开始,全姓家族不再排辈分了。全铁坤有5个孩子,3个女儿2个儿子。在观沟村的全姓人家里,类似全铁坤的家庭有数个,但都坚守“全姓是一家人”的观念。 全姓家族的人丁兴旺从遗存的一座270多年的祖屋可见一斑。这是一个两进院落的老房,比邻近新盖的房子要高出许多,砖瓦结构,百年风霜将墙面吹蚀成灰白色。房子里还有一户姚姓人家在住,是解放后土改时分得的。 56岁的全振利说,这个房子是270年前就盖下的,当时这名全姓先人吃苦耐劳,曾光着脚从汉口几天几夜赶回来,由于经营有方,终于成为富甲一方的财主,之后,建造了这所大房子。大房子还存有日军留下来的弹痕,全振利说,如果可能,他希望这一脉支的后人能把老房子一起移到外地。 特殊的成人仪式 一种叫做“卸锁子”的习俗至今仍在观沟村流行,这种风俗在其他地方鲜有听说。就连全铁坤讲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只听说是祖上传至今天。 “卸锁子”是一个特殊的成人仪式,男孩12岁生日那天,解下脖子上的银项圈,将缠在银项圈上的红布剪断,然后放在纸船里顺水漂走,放纸船的时候要伴有三牲(猪、牛、羊)供菜。红布是从一岁生日开始,每年的生日在项圈缠上一块红布,一直到12岁,据说能祛灾辟邪。 凡是全姓12岁以上的男子都经历过这个成人仪式。据全清宇说,缠红布时,要缠得均匀。尽管已经50岁了,他还是清楚记得12岁那年“卸锁子”的经过,一大早就起床了,头天家长就叮嘱不要讲不吉利的话。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