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妈传奇辣酱传奇人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6日14:09 贵州都市报 | ||||||||
她曾经举过八磅锤,背过黄泥巴,背100斤赚3角钱。 上世纪80年代初,她在龙洞堡公安干校门口,摆小摊卖凉粉米豆腐。 她没有上过一天学,就连自己的名字,都是儿子成人后手把手教她写的。 她乐善好施,尽管自己的生活充满艰辛,但是常接济附近一所学校的一名贫困生,感激之下,学生叫她“干妈”。久而久之,周围的人们也都亲切地叫她“老干妈”。 如今,她是拥有2000多名员工,年产值8亿多元,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纳税排名第五名的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她开发的产品,覆盖了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所有省份,远销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她就是陶华碧,人们亲切地叫她“老干妈”,她的产品——豆豉辣椒系列,也叫“老干妈”。走近老干妈,就是走近一段创业传奇。 没有吃不了的苦 “吃苦耐劳累不死人,只要肯吃苦,没得办不成的事。” 陶华碧是从卖米豆腐开始自己的“经商”生涯的。那时候的她想法很简单,丈夫临终前嘱咐她“要自带饭碗”。而且,两个孩子要靠她拉扯大。 每天,陶华碧背着装满米豆腐的背篼,从家里坐车到龙洞堡,由于背篼占地方,中巴车经常不愿意让她上车。上车下车时,陶华碧还得请人家帮忙把背篼背上肩。晚上,陶华碧在家里做米豆腐,由于常年接触做米豆腐的原料石灰,到现在,她的双手一到春天,还会脱皮。 几年过去了,陶华碧的生意越来越好。她开始第一次扩大“经营规模”。用捡来的半截砖和油毛毡石棉瓦,一夜之间搭起了能摆下两张小桌的“实惠饭店”。饭店的生意同样红红火火,她免费赠送的豆豉辣椒、香辣菜等小吃和调味品,成为吸引顾客的“秘密武器”。不过,这对于陶华碧同样也是一个秘密,直到有一天,客人吃完饭后,要求买一些调味品带回去。 陶华碧开始了第二次经营扩张。白天开饭店,晚上在店里用玻璃瓶包装豆豉辣椒,一直忙到早晨4点,“手都装得扯鸡爪疯”。睡两个小时,6点又起床开门营业。 豆豉辣椒越卖越好,1996年7月,陶华碧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辣椒调味品,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成了老板,陶华碧仍然保持着不怕吃苦的本色。捣辣椒溅起飞沫让人眼泪直流,工人们害怕。陶华碧亲自操刀,说“把辣椒当苹果切,就不辣眼睛了”。从此,大家都不怕了。产品生产出来了,陶华碧亲自背着,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进行试销。一周的时间,试销商便纷纷让她加倍送货…… 吃苦,一直贯穿于陶华碧的创业历程中。今天,她已经是董事长,公司办公室主任王海峰说,老太太没有什么个人爱好,生活简朴得让人不敢相信,全部心思都在公司的发展上,就是晚上还在厂里睡。陶华碧说:“听不见瓶瓶罐罐的响动,我睡不好。” 陶华碧至今仍然保留着当年卖米豆腐时的石磨和铁盆。这些物件,凝聚着她深情的“吃苦”记忆。 我没文化但是有技术 豆豉辣椒的销售刚刚起步时,玻璃厂觉得老干妈的玻璃瓶要货量少,不太愿意接这单生意,陶华碧急了,她质问玻璃厂老板:“哪个娃儿是一生下来就一大个哦,都是慢慢长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或许是她第一次向别人“气宇轩昂”的说出“要长大”的宣言。 让陶华碧如此有底气的是:“我没有文化,就一心研究技术,有技术,到哪里都干得好。”卖米豆腐时,“我做的米豆腐可以下锅炒”,开饭店,“现在公司的厨师是我教出来的呢,不过还是没我做得好。”做辣椒调味品,总是比别人的产品口味独特,比别人的香。“不信我做点辣椒面给你回家尝,”老太太对记者说。 由于“香”,由于“香辣结合”,老干妈的产品已经覆盖除台湾省以外的全国各地,并远销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南非、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举改变了辣椒产品局限于嗜辣地区的传统。现在,在产品开发方面,陶华碧依然是公司的“技术总监”,她不喝茶,不喝饮料,为了保持灵敏的味觉和嗅觉。“不管什么产品,只要我一闻一尝,就晓得哪种配料没放对。”现在,依托挖掘富有贵州地方特色的“香辣调味品”资源,牛肉末辣椒酱、辣子鸡辣椒酱、风味腐乳、香辣菜、香辣酱,新产品层出不穷。而且,所有的产品都能做到“一炮而红”。 做老板首先要会做人 老干妈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名声。刚刚开始卖豆豉辣椒时,她就用上了天平。“就是克数也不能随便,要是人家觉得不足量,找上门来咋个办?” “就是卖米豆腐的时候,我也没得欠过一分钱的税,每个月月初,穿双布鞋,从龙洞堡走路到油榨街去缴税,不缴税,人家查起来拿不出税票咋个办?” 2001年,有一家玻璃制品厂给“老干妈”公司提供了800件(每件32瓶)包装瓶。不料,使用这批包装瓶产品封口不严,漏油。一些对手企业马上利用这事攻击“老干妈”。一些管理人员建议:“可能只是个别瓶子封口不严,把货追回重新封口就行了,不然损失太大,800件啊!”陶华碧却果断决定追回后全部当众销毁,一瓶不漏!“钱是一张纸,名声最重要,做老板首先要会做人。坑人骗人,人家口水都要把你淹死。”自从创办公司以来,老干妈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着100%。 有本事就不要跟我学 “一个企业的发展,总是会有风风雨雨。”陶华碧说,而老干妈公司遇到的最大的风雨,是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 从1997年以来,假冒“老干妈”的产品大大小小多达五六十种,造假地遍及湖南、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及贵州本省等地。老干妈一度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老干妈公司派出了一批又一批打假人员,甚至老干妈自己也披挂上阵。打假太忙,顾不上吃饭,就“买两个馒头,用自家的豆豉辣椒下着吃。”造假者四处隐藏,为了找到证据,“半夜三更,雨下得好大也要出去侦查。” 在所有的假冒者中,湖南华越食品公司生产的“老干妈”最为“理直气壮”。这是因为,他们有“合法”的注册商标。 从1996年开始到1998年,老干妈多次向国家工商局商标局商标注册申请。可是,均以“‘干妈’为普通的人称称谓,故老干妈用作商标缺乏显著特征”的理由被驳回,可是,尽管华越公司的产品出自老干妈之后,尽管除了瓶贴上陶华碧的头像被换成了“刘湘球”的老太太头像、生产商为唐蒙食品厂与华越公司外,其余装潢包装甚至老干妈公司专门请人题写的“老干妈”字样,均原封不动照搬正品“老干妈”的设计,却在1998年第一次申请商标注册就获得成功,而此后,贵州老干妈才“委屈”地也获得了注册商标。 “有本事就自己开发新产品嘛,我做好了就跟我学,算哪样嘛。”而国家商标局的“厚此薄彼”更让陶华碧难以接受———商标局拒不注册“老干妈”商标,客观上是为假冒侵权行为“保驾护航”。 马拉松一样的诉讼一直持续到2001年3月20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于判决华越食品有限公司停止在风味豆豉产品上使用“老干妈”商品名称、停止使用与贵阳“老干妈”公司生产的“老干妈”风味豆豉瓶贴相近似的瓶贴、赔偿贵阳“老干妈”公司经济损失40万元、在一家全国发行的报纸上向贵阳“老干妈”公司致歉。终审判决两年多后,国家商标局于2003年5月21日裁定:“老干妈”首先由贵阳“老干妈”公司使用于其生产的风味食品,核准注册贵阳“老干妈”公司的“老干妈”商标,驳回华越公司注册“老干妈”商标的申请。撤销华越食品公司注册的“刘湘球老干妈及图”商标。 贵州老干妈终于大获全胜。对此,陶华碧只有简单的一句话:“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不过,这一诉讼,却在经济界和法律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王蒙等六大作家诉世纪互联著作权案、北大方正“陷阱取证”案、奥林匹克五环标志案等被并称为北京高院知识产权十年经典案件。 老干妈赢了,可是,各地的假冒者依然时有出现。打假,仍然是老干妈长期的艰苦斗争。倔强的陶华碧说,打假,我要一直打下去,一直到我死。 子子孙孙都要留在贵州 陶华碧和政府的第一次接触同样具有传奇色彩。还在她经营实惠饭店时,有一次,时任南明区区长的蒋星恒得知她在经营中遇到困难,专程去“微服私访”。在饭店门口,蒋区长对陶华碧说:“老干妈,你放心发展,有什么困难,我们帮助你。” 陶华碧不知道来者是谁,还以为对方是个“菜农”,奇怪地反问:“你是帮我抬呢还是帮我扛哦。” 事隔多年以后,提起这件事,陶华碧仍然会流泪:“这些年遇到好多好心人。” 在老干妈公司的发展历程中,贵州省各级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从省领导的关心到贵阳市南明区领导亲自与公司人员奔赴打假第一线。在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下,如今的老干妈公司,已经成为继“贵州茅台”、“黄果树”、“贵州神奇”之后,贵州省又一张难得的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目前,公司已经建成了日产量达60万瓶辣椒制品的生产体系,生产的20余个系列100多种产品行销全球。2004年,公司产值超过8亿元,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纳税7521万元。而从1996年成立以来的总产值已经超过20亿,纳税超过2亿。 目前,老干妈的新建基地正在建设之中,今年10月份,一期工程有望竣工投入生产,到2008年,整个新基地将全部完工。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老干妈公司在全省7个县建立了28万亩的无公害辣椒基地,形成了一条从田间延伸到全球市场的产业链。支持老干妈,保护老干妈,也就是保护这条寄托着众多农户增收致富希望的产业链。 老干妈成名了,不断有其他省市邀请她到外地办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老干妈都拒绝了。“政府支持你,你要对得起人家,要有个交代。”她说:“子子孙孙都要留在贵州发展,要在贵州做大做强,为贵州争光。” 作者:王宁聂毅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