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时代人物周报:聚焦中国民间环保真伪之争(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15:24 时代人物周报

  NGO有权“合理质疑”

  时代人物周报:方舟子从NGO的公开文稿中挑出常识性错误,你如何看?

  薛野: NGO并非人人都是专家,他们发言的基础是公民的言论自由权,这和方舟子的发言基础是完全一样的。有些发言中出现常识性错误在所难免,但我相信,只要有一个公开
和充分的讨论环境,这些错误将得到纠正,而不至于误导公众。此外,那些被指出的常识性错误并未对NGO的主张本身造成动摇,我们希望有更多针对NGO主张的核心问题的辩论。

  时代人物周报:中国的环境NGO是否如方舟子所言,并不重视科学呢?比如怒江的生态问题。

  薛野:怒江存在破坏,但它是中国境内的惟一全球生物热点地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怒江迄今为止并未经历过全面科考,现在来估量它将遭受的损失有困难。NGO受人力和物力的制约,无力独立完成这样大型的工作,但我们认为这个评估的义务首先应当由开发商来承担。在开发之前,开发商有义务证明开发方案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是最低的,并是可接受的,而且采取了必要的补救。如果不然,NGO当然应该合理质疑,依据是公众对NGO的期望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四权。同时,大自然是无言的。

  中国的环境NGO,绝大部分都是审慎的,而且非常重视科学家的意见,以自然之友为例,我们有许多资深会员本身就是专家,包括自然科学和其他学科的专家,每一个项目都有专家的参与。但是,我理解那些质疑中国NGO的研究能力的意见,因为我们现在绝大部分的NGO都养不起自己的专家和实验室,这是真实的情况。但是,NGO和一些专家也正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独立调查和研究。

  公众只看到了NGO工作的1%

  时代人物周报:环境NGO是否只顾涉入公共热点而忽略污染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薛野:我想批评者在这点上很不了解我们的工作,他们认为我们没有做的事情,其实已经坚持了多年。以“自然之友”为例,它11年来所坚持的核心工作主要是面对公众的环境教育,此外,自然之友同时开展一些环境保护项目,比如公众所熟知的藏羚羊保护与滇金丝猴保护项目,我们自己以及很多会员在致力污染问题,比如关注白河污染的“绿色汉江”的运建立,比如有“淮河卫士”之称的霍岱珊,又如FON介入内蒙与乌旗污染事件和草原文化保护等等,如果对这一领域有所关注的公众,对我们的工作应当不陌生。“自然之友”能有今天的影响力全是踏踏实实做出来的,我们的训条是“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环境NGO的工作,99%不具备轰动效应,公众所看见的只是1%。

  欢迎看热闹

  -李北方

  人类是否需要敬畏自然?这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话题提出之即便注定讨论不会达成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结论。本报关注这场论争,但无意对这个问题本身表明立场,而更乐于看到这场讨论本身所昭示的环保之外的意义。

  毫无疑问,环境学是一门科学,而不够“科学”恰恰是中国环保人士的软肋,赤裸裸地暴露在“科学派”的方舟子面前。但是,方舟子忘记了,环境NGO的宗旨并不是科学研究,那是环境学者要做的,正如“绿色和平组织”会在公海上拦截日本的捕鲸船(这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科研活动),而环境学者的工作地点则主要在实验室、河流和山腰。前者的目的是要影响现实世界中权力和资源的流向,后者的任务是寻找环境变迁的一般规律。

  马克斯·韦伯将政治定义为“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据此看来,环境NGO的属性无疑是政治的,而非学术的。中国环保组织方面的人士在接受本报的采访时对此也不讳言。须知,在一些西方国家(最典型的德国),以环境保护为主要政治诉求的绿党已经在民意代表机构里占据了相当比重的席位。我们看到,中国的环境NGO已经开始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并有所收获,例如成功地影响了修建怒江水坝的原有规划。

  一项主张一旦具有了政治色彩,就具备了相对于道德以及科学等领域的独立性。正如曾与施瓦星格竞争加州州长宝座的美国三级艳星玛丽·凯利,她提出的政纲是通过对乳房移植收税来减轻财政赤字,并且穿着三点式参加辩论骚首弄姿,但法律不能以其主张不符合科学和其行为有悖于道德为由剥夺她的参选资格。马克斯·韦伯还认为,致力于对权力分配产生影响的人可以为了达到某些理想,也可以为了追求私利,甚至允许“为权力而追求权力”。所以,方舟子以学术批判(指责某些环保人士不懂科学、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等)和道德批判(指责某些环保人士热衷炒作)的角度来否定环保人士的见解和行动是欠妥的,是一种缺乏政治学视角的表现。

  方舟子的贡献在于对环境NGO提出的质疑本身,正如他自己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所言,有了他这样一个监督者,环保人士就不能肆意妄为,必须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对此,环保人士表示欢迎,展现了开放的胸襟。政治领域不相信真理,但相信经过博弈达成的结果要比未经讨论的一言堂更优。这与环保人士对地方政府的某些项目和某些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揭示出一些问题并加速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道理。

  任何公开的讨论,尤其是涉及到公共利益的讨论都是有益的,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肯定这场论战的进步意义。不是任何人都需要对这个问题持有并表达立场,正如有投票权的人也有权放弃使用权利一样,我们不想鼓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但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个问题——

  有人打群架,欢迎看热闹。马扎自备。

  两大阵营交锋观点

  “科学派”

  代表人物:何祚庥(中科院院士)、司马南(反伪科学专家)、方舟子、张博庭(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陶世龙(五柳村网站站长)等。

  阵营特点:以自然科学学者为主,因其经常在论著中强调“科学的作用”而得名。

  主要阵地: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一些大型门户网站的专栏等。

  核心口号:“人类无需敬畏自然”。

  “环保派”

  代表人物:梁从诫(“自然之友”会长)、于晓刚、薛野、汪永晨(“绿家园”创办者)、廖晓义(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等。

  阵营特点:清一色民间环保人士,内部松散,外部一致,视维护自然的权益为己任。

  主要阵地:成员言论分散在NGO各自的不同网站。

  核心口号:“人类会灭亡,而自然不会”。

  其他阵营:

  除了这两个相对紧密的阵营外,还有许多游离的不确定阵营的独立发言人。其中一个名为“科学文化人”的阵营是“科学派”的坚定反对者,主要由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文学者组成。

  概念之争:何为环保

  何为环保?这个简单的问题随着辩论的深入而分歧渐远。不仅“环保派”主张环保,“科学”派更认为自己是真正的环保主义者。他们的分歧在于,“科学派”在环保的受益者中坚决剔除了自然。

  方舟子:环保的最终目的必须是为了人,而不是自然或者动物。环保必须以科学为基础,否则就是伪环保。

  薛野:环保就是考虑自然和资源的塑造与限制人类活动的约束条件,以谋求人类福祉的最大化。

  施鹏翔(“绿色和平”基因改造食品项目主任):环保就是可持续的发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于晓刚(“绿色流域”创始人):环保有双重意义:保护自然与保护人,人只是自然中的人。

  方式之争:环境NGO,埋头苦干还是积极干预

  在环境NGO的职能上,“科学派”认为,环保就是环保,不应该炒作和掺和到政治中去,那样会把朴素的环保变复杂。而“环保派”不仅在积极倡导环保的跨学科研究,更以公众权益代言人自居,怒江水坝问题的主要提出者,云南“绿色流域”的负责人于晓刚更提出,NGO必须要影响政府。

  方舟子:环境NGO就是要普及科学的环保意识,采取科学的环保行动。

  薛野:NGO扮演着公众权益代言人的作用,同时促进公众对中国环境资源现状的认识和参与,促成可持续发展。

  施鹏翔:如果NGO要关注某件事情,行动是很重要的,对公众的宣传更应当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于晓刚:如果NGO不把它的项目和倡导的理念结合在一起,设法牵动决策和体制的转变,就会像一个普通的服务机构那样,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

[上一页] [1] [2]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