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两院院士专家开展湟水流域科考活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11:35 青海新闻网
两院院士专家开展湟水流域科考活动

两院院士专家开展湟水流域科考活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6月14日,来青参加两院院士专家开展湟水流域科考活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右二)、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右)在平安县洪水泉乡硝水泉村考察干旱山区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时,同我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商讨优良牧草紫花苜蓿的种植、养护、利用等问题。(作者:刘端强)

  聚焦科考 湟水下游面临挑战:绿化荒山

  6月14日上午,科考团一路东进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开始了湟水下游的行程。中国工程院山仑院士感受着湟水谷地农田林网、四旁植树带来的满目绿意,和两岸刺眼的灰色山峦对比形成的强烈反差。由于高寒、干旱,流域年平均降雨量不到500毫米,高山丘陵经过雨水冲刷,大量泥沙一泻而下涌入湟水。湟水成了黄色的河流。两院院士及专家一致认为:“湟水下游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是绿化荒山,锁住水土流失,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绿化荒山。”

  驻足民和县最东部的隆治沟口,可以看到,拉脊山上裸露的红土如张开的血盆大口悬在山腰,这仅仅是该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18条大沟中的一条。民和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670平方公里,年土壤流失总量为874.7万吨,能装满87万辆载重达10吨的卡车。

  中科院院士李时新不时拿出相机记录着沟壑的地形地貌,“荒坡治理任务艰巨。”他脱口而出。在他看来,这个地区年降雨量小,土壤条件较差,蓄水工程少,海拔较高,使得生态脆弱,治理难度加大。在仔细观察了红土地上种植的亚麻作物后,李时新院士提出了浅山绿化两步走的思路:先用灌木防护土层;再植乔木稳定土壤。可人工开出水平沟和鱼鳞坑,种植柠条,遏制水土流失。他颇有信心地说:“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治理办法,科学的引进树种,封育结合,5至7年可见成效”。

  平安县沙沟回族乡和洪水泉回族乡的情形则有所不同。车队沿着环山路缓缓爬上高坡,省林业局专家、林业调查规划院院长董旭一路介绍了这里的成功经验。平安县通过多年的实践,采取乔灌草一起上、田林路相结合、退耕地和周边荒山治理相结合的方法,走上了沟连坡、坡连山、山连片的治理道路,选择榆树、山杏、沙棘、柠条等抗旱树种和紫花苜蓿这种优良牧草,抓好林草间作,结合退耕还林,使从前的荒山披上了绿装。院士和专家眼里的绿色越来越浓,兴致也越来越高。沙沟回族乡退耕村耕地全部围栏封护、专人管护,粮下川、羊进圈、林草上山,山下建立起大规模小群体的牛羊育肥基地,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做法得到院士专家的充分肯定。

  返回西宁途中,看到一路上越来越多的苗圃,仿佛栽种着一棵棵美好的愿望树,科考团成员希望树苗能渐渐染绿荒山,湟水两岸能收获更多的绿色!(作者:姚 斌)

  聚焦湟水流域科考 湟水,我们不能失去你

  ◆湟水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我省境内的河流不只一条,为什么省政府专门邀请两院院士和专家学者对湟水流域进行科学考察?这是因为,湟水流域是我省重要的经济文化发祥地,也是我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它以占全省2%的土地养活着全省近60%的人口,并孕育了灿烂的河湟文化。湟水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全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湟水流域是青海东部地区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它的生态治理,关系到全省生态安全体系的建立。

  ◆失去湟水,我们将会怎样?

  根据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远在新石器时期,湟水流域的先民依赖着“水草丰茂,树木阴翳”的自然环境繁衍生息,直至明末清初,这里仍保留着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后来,由于战争、垦殖和乱砍滥伐,加之生态环境脆弱、气温升高等自然因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湟水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地减少,作物产量不稳,农民脱贫难度加大;水量的急剧减少使该流域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的三分之一,缺水3.9亿立方,预计到2020年缺水将达到10.71立方;工业污染造成水质下降。这些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了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对黄河中下游的生态保护不利。如果不及时、妥当地加以治理,我们将承受更大的惩罚。难以想象,失去湟水,我们将会怎样……

  ◆我们如何善待湟水?

  善待湟水,就是善待我们自己。湟水流域的生态状况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最近,省委书记赵乐际作出批示:“争取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湟水南北两岸绿色走廊”。有关部门本着治理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提出了湟水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初步设想。省上将结合此次科学考察成果,做出《湟水流域生态治理规划》。除政府行为外,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从一点一滴做起,提高生态保护意识,珍惜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善待湟水,改善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很多……

  夏初的贵德,到处是绿树成阴,碧波如镜。游客在小小农家园里尽情品尝具有高原小江南独特风味的菜肴,感受高原田园风光,宽畅整洁的农家小宾馆成为外地游客休闲度假的温馨港湾,形成贵德旅游业发展的又一亮点,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温棚蔬菜、牛羊育肥和公路客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作者:姚 斌)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