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回龙观居民区维权路:从具体维权到积极参政(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06:16 中国青年报 | ||||||||
“从代表一个人到代表一群人,从具体维权到积极参政” 回龙观业主们“空地变绿地”的梦想,最终还是没有实现。眼下,那片空地上建成的商品房,正以每平方米4000元的均价出售着。 对于“绿地风波”,回龙观社区网上论坛,当时就有帖子这样分析:
“城市规划的不透明和缺少监督,很大程度上是回龙观事件愈演愈烈的制度原因。在一个对规划缺乏必要约束的制度背景下,由于土地背后所隐含的巨大利益,想尽各种办法打通关节、变更规划,以谋求商业利益,是人们心照不宣的猜测。 “将要盖起的8栋12层的住宅楼中,并不全部是公交公司的宿舍,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变成商品房出售,而由此可能带来的利益,才是引发绿地事件的根本原因。” 维权失利后,为了替一位维权小组成员请律师、打官司,回龙观业主在网上自发组织募捐,竟捐得了人民币11万元;他们还为关在拘留所的维权代表,过了隆重的“网上生日”,鲜花和祝福的帖子络绎不绝。“保卫绿地”引发的一系列维权活动,成了许多回龙观一期居民再也抹不掉的记忆。 一位住在回龙观,一直关注维权活动的社会学者,很是感慨:“这是一种远远超出想像的社区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来自哪里?当然最显而易见的解释,是社区成员的共同利益。但问题是,在同样存在共同利益的地方,却不一定会具有这样的一种社区凝聚力。” 这次维权,给回龙观带来了另一件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维权活动本身。 2003年10月29日,回龙观社区网上论坛贴出一个“重要通知”: “各位业主:昌平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正在紧张进行,这是一项关系到我们切身利益的大事。回龙观地区的问题有目共睹:交通拥堵,治安混乱,医院、学校配套不足,业主权益屡受侵害,希望大家积极参加选举,选出能真正代表我们自己利益的人,推动回龙观文化社区问题的解决和建设的发展。目前,大家的首要任务是在11月15日前,到各居委会登记选民资格。” 那时,北京区县人大换届选举刚开始,按有关规定,只要由10位选民共同推荐就可成为独立候选人。结果,回龙观选区第一轮选出了9位候选人。 一位候选人描述道:“这样的竞选人大代表的场面少有,我以前是没见过。”“小区内的竞选声势造得很大,敲锣打鼓游行,向选民做宣传,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 他们在竞选时表态:“过去,我们都习惯了依赖组织上安排的候选人,不管我们对他了解多少,也不问他有没有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他能不能代表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往往就画圈、打钩了事。当然,其中优秀杰出者芸芸,但也不乏有的代表不能代表群众。经历和现实告诉我,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是每一位公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加强国家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社会进步、建设美好生活的大事。” ———“当一个人民代表,需要责任感和勇气。身处社会基层,尊重民意、代表民意,要为人民的根本利益奔走呐喊,当好他们的代言人。我不会妄自许下过多的许诺,但我将努力让你们最满意。如果当选,我将作为一名职业人民代表,成立专门工作室,随时倾听你的意见和要求,并去你的社区了解民意。” ———“我参加竞选,因为我是一位公民,热爱我的国家,希望促进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愿在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征途上为它添砖加瓦;我参加竞选,因为我是一位业主,我热爱这片给了我欢乐和痛苦的社区。关注社会公正,关注弱势群体应有的权利,我深知广大业主的艰辛,我愿为维护每一位社区业主的合法权益不懈效力。” ———“我特别关注环保,关注现已拥挤不堪的道路交通,关注孩子们的入学入托,关注老年人的医疗条件,关注业主维权的正当要求。如果当选,我将是昌平区人大代表,我会牢记我的社会责任,积极推动民主和法制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如果当选,我将是新型社区的人大代表,我将为社区自治,维护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建设美好家园鞠躬尽瘁。” 最后,32岁的聂海亮当选为回龙观选区惟一的人大代表。 对于他的当选,一些学者很兴奋,将之概括为“北京现象”。有媒体评价道:“普通业主自荐参选人大代表,意味着他们从上访维权走向选举维权,从代表一个人到代表一群人,从具体维权到积极参政。”“聂海亮的当选,应该是中国社区民主与现行民主体制实现的第一个对接。” 对当事人聂海亮来说,他可没想这么多。 “当人大代表,对我来说,纯属意外,它本来不在我的人生设计中。” “首先,老百姓要的就是知情权,然后,才可能维护好自己的财产权” 晚上7时,刚刚从城里奔回家的聂海亮,正在吃晚饭。他一手抓着烙饼,一手拿着鸡脖。因为没时间做饭,晚饭都是下班路上买回的熟食。像回龙观里众多年轻白领一样,他们两口子每个工作日都要早出晚归,早上7点开车进城,晚上7点才回到家里。 提起“绿地维权”这件事,聂海亮神情淡然,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别人欺负你,你总要吱一声,说两句吧,东北人不都这样?”他是沈阳人。 那会儿,他正在读研,又赶上妻子要生孩子,自己还开公司,特别忙。 “如果不参与维权,我可能也不会当这个人大代表,这事来的太偶然。”他是当时回龙观“绿地维权”活动的5位代表之一,两次与“协调小组”开会。 “因为维权中做了一些工作,在居民中有了一定知名度,被大家推荐参选人大代表,我当时主要想为了维权成功,不能半途而废,也是对大家负责,就上呗!” 我问他,现在,当上了人大代表,跟当初想像的一样吗? “我本来就没有太多的奢望。不当人大代表,有什么意见我也会提。既然大家选了我,有了渠道我更会提。比如,小区的治安、交通、文体设施等问题,我都提过。” “两年下来,你提了多少议案?” “13个。” “你感觉当人大代表,起的作用大吗?” “还是有一定作用。起码你提出的议案,有人给答复。具体到能不能解决,另说。” 他在议案中提到,20多万人口的回龙观,政府应该在里边开辟一些就业渠道,这样能节省很多就业成本、劳动成本及社会成本。可是现在,大家还是天天这样早出晚归,奔来奔去的;再比如说观里,文体设施很少,看个电影也要进城,没有一家社保定点医院,老人们看病,打车进趟城,来回就得100多块。 “你提的议案,解决了的有几件?” “有一两件吧。” 我又问他,当年“绿地维权”时,干吗不去法院打官司呢? 他说取证不好取,取不到;而且要投入太多时间、精力、财力;再说工地随时可能开工,时间来不及。后来政府成立了协调小组,大伙儿认为有政府出面问题能解决好。 “当时,大家就是觉得绿地这事不公平,咽不下这口气。”他补充了一句。 “最后,还不是盖了商品房?你们这口气咽下了?哪儿去了?”我追问。 他觉得不好回答,想了一下,给我打了个比喻:本来,你身后沾了一块泥,我好心地把它拍掉,结果,你却回头骂了我一句。大家也是想通过这件事,找出问题,然后怎么解决掉。 “通过这件事的过程,起码看到了一些真相。不能把老百姓当傻子,总会弄明白的。首先,老百姓要的就是知情权,然后,才可能维护好自己的财产权。” 他又谈到在回龙观社区看到的一些问题:如小区里的公共财产如何界定、如何管理?衍生出的价值如何再分配?有权者或既得利益者当然是不会撒手的,要保护自己的利益。“社区居民首先是无知,或者叫被无知,这种信息不被披露,政策的知情权也被剥夺。公共财产应归大家所有,可大家连哪些归自己所有都不清楚,公共财产的利益和管理权被无偿占有。一个强势或几个强势个体,与一个弱势群体的对决,胜负是可以预知的。” 我问聂海亮:“像你们现在,知道哪些地方属公摊面积吗?” “知道。像我们小区里的绿地、配电站、老年活动中心、公园等,都是我们大家的,卖房时已经公摊到每位业主头上了,那它就应该归全体业主所有,经营和收益归大家所有。” 他算了这样一笔账:中国现在起码有400多亿平方米的房子,公摊面积占10%~15%,就有50亿平方米左右的面积,这属公共财产,里边有很大的利益,而业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的利益被无偿占有和剥夺了。 聂海亮问:“在城市住房改革过程中,随着住房商品化、私有化,衍生出的各种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界定和执行者应该是谁?” “你们这里,现在不是有民选的业主委员会吗?”我说。 他认为,业主委员会的界定不明确,它是法人实体还是协会性质,没说清楚;它有没有权管理公共财产、经营公共财产,这些在法律上都没有说明。 “将来,业主委员会确实可以干很多事,发展空间会很大,但必须有很好的界定。如果没有很好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公共财产真归了业委会,弄不好,也可能出现新的腐败,很多人会被抓进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