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驻伊朗大使:中伊友谊随丝绸之路延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8日04:07 东方早报 | ||||||||
6月18日,伊朗大选第一轮投票结束的第二天,早报记者在位于德黑兰北部一座郁郁葱葱的庭院里见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伊朗特命全权大使刘振堂先生。(编者注:伊朗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束后,德黑兰市长艾哈迈迪-内贾德赢得了大选。) 从事外交工作近35年的刘大使于2002年12月出任中国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大使,在这个独具特色的西亚文明古国里,刘大使用中国外交官的智慧和风采树立了中国的形象。
关于大选 改革派保守派力量相当 东方早报:伊朗总统选举的初步结果已经公布,前总统拉夫桑贾尼和德黑兰市长艾哈迈迪·内贾德现在位居前列,请问您怎样看待此次伊朗大选? 刘振堂:根据目前我掌握的情况(注:记者采访时间为6月18日上午10点30分),68%的选票已经被统计出,其中拉夫桑贾尼得票18%,艾哈迈迪·内贾德得票17%,卡鲁比得票15%,卡里巴夫和莫因的得票都低于这个数字,因此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伊朗总统选举将进入第二轮投票。 纵观伊朗伊斯兰革命后进行的25次选举,这次总统选举的投票率算是中等,高于50%的最低水平,但低于80%的历史记录。但是从选举的民主程度来看,伊朗总统选举在所有57个伊斯兰国家中位居前列,在某些方面甚至比美国还民主,因为美国实行的是选举人制,而伊朗是直接选举。另外,伊朗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成功后就开始实行议会民主制和民主选举,这在所有伊斯兰国家中也是先进的。 东方早报:您认为拉夫桑贾尼会获胜吗? 刘振堂:因为24日大选将进入第二轮投票,因此现在还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 东方早报:我们也注意到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曾经对参加选举的候选人资格作出过限制,您认为这会削弱伊朗选举的民主程度吗?刘振堂: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是民主程序的一部分。不仅伊朗对候选人资格进行限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候选人资格有限制,只是形式不同罢了。宪法监护委员会一开始允许6名候选人参加竞选,后来在多方干预下,增加到8名,可以说,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力量对比是一半对一半。 核问题 美国在搞“双重标准” 东方早报:您如何看待伊朗核问题这一敏感话题? 刘振堂:伊朗核问题完完全全是美国在搞“双重标准”。伊朗核问题旷日持久,最早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走亲美路线,美国支持伊朗发展核能。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同美国关系恶化,美国就开始对伊朗发展核计划进行百般阻挠,指责伊朗秘密发展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原子能机构没有在伊朗发现任何发展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 与此同时,美国却支持以色列发展核武器,而且以色列至今没有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这是美国彻头彻尾地在搞“双重标准”。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国之一,伊朗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此外,伊朗最高宗教领袖哈梅内伊曾在去年发布指令,禁止伊朗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为这是和伊斯兰教义相违背的。 中国主张伊朗核问题应在国际原子能框架下,通过磋商与谈判进行解决,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因此中国支持伊朗继续同英、法、德欧盟三国就核问题进行磋商,早日取得突破。另外,中国也希望伊朗在国际法的标准下妥善处理这一问题,防止问题激化。 中伊关系 友谊随丝绸之路延续 东方早报:作为中国驻伊朗大使,请问您如何评价过去20多年里中伊关系的发展? 刘振堂:中伊关系发展得很好。历史上,作为位处东亚和西亚的两大文明古国,中伊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对抗和战争,这种友好关系从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两国间宝贵的历史遗产。 1971年8月16日,中伊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5年前后,两国关系开始真正的长足的发展。1985年,拉夫桑贾尼作为当时的议会议长,首次访问了中国。1992年,他作为总统再次访华。2000年,哈塔米总统来华访问。中国领导人也曾多次访问伊朗,江泽民、胡锦涛在任期间都曾访问过伊朗。去年,伊朗组成新一届议会后,阿代勒议长第一个会见的外国使节就是我。通过这种高层互访和了解,中国和伊朗之间建立了全方位的友好合作关系。 简单来说,中伊关系的良好发展可以归结为三点原因。第一,共同的历史遭遇,两国都曾遭遇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第二,共同的国际关系理念,中国和伊朗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第三,两国经济上的强烈互补性。 东方早报:请您具体谈一下中伊经贸关系的发展及其前景。 刘振堂:同两国间的政治关系一样,中伊经贸关系也发展迅速,前景广阔。概括来说,伊朗是一个资源大国,有60多种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更是位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和生产能力相对落后,而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同时能源需求巨大,这种经济和国情上的互补性有力地推动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 2004年,双边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了70亿美元,比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初期增长了35倍,中国公司在伊朗承建的几十个大型项目,都发挥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德黑兰地铁工程,目前已经承担了德黑兰13%的运力,每天有70多万人搭乘,并在间接上改善了德黑兰的污染状况。另外,中国公司在伊朗承包的电站、铜厂、碱厂等项目,以及参与改建的炼油厂和通讯网络等也都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东和平 复杂得只能谨慎乐观 东方早报:伊朗不仅是西亚大国,而且也处在中东问题的漩涡之中,请问您如何看待中东和平问题的前景? 刘振堂:中东问题的实质是一个民族统治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征服另一个国家,这本来已经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再加上外来超级大国的干涉和偏袒及地区因素的渗透、交叉,中东地区要想实现和平,将会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中国主张既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又要保障巴勒斯坦人的权利和利益。在巴勒斯坦前领导人阿拉法特逝世后,阿巴斯继任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他沉稳,具有战略思维,并善于外交,在以色列的配合下,中东和平出现了一线曙光。另外,美国也意识到,中东问题不解决,恐怖主义就无法消除,因此也在积极地进行斡旋。但从总体来说,我个人对中东问题的解决持谨慎的乐观态度,因为历史的积累和现实的因素决定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伊以关系 伊朗反美连带反以 东方早报:请问您又如何看待伊朗同以色列的关系?为什么伊朗把以色列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 刘振堂:以色列和伊朗的关系也可以从2000多年前谈起。古巴比伦帝国时期,犹太国为巴比伦所灭,耶路撒冷全城的犹太人都成了俘虏,史称“巴比伦之囚”。后来是波斯帝国解放了犹太人,波斯王居鲁士释放了被囚禁在巴比伦的犹太人,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波斯帝国,就没有今天的以色列。 以色列和伊朗在今天的交恶,实际同美国因素密不可分。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全面倒向美国,作为美国的亲密盟友,以色列也在伊朗攫取了丰厚的利益。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不仅美国倒过来成为伊朗的敌人,美国的密友以色列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反对的对象。另外,伊朗长期以来自认为是伊斯兰世界的旗手,应当率领所有57个伊斯兰国家打倒穆斯林共同的敌人以色列,消灭占据伊斯兰领土、残杀穆斯林的敌人,正是在这种历史和现实的纠葛中,以色列成为伊朗唯一不可和解的敌人。 伊朗印象 没见过当地人随便吐痰 东方早报:您担任中国驻伊朗大使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能谈一下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吗? 刘振堂:我对伊朗的认识从我担任大使之前就开始了,早在小学和中学时期,我就从课本上了解到伊朗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目前熟知的菠菜、黄瓜就来自伊朗,扬琴、唢呐等乐器也从古波斯引进。另外,古丝绸之路上人数最多的商人就是波斯人,中国的博物馆内至今可以经常看到以波斯人为代表的西域商人的形象。作为历史上的一个插曲,曾经差点改写唐朝历史的“安史之乱”就是由东迁到大唐的波斯人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只不过他们被改化使用了汉族人的名字。 对于伊朗这个民族,我认为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首先,伊朗人具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他们热爱自己的文明和历史,而一个没有自尊心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其次,伊朗人热爱艺术,尤其是建筑,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伊朗人家家户户的门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构造,可以说,你在伊朗找不出两扇一样的门。第三,伊朗人很爱干净,我在这里当大使的两年半里,从来没有看到过伊朗人随地吐痰,这一点值得国人学习。早报记者 田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