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荫权治港新构思:进一步提高政府管治能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8日18:29 时代人物周报 | ||||||||
6月2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决定,正式任命曾荫权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即日起就职。 曾荫权的当选,可谓众望所归。38年的港府工作经历,丰富的从政经验,与各方良好的沟通关系,都让他在工作中左右逢源。在市民对一些政治争拗感到厌烦的时候,他提出的提升管治能力、全方位发展经济的施政愿景无疑正切合市民对保证社会稳定、重回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714名选委支持的曾荫权作为惟一的候选人,于6月16日下午自动当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其他两位竞争者由于获得的提名数不足100人,不符合候选人资格。 从曾荫权的施政纲领中可以看出,他一直在思考香港回归8年来的成绩与问题。由于先后担任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政务司司长等要职,曾荫权对于政府施政中的不足之处了解透彻,所以他在《施政纲领》中表达了对相关政策进行部分变动的意愿。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针对以前出现过的问题,曾荫权表示将进一步提高政府的管治能力。 而要实现这一点,首要的就是要重新检视行政架构,提高施政效率和素质。要保证施政效率必然要先保持稳定,曾荫权邀请原政府领导班子的所有成员留任,以维持政策的稳定和连贯。 但他对董建华时期在高官问责制下将11个局独立于3个司之外的架构进行了调整,加强了政务司司长和财政司司长在政策统筹和协调上的作用,使其与11局加强沟通,力图巩固问责班子的团队合作,促进政策的顺利推展。 曾荫权对原有行政架构的另一变动是重组“内阁”——行政会议。他邀请原行政会议非官方成员留任,扩大吸纳社会精英参与行政会议工作,却部分排斥11个局局长的参与,局长们将只能出席一些与自己所辖领域相关的会议。在行政会议中大量吸收社会精英人士,无疑有利于特区政府扩大其社会基础,甚至可以利用行政会议这一平台吸纳更多支持政府的政党精英,以强化政府在立法会的支持,从而改善行政与立法的关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副教授王家英认为,“曾荫权想将行政会议的组成局部恢复到高官问责制前,也就是港英旧制的状况。” 对于前任特首董建华建立起的高官问责制,曾荫权提出在继承的同时进行改善。在政纲中他称要厘清问责官员和公务员的权责,加强对问责官员的支援,提高问责制的成效。但是,曾荫权在行政会议重组中将问责官员部分排挤出去,不免让官员们处于权小责大的境地,进而影响到问责官员行政能力的发挥,这反过来对曾荫权提出建设行政主导政府的愿景将是一种掣肘。 素来对公务员充满感情的曾荫权仍然把公务员队伍作为特区政府的施政骨干。在财政收支出现赤字的情况下,曾荫权承诺绝不向公务员开刀。这就要求政府不得不扩宽税基,引入商品销售税,而要获得各方对此事的支持并非易事。 曾荫权在发布施政纲领时曾说,发展经济是市民的根本诉求,“也是我施政的首要任务”。他将全面提升香港的经济活力作为自己施政的三个要点之一。 香港的经济虽然开始复苏,但面对经济的转型和高失业率,曾荫权面对的挑战仍然很多。例如,如何在原有基础上把香港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如何加强与内地经济的全面合作等。 香港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在4-5%,曾荫权称,香港经济要持续增长,关键是强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旅游、物流、资讯等中心地位,强化香港在国家发展过程的关键角色。而这些将是他努力的方向。 曾荫权施政的最终目标就是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基础无疑是政经和谐。香港正处于政治、经济转型阶段。曾荫权现在面临的是重建市民的信心,促进上下阶层的团结。相信在1998年的金融风暴中给了香港市民无穷信心的曾荫权不会让市民们失望。刘辉 相关专题: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补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