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4年审计报告专题 > 正文

公众期待有一份问责清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02:47 新京报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2004年审计报告中披露,截至今年3月底,在对去年审计出来的问题的整改中,已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各类案件线索222起,已有762人(次)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记得去年在李金华向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计报告之后,本报曾发表社论《“审计风暴”之后期待“问责风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针对审计出来的问题,按照法律法规,严格追
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使人们从对每一个“问题官员”的问责中看到正义的力量,重树被“问题官员”所伤害的国家威信。

  一年过去,果然有700多人(次)被追究了责任。既然树立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官员问责制,那些数以亿计的资金被违规违法使用,显然要有人对此负责。

  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当审计报告所揭示的问题给人以“触目惊心”的感觉、人们由此再度想起“审计风暴”这样的词语时,尽管已经有数百人被追究了各种不同的责任,但公众似乎并没有感受到所期望的“问责风暴”的力量。这是为什么?

  简言之,是因为缺乏一个“问责清单”。审计报告把审计出来的问题列成一个清单,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自然给人以极大的震撼;但是,有哪些官员被问责,人们也只是在过去的一些新闻报道中零零星星得到一些信息,并没有像揭示问题那样有一个清单。在长达1.4万字的审计报告中,追究责任的情况也只是一笔带过。

  从762人(次)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各级司法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对审计出来的责任人进行追究的力度还是很大的。但是,问题清单“触目惊心”,官员问责情况却语焉不详,这样厚此薄彼的结果难免会使公众产生疑问:究竟是哪些人受到了处理,受到了怎样的处理,处理情况和他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否对称,还有什么人没有受到处理,其中是不是有“抓小放大”的嫌疑,等等。

  没有“问责清单”,不仅仅是公众会有一些疑问,对其他官员的警示作用和威慑力也会大打折扣,他们会误认为并非全部“问题官员”都受到了追究,由此产生侥幸心理。审计报告披露有些政府部门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继续违法违纪,这不能说与问责没有充分展示其威慑力无关。

  列出“问责清单”,显然并非审计部门一家的事,对官员的管理权限不同,违法违纪官员的性质不同,查处官员的部门也会不同,所以,要想有一个这样的清单,就必然要求在查办部门之间有一种协调配合、信息互通的机制,这种机制一则可以随时对问题官员的查处情况进行掌控,二则也有利于建立一个统一的、权威的渠道对公众发布全部信息。

  没有列出“问责清单”,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有官员应该追究而没有被追究,无法向公众交代;二是认为没有必要完全公开。对于前者,自然寄希望于严格的执法来纠正,对于后者,则需要观念上的改变。李金华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审计报告的公开主要是促进政府部门行政行为的公开透明,就是“阳光政策”,让社会来进行监督行政行为。我们认为,阳光政策,不仅仅是问题揭示的“阳光”,也包括所有部门问责情况的公开。完整意义上的问责,本来就包括处理结果的透明。而今,既然有了762人(次)这样的总的数字,对相关人员的问责情况也应该是有案可查的。那么,公开它又有何妨?

  审计“风暴”的威力之源,来自它的透明运作和由此获得的民意支持;问责要想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也同样要靠公开透明。

  相关专题:2004年审计报告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