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陈水扁炮制“国家安全报告”有三大目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09:38 环球时报
陈水扁炮制“国家安全报告”有三大目的(图)

2003年1月28日,台军在北部基地举行演习。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据台湾媒体报道,陈水扁在即将出台的台湾第一份“国家安全报告”(简称“国安报告”)中,明确将“中国的崛起”定位为“武力崛起”,并把《反分裂国家法》诬蔑为大陆“海洋扩张战略”的一环,再一次把攻击的炮口瞄向大陆。

  报告称,大陆崛起给台湾带来两大冲击

  说到出台“国安报告”的动机,陈水扁在一次主持高层会议时这样表示,“台湾政府有义务像美国等先进国家一样,从综合安全的角度,对当前威胁国家安全的内外情势向人民提出‘国家安全报告’”。目前,“国安报告”已进入最后检讨阶段,陈水扁为此已在6月17日和23日亲自主持了两次高层会议,本周将召开第三次会议,对相关内容进行最后定调。参与报告的人,除了陈水扁、吕秀莲和“行政院长”谢长廷外,还包括各部门首长、智库以及企业界人士。

  据“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透露,这份“国安报告”将分为5大方面,即财经、“国防”、两岸、“外交”和“国土保育”,重点是“非传统威胁”。报告认为,大陆对台使用武力时,最可能采取的战略是“威慑性使用武力”,包括针对岛内军政要员实施“斩首行动”,通过破坏通讯系统隔绝台湾领导人与军队及行政系统的联系,同时“多点、大规模、持续”破坏重要民生基础设施,直接打击台湾人民的抵抗意志,以及其他所谓“超限战”的各种作为。

  报告认为,大陆崛起给台湾“外在安全”带来两个层面的冲击:一是海洋战略推动,二是中国在东亚区域整合中的角色。报告称,随着大陆经济、科技和海军力量的不断提升,其“海洋战略主要目标,是要打破封锁、走出近岸、突破第一岛链、进出太平洋”。而大陆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就是“意图将统一后的台湾,作为其长远海洋扩展战略的前进基地”,进而冲击美日同盟对第一岛链的控制,破坏美日战略利益。报告还说,北京近年来积极采取“睦邻政策”,使大陆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渐深渐广,而美日的区域影响力却日益减弱,结果大陆“不战而主东南亚”的战略扩张逐渐成形。台湾在这个布局中“受到的打压孤立越来越严重”,整个形势发展“非常不利”。报告提醒美日应该“正视这个现象,确保区域和平与稳定”。

  要求台商必须把核心、研发放在岛内

  6月27日,陈水扁在接受电视台专访时,一方面对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可能性表现出“高姿态”,称“不是说必须阿扁和胡锦涛亲自会面才可能解决问题。双方都各有政府,可以由互相委托和授权的机构与单位谈判。关键是两岸交流不能去政府化、去政府公权力化、将台湾地方化。”他还说,两岸领导人会面“不能有任何条件,在第三地”。

  至于台商到大陆投资问题,陈水扁宣称,“只有有效管理,才可能谈到政策调整和松绑”。他告诫台商到大陆投资要注意风险,而且必须把核心、研发放在岛内,“有了这个观念和意识,就可以去赚尽大陆的钱”。

  陈水扁有三大目的

  “国安报告”即将出台的消息曝光后,《中央日报》发表评论指出,陈水扁在“国安报告”中没有讲今后台湾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如何发展两岸关系,对台湾全民来说,无疑是一种欺骗行为,也失去了提出“国安报告”的意义。评论认为,在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发展的机会稍纵即逝,陈水扁应深入考虑这些问题,把台湾的发展目标说清楚、讲明白,不要再唬大家了。此外,国亲两党也对陈水扁的“国安报告”提出质疑,认为他在第二任期提出“国安报告”的构想,根本就是另有所图。

  岛内舆论分析认为,陈水扁此刻再次把炮口瞄准大陆,其实有多重目的。一是转移焦点。最近,陈水扁的日子很不好过。在泛绿阵营内部,他与李登辉的心结一直没有解开,以至于儿子陈致中结婚时,李登辉不仅没有出席,甚至连一句祝福的话都不愿讲。针对陈水扁在“护渔事件”中的软弱表现,泛蓝和岛内民众提出猛烈批评,使他备受压力。焦头烂额的陈水扁必须找到新的议题,转移视线。二是利用这份报告为“军购案”找借口。军购案,可以说是目前台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出台“国安报告”就是企图通过渲染两岸军力相差悬殊,使军购案最终通过。三是企图联合美日遏制大陆。台当局要员曾多次鼓吹,要联合美日共同抵抗大陆。最近一段时间,日本右翼势力十分嚣张,美国保守势力也有所抬头。台当局企图利用这一机会,在报告中拼命鼓吹“中国威胁论”,挑拨大陆与美日的关系。本报特约记者 王建华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