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陕西红色之旅专题 > 正文

延安投资指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21:53 北京新闻网

  一、延安概况

  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1997年1月撤地设市,下辖1区12县、163个乡镇、3376个村委会。土地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5.2万人。平均海拔1000米,年均无霜期180天,年均气温9.2℃,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延安南部黄陵县的桥山轩辕黄帝陵,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历史上延安一直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地,很早就成为陕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13年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

  延安资源十分丰富。土地面积辽阔,人均达27亩,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设施农业前景广阔。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石油储量7.5亿吨,煤炭71亿吨,天然气33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多万吨。北宋时期,沈括在延安最早发现了石油,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就位于我市延长县。森林总面积2769.7万亩,木材蓄积量4520万立方米,林草覆盖率42.9%。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以中华民族圣地黄帝陵、中国革命圣地延安、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驰名中外,是西部地区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市内有历史遗迹5808处,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350多处,珍藏文物3万多件,历史照片近万张,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民间文化积淀深厚,陕北民歌、安塞腰鼓、农民画、剪纸和社火、灯会、转九曲等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延安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坚持“开放带动、城市带动、产业支撑”的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经济社会步入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4%;财政总收入62.99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98亿元,增长44%;农民人均纯收入1953元,增长14.4%。

  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初步形成了以林果、草畜、棚栽三大产业为主体的格局,全市水果面积累计达到338.3万亩,总产60万吨;其中苹果面积163.2万亩,总产83万吨。累计建成日光温室大棚6.4万多棚,年产蔬菜37.7万吨。羊子存栏95.7万只,牛存栏20.1万头。农业三大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7%。工业经济以石油、煤炭等能源工业为主体,现有规模以上企业97户,主要产品有汽柴油、天然气、煤炭、卷烟、变压器、水泥、钢材、电机、中成药等50多个品种。2004年地方生产原油626.4万吨,加工664.5万吨,生产卷烟26.3万箱,煤炭1017万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42.8亿元。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我市为国家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现有旅行社16家,旅游星级饭店18家,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2万人, 2004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3亿元。旅游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贸餐饮等服务业起到了有力地带动作用。200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7亿元,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76.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7.5亿元。一、二、三产的比例为14.0:61.6:24.4。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延安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8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4%。建国后到1997年,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保存面积5694.3平方公里,治理保存率为34.1%。1998年以来,我市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动员全市人民全面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实行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推动生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治理速度、规模和质量空前提高,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六年来全市共退耕还林663.4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51平方公里。目前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一些重点治理区域的生态开始恢复,延安人民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长期以来,延安基础设施条件一直比较落后。1999年以来,我市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全面加快了以交通、水利、通信、电力、市政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来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9.4亿元,为建国至1998年投资总额的1.29倍,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用或正在建设,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延安机场可以起降中型飞机,每周至西安、北京有近10个航班。西安至神木铁路和210国道二级公路纵贯全境。西安至黄陵、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黄陵至延安、安塞至靖边高速路正在建设。移动通信网已覆盖全市各乡镇,用户达到47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2.45部。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延安城市中心规划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达到15.6平方公里,现有常住和流动人口21.2万人。近年来,我们重点加强了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热、供气、垃圾和污水处理、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目前城市道路总长度为40.3公里,用气普及率达到85%,集中供热面积133万平方米,污水收集率为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75%,日供水能力达到5.5万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17平方米,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建制镇由1996年的48个发展到82个,城镇化水平达到30.5%。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先后与江苏无锡、上海宝山区、深圳龙岗区、北京石景山区、浙江嘉兴、贵州遵义等13个市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基本形成了一条联结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经济协作带。与德国埃尔富特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宽。1997年以来,共实施内资项目合同239个,引进资金42.3亿元;实施利用外资项目合同2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1亿多美元。世界500强之一的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投资的伊天果汁项目已在洛川县建成投产。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于1999年实现了整体越过温饱线的目标。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53元。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7万人,国有集体企业参保率达到100%。失业保险参保职工达到16万人,医疗保险参保职工14万人,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职工分别为1.1万和2.8万人。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5.1万人,占到非农业人口的10.9%,农村已有1.2万户、2.7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拥有各类学校3384所,其中普通大学1所,广播电视大学1所,中等专业学校9所。中小学在校学生47.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97%,11个县区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现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4.3万人,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25个。共有体育场13个,公共图书馆13个。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7%和92.8%。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有各类医院、卫生院213家,卫生技术人员8055人,初级卫生保健网络覆盖面达到77%。

  三、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

  按照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陕西省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目标,我们确立了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以弘扬延安精神为主线,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的工作思路,确立了“开放带动,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发展战略,制定了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的宏伟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步走”战略规划:第一步,到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2亿元,年均增长9.8%,人均达到8400元;第二步,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5亿元,年均增长9.3%,人均达到11600元;第三步,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2亿元,年均增长8.7%,在2000年基础上翻2.6番,人均接近2.5万元。

  围绕上述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今后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一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去年我们已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部减免了农业税,农民在生产环节实现了零税负。市、县财政共安排支农资金3.8亿元。同时在3年内投入财政性资金4.9亿元,对黄河沿岸和白于山区两个重点贫困地区进行扶贫攻坚,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二是继续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畜。力争再用10年时间,完成全部退耕任务。三是继续加大林果、草畜、棚栽三大产业开发力度。到2007年建成300万亩林果、200万只羊子和10万座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元左右。

  (二)做大做强能源工业,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依托石油、煤炭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两基地、两园区,即千万吨原油产能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和煤化工煤电工业园区、工业科技园区,集中力量做大做强能源工业,到2010年,全市地产原油达到1000万吨以上,原煤产量达到2000万吨,建成一批油煤深加工和转化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工业发展。

  (三)发挥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景区、景点改造力度,改善旅游环境,丰富景点内涵,提高观赏性和吸引力,尽快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带动整个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

  (四)坚持不懈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重点抓好高速公路、县际公路、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设,提高等级标准,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抓好延安机场迁建、西延铁路改造、城市水源工程、防洪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延安城市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继续搞好城市道路、供水、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提高综合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把延安建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革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

  (五)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科教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今年底全市实现“普九”达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和初级卫生保健网络,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六)加快推进体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除国家规定的行业外,对其它国有企业全部实行多种形式的产权重组,国有资本全部退出。放手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坚持不懈地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我市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进一步放开旅游、商贸、农副产品加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开发,促进我市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和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

  二、

  投资环境

  一、生态环境

  1998年至2003年底,全面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实行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生态建设治理速度、规模和质量空前提高,共退耕还林663.46万亩。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

  二、基础设施

  延安机场可以起降中型飞机,每周至西安、北京有近10个航班。西安至神木铁路和210国道二级公路纵贯全境。西安至黄陵、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黄陵至延安、安塞至靖边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交换程控化、传输光纤化、数字化的现代化通讯网络基本形成,移动通信网已覆盖全市各乡镇,用户达到47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2.45部。

  三、城市建设:

  延安城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常住和流动人口21.2万人,城市道路总长度40.3公里,日供水能力5.5万吨,集中供热面积133万平方米,用气普及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5%,污水收集率5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17平方米,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建制镇82个,城镇化水平达到30.5%。

  四、金融保险

  全市现有金融机构47家,下设网点252个;保险机构31个。各项存款金额176.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7.5亿元。

  五、对外开放

  延安先后与江苏无锡、上海宝山区、深圳龙岗区、北京景山区、浙江嘉兴,贵州遵义,山东滩坊等13个市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形成了联结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经济协作带。与德国埃尔富特市缔结友好城市。1997年以来,共实施内资项目合同239个,引进资金42.3亿元;实施利用外资合同项目2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1亿多美元。世界500强之一的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会落户延安。

  六、社会事业

  全市拥有大学、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等各类学校3384所,学龄儿童入学率98.97%,11个县区实现了“普九”达标。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4.3万人,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25个,体育场13个,公共图书馆13个,广播覆盖率达到90.7%,电视覆盖率92.8%;有各类医院、卫生院213家,病床5551张,卫生技术人员8055人,初级卫生保健网络覆盖面达到77%。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2005陕西红色之旅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