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抗日八百壮士唯一健在者心愿终于实现(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01:48 东方早报

  上海侬好:我的最后一个心愿了了

  “没想到,没想到我这么大的年纪,还能回来看看。”下午14时25分,从重庆开往上海的K72次列车缓缓地驶入上海火车站站台。坐在车厢里,“八百壮士”大陆最后一名健在者杨养正老人的神情有些凝重,眼眶里噙着泪。一个60年的心愿终于梦圆。

  “我以为没有机会了。”老人不断地重复道。

  站台上,等候的各界人士早已望眼欲穿。14时15分站台响起进站预报上官百成期待“生死重逢”

  当年的“八百壮士”之一上官志标的儿子上官百成获悉唯一健在的“八百壮士”、91岁高龄的杨养正老人要重回上海的消息后,已经于几天前先行从台湾赶来上海。“我一定要见当年和我父亲一起誓死保卫上海的英雄。”还不到下午14时,60多岁的上官百成也早早等候在了站台上。昨日中午,在接站前上官百成接受了早报记者的专访。“想到马上能够见到杨养正,激动得一晚没有睡好,我的父亲和他是生死与共的战友,我能够见到他有一种生死重逢的感觉。”

  此前,上官百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我是回家来了”,“我是上海人,一岁的时候去了台湾,能够回到当年父亲战斗过的地方一直是我的梦想。”

  下午14时15分,站台上响起“由重庆开往上海的K72次列车马上就要进站”广播时,上官百成再也不作声,只是表情凝重地向列车进站的方向张望。14时20分列车即将抵站老人激动用上海话招呼记者

  昨天早上,由于有些感冒,加上42小时的长途旅行,老人的精神显得有些疲惫。随着列车开始驶入上海,老人的情绪明显地好了起来,他从床上坐了起来,不时地望向窗外。

  自从1942年老人离开当时孤军营后,63年来,他再也没有踏上这片曾经浴血战斗过的土地。老人当年在胶州路与新加坡路(今为余姚路)的孤军营里生活了四年,但是由于租界外国军队的把守,除了去看病之外,这营里是真正与外界隔绝的“孤军”。

  “60多年,一直想回来看看,上海是我第二故乡啊!”老人对于上海仍然有很深厚的感情。

  “侬好,阿拉上海人。”老人用上海话笑着和记者打起了招呼。

  老人有两个心愿,一个是想通过手术,让眼睛重见光明。但是由于年纪过大,前不久的手术并没有如愿。对于回到上海,什么也看不到,老人的老伴赵孝芳安慰道,“我就是你的眼睛,我给你讲嘛。”

  “是啊,看不到了,看不到我也要摸一摸。”

  临下车前,同车厢的不少人纷纷前来和杨老祝福道别,这些人都是在途中听说老人的故事后慕名前来的。

  中午14时20分,列车慢慢地靠近车站的站台,老人情绪变得非常激动。14时25分列车抵站60年未见的“父子”重逢

  14时25分,K72次列车停稳,车门徐徐打开。

  激动的人们飞奔向11车厢的门口,上官百成踏上了11车厢。缓缓地,慢慢地,91岁、身材高大的杨养正老人被上官百成和早报记者搀扶着走下了车厢。虽然经过长途跋涉,但年过九旬的老人依然精神抖擞。在踏上站台的一刹那,老人的嘴唇因激动开始哆嗦。“终于又回到我的第二故乡了。”老人并不知道在右面搀扶他下车的正是前不久和他通过电话的上官百成———当年一起并肩抗击日寇的老战友的儿子。“杨叔叔,我是上官百成……”“哦———”已经坐下轮椅的杨养正老人听到这句话后马上又奋力站起身,两人紧紧相拥。上官百成在老人耳边说:“我感觉是60多年没有见面的‘父子’重逢了……”老人的眼眶红了。15时老人到达下榻宾馆全家为老英雄激动

  在驱车前往酒店的路上,杨养正和上官百成并肩而坐,老人的左手紧紧抓住上官百成的右手始终没有分开。一路上,这一老一“少”话题一直没有离开“八百壮士”、“四行仓库”、“淞沪会战”、“孤军营”、“谢晋元团长”等字眼,老人似乎又回到了68年前战况异常惨烈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现场。

  15时多,杨养正老人一行到达下榻酒店。在这里,老人又一次受到热情的欢迎。酒店不仅为老人一行改装了一间套房,还特意为老人准备了一张木板床。

  此次陪同杨养正前来的是和老人相濡以沫的老伴以及女儿和小儿子。也许是为了保存体力刻意压抑了自己的激动,杨养正老人看起来表情凝重了许多,相反,老伴和一对儿女似乎更高兴。“终于完成他的心愿了,我比他还要高兴呐。”老伴操着浓重的重庆口音,开心地笑着告诉记者,“至少都有30多年了,他是1977年退休的,退休之前好久就有这个心愿了……”此次陪同老人一起来上海的还有一名三军大大坪医院的医生何洪波。一到房间,何医生先给老两口测量了血压。“老太太血压正常,杨老血压偏高,90~160。”何医生介绍,一路长途颠簸,老人没有休息好,还有牙齿不好只能进食稀软的食物。“主要是太激动了,估计老人在上海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也许是长时间的旅途太疲惫了,也许是思绪又重新回到1937年的上海,老人静静地躺着……特写两岸共聊四行往事

  据媒体报道,在台湾还有一位当年的“八百壮士”,名叫厉鼎新,今年84岁。昨晚8时15分,厉鼎新老人和杨老通过长途电话,双方互致问候,共叙当年。

  杨:你在四行仓库时做什么?

  厉:我那时在警卫班。

  杨:你是在团部吗?

  厉:我是在谢团长身边。我后来回到207师。

  杨:你怎么忘记了,我们是在88师了。

  杨:我是在四行仓库三楼。我连长是上官志标。

  厉:那个时候打得很激烈啊。

  杨:对的,打得很激烈。

  厉:谢团长被人暗杀了。

  杨:对头。杨:那时候有个“八百壮士歌”,你还记得不。

  厉:不太记得。

  杨:我知道,我来唱给你听。

  厉:好的。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杨:我那时叫杨得馀,现在叫杨养正了。

  厉:你现在哪里啊?

  杨:我现在在上海,今天才到上海。

  厉:有机会的时候,我想拜望拜望你。

  杨:你在那边很好吧。

  厉:很好,身体也很好。

  杨:你有机会到上海来。

  厉:好的好的,很高兴。

  杨:你来上海我很欢迎你。

  厉:下次我来上海时候你留个地址给我。

  杨:我也不住在上海,也是60多年来第一次来。

  “最后是新四军掩护我冲破封锁”

  离上海越来越近了,60多年前的回忆也越来越真实,在火车上,杨老还向记者特别提到了“四行孤军”在四行保卫战结束后的那段曲折。

  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国军队顽强阻击日军四天五夜,击毙日军200多人,圆满完成掩护任务。

  养好伤后,杨养正被送到胶州路路口的“四行孤军”集中营。

  “八百壮士”退出四行仓库后,原商定经沪西返回部队参加战斗。不料租界工部局屈服于日军压力,违背诺言,将“八百壮士”解除武装,羁留在胶州路一块空地里,派万国商团的白俄兵看守,上海市民称为“孤军营”。

  令杨养正没料到的是,在孤军营里,他们竟被羁留达3年之久。团长谢晋元于1941年被日军收买的叛兵暗杀。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公共租界。英方将孤军官兵过渡给日本。日军将杨养正等人押至上海宝山营房,后又押往南京老虎桥监狱做苦工,1942年底,杨养正和其他30多名孤军被押到安徽芜湖裕溪口抬煤炭。

  “到裕溪口没多久,我们就打听到附近是新四军游击区。于是,代理团长雷雄和我,再加上陈日晟,我们3名军官就商量如何逃跑。我们把30多人秘密分成5个组,安排好哪组抢枪掩护,哪组从哪里逃跑。”杨养正回忆说。

  一个月之后,杨养正等30多名“四行孤军”终于抓住机会逃进了新四军游击区。

  在新四军驻地,杨养正等人受到热情欢迎。住了一段时间后,一位姓徐的指导员告诉他们,想留的可以留下,不愿留下的,发路费回家。“新四军给每人发了一套衣服、500元钱和路条,并派人掩护我们越过了日军封锁线。”杨养正回忆说。

  1944年,杨养正终于抵达重庆。

  市民踊跃提供“八百壮士”新线索

  早报报道的“永远的老兵”,近日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陆续有读者来电向杨养正老先生致敬,并纷纷提供新的线索。

  今年92岁高龄的读者罗文光老先生告诉早报记者,他当年和6名市商会红十字会会员共同冲破封锁,向“八百壮士”献过旗。

  罗老先生说,当年7名会员目前只剩下他和今年90岁的王国祥了,他说他和王国祥一同向来上海的杨养正致敬。提起当年的那段岁月,罗老先生依然记忆清楚,他说,当时河南路桥属于公共租界,那天晚上他们市商会红十字会会员乘车,拉了两车大约五六吨重的慰劳饼,一直沿着北苏州路往西行,距离四行仓库大约一站路的地方,停了下来。

  “我们那时年轻,也有爱国热情,在西藏路桥西北侧有一小店,把小店的墙掏成了洞,物资和人都从洞内钻过去,那时士兵看到我们都很激动。”罗老先生回忆道,那天是晚上22时到那里,凌晨2时多才回来,返回到宁波路钱江小学时已经是凌晨3时多了。

  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壮举,深深感动了上海市民。27日这一天从早到晚,有数万名群众聚集在苏州河南岸租界内围观,群情激昂,人心振奋,人们纷纷隔河举臂向壮士们致敬,甚至连租界里的外国人也对孤军赞叹不已。

  今年60岁的崔振声先生来电提供“八百壮士”新的线索,他说,四行壮士之一的厉鼎新中士班长在台湾,并且是四行壮士在台湾唯一在世的幸存者。当年16岁的姑娘杨惠敏游泳过去为四行守军送上国旗,杨惠敏在1993年去世。作者:早报“永远的老兵”报道组

    “永远的老兵”上海梦圆

  昨日14时25分,载着一名特殊乘客的重庆至上海的K72次列车缓缓驶进车站,减速,停稳。

  60多年前浴血抗日、守卫上海的“八百壮士”大陆唯一健在老兵杨养正,坐在车厢里,眼眶里噙着泪,因为60年的心愿终于实现。

  上海火车站听说要到达的乘客里有一位“八百壮士”,专门派两名工作人员协助接站。

  闸北区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手持鲜花专程赶来迎接杨养正,他大声告诉老人,“上海人民欢迎您!”老人激动起来,不断重复道:“我以为没有机会来这里了……这是我最后一个心愿,来了我心愿就了了。”

  上海人民没有忘记为这片土地流过血的老兵。昨日一大早,早报热线接到多名读者的电话,向杨养正表达他们对抗战老兵的敬意。如果身体情况允许,杨养正老人今天将重返他曾浴血奋战过的四行仓库。“即使看不到,我也要摸一摸。”昨日,在上海火车站,当年的战友上官志标之子上官百成把“四行壮士”杨养正老人接下火车,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早报记者史丽图

  作者:早报“永远的老兵”报道组

[上一页] [1] [2]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