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方都市报:审计审到财政部 预算改革当是时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13:23 南方都市报

  作者:秋风

  今年的审计报告,最引人注目、也最具有制度建设意义的地方应当是,它集中点了财政部的名。

  在中国,媒体批评政府或者政府之间互相品头论足,一般都是以一个笼统的“有关部
门”含糊其词。审计报告之所以变成审计风暴,也与其突破那种不点名批评的习惯,而大胆地点出违反财经纪律的机关名字有关。

  国家审计署首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计报告是在1996年,一直到1999年,审计署的报告才引起较大反响,因为它第一次点了国家部委机关的名。2003年审计署首次全文公布审计报告,点了4个中央部委的名。去年,审计署点了更多国家部委的大名,审计风暴也就越刮越猛。

  到今年,审计报告多次点了财政部的名。这一点,可能具有更深远的制度建设意义。审计报告所列举的财政部的问题,倒不是指财政部在资金使用上有违法违规活动,而是指作为预算管理、执行和监督部门,它的行政行为存在疏漏。这包括: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公有住房出售收入存在巨额结余的情况下,仍然在预算内安排大笔资金作为中央部门单位住房补贴支出;在预算执行中,自行调整中央本级支出预算与补助地方支出项目;财政部对人民银行的预算管理存在严重漏洞,导致其财务支出未体现在中央财政预算收支中;财政部对广电总局所属的两家中央新闻单位实行预算包干办法,使大量资金未进入预算管理;对于中央不同部门人均基本支出水平相差10倍以上的现象,财政部恐怕也要承担部分责任。

  审计风暴年年刮,当然有助于解决财政资金使用和预算管理中的种种问题。但审计报告上所列的案件之所以那么触目惊心,而且案情之所以年年相似,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财政预算制度存在严重漏洞。恐怕只有今年的审计报告,才算刚刚触及到了如何修补漏洞这个实质问题。

  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没有漏洞,但如果同样的违法违规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那就说明应当承担起修补制度之责的部门,没有完全尽到自己的责任。近些年来,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原则,财政部也在推进财政制度的改革。但仅从审计报告的描述来看,改革的步伐显然过于迟缓了。

  财政部门应当注意到,现有的财政漏洞会导致财政纪律松散。财政部官员固然已经有了公共财政的设计,不过,公众的公共财政意识可能比官员们更强烈。今日的民众已经普遍地具有了强烈的纳税人意识。人们知道,政府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于纳税人,因而,政府有责任对每一分钱承担起诚实、善意地照管和使用的责任。这是民众对政府的正当要求。

  一个明智的政府会对民众的呼声作出及时而有效的回应。涉及到财政问题,财政部尤其责任重大。今年审计报告多次点到财政部的名,意味着审计报告已经深入问题的源头,对财政预算制度进行审计。财政部应当更积极地筹划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大计了。

  比如,能否推进改变目前的财政年度起始日?现行的财政年度始于年初,然而,全国人大每年要到3月份才开会审议财政预算报告,那头三个月的政府支出是否具有法律依据?财政部能否尽快全面实施部门预算法?目前的预算项目过粗,大笔资金可由部门首长随意支配,给各部门挪用、滥用财政资金提供了很大便利。财政部能否将预算编制时间提前,从而给全国人大留出充裕时间,对预算案进行调查、审议?

  还有一个问题,财政部能否带头尊重人大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案?预算案一经人大审议通过,即具有法律拘束力。但很多部门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审计报告所揭露出的各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挤占、挪用、滞留公共资金。而财政部似乎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审计报告提到,财政部自行调整中央本级支出预算与补助地方支出项目。

  财政问题是政府的核心问题,目前财政预算制度方面的很多问题,有复杂的历史与政治原因,自然不是财政部一家能够解决的。但财政部作为政府的大管家,作为财政预算的编制、管理、执行、监督部门,假如能够更积极地推进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尽早将财政纳入到法律轨道中,自可为政府的法治化建设创造一个较好的财政环境。

  推荐:2004年审计工作报告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