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方案公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04:42 南京晨报 |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又有新进展。记者昨天获悉,经过十数位重量级专家的仔细评审,扩建方案的前三名浮出水面。 华南理工建筑学院夺魁 据介绍,6月26日至28日,南京规划委员会在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组织了侵华日军南京
评选结果第一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提交的4号方案,第二名为2号方案,这两个方案得票均超过专家委员会人员半数,是相当优秀的方案,第三名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提交的7号方案。为确保方案评审的公平公正,南京市公证处还全程参与了评选会并对本次评选进行了公证。 获胜方案:造型是“一道凝重的城墙” 由于扩建后纪念馆的地面整个呈狭长的船形,因此几位设计者都不约而同地用“折断的军刀”这个意象来描绘自己的方案,获得第一名的华南理工大学方案也是如此。据介绍,方案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先生亲自领军设计。 从远处看,整个纪念馆呈现出的景象仿佛一道凝重的城墙,非常质朴,“城墙”高20-30米,背后就是三层高的展览厅;在“城墙”的一个终端,突然翘起,颇有点“折断军刀”的味道。对此,部分评委觉得其“太尖锐”了,认为需要稍加修改。 这一方案获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比较大方从容,符合纪念馆庄严肃穆的属性,功能安排得也相对合理。从右侧的入口进去,先进入的是广场,纪念碑安排在水西门一侧最西边,参观者进门后是“远处碑、近处广场”,视觉效果比较好;其他展厅则是从“尖锐处”开始分布,陈列区、交流区、文化信息中心等依次安排。最重要的是,这一方案可实现性比较强。 第二名:新馆埋地下 地面开“大槽” 在评选中,英国建筑师大卫·齐普菲尔德的方案也获得了超过半数的选票,仅次于第一名,成为仅有的两个“优秀方案”之一。专家们评价为“最有创造性”的方案,因为建筑师将新馆部分全部“埋”入了地下。 齐普菲尔德的方案很大胆:地面全部植树,在地上开了一条深达七八米的“槽”,地面下去由浅入深,再由深及浅到地面,展览厅均匀分布在“槽”的两边;在地上,只能看到旧馆,看不到新馆。但是,这一方案最大的难题就是过于理想主义,不太现实,难以实施,因为这种狭长的形状不利于组织游人,此外展览也成为问题。因此,大胆新颖的它引起了专家们最多的争论。 总体评价:“不规则”和“大方从容”并行 排名第三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方案,是由教授、博导王路先生完成,与第一名相同的是,它也是呈非常规整的长矩形,比较大方。事实上,由于此次是为纪念馆做设计,大部分方案都是走“大方”路线,但也有部分走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不规则”路线,有的评委认为这类方案不够严肃。 齐康院士:中标方案特色不明显 作为江东门纪念馆老馆的设计者,齐老显然不愿对新方案做过多评价,但他言语之中流露出不同看法。齐老认为,华南理工的方案做的四四方方比较规矩,没有更多特色可言。不过,建筑造型始终要为建筑功能服务,所以齐老也不否认“这样的方案比较容易中标”。 相关专题:南京晨报聚焦栏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