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北大营将建抗日战争第一枪纪念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0:09 辽沈晚报 | |||||||||
本报讯 记者 王晓倩 李振村报道 今天是“七·七事变”爆发68周年纪念日。68年前的今天,正是卢沟桥上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大幕。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一个东北人,尤其是一个沈阳人,更会激起对另一个极具重要意义的枪声的回忆。
1931年9月18日,北大营的士兵们不顾“不抵抗”禁令,打响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 而为了纪念中国抗战史上这一特殊时刻,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本报与沈阳市大东区委区政府决定联手在北大营遗址树立抗战第一枪纪念碑及大型纪念浮雕。 与此同时,本报与大东区委区政府将通过本报及国内主要门户网站面向海内外征集纪念碑碑文及浮雕设计方案(具体征集情况和方式,请关注本报近期报道)。纪念碑及大型浮雕将于今年9月3日——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落成。 在昨日于“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行的专家研讨会上,本报和大东区委区政府向与会专家发布了将要联手立碑的消息,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极大关注。 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邢安臣深有感触地说,太遗憾了,作为这样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遗迹,随着城市的变迁,无论是北大营的遗址,还是当年日军炮轰北大营的残迹已经完全看不到了,也找不到任何当年的文物了。在北大营建立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标志物,将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将是对后人的警示。 专家们建议,纪念碑和大型纪念浮雕的总体风格应庄严、肃穆,其内容应深刻反映面对侵华日军,中国军民的奋勇抵抗。 新闻解密 为什么北大营的枪声是中国抗战的第一枪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这是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门前“残历碑”上的一段文字。过去人们将“卢沟桥上的枪声”称为中国抗战打响的第一枪。而经过历史学家的研究证实,在“七·七事变”前的“九·一八事变”中,中国军人和民众,已经开始了誓死抵抗。 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邢安臣告诉记者,“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北大营的中国驻军达到1.2万人,是守卫沈阳城的主要军事力量。 1931年9月18日夜,日寇以猛烈的炮火为掩护,攻打东北军驻守的北大营。当时北大营中的指挥官都不在,面对从西、南、北三面逼近营垣的日军,国难当头,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官兵不顾上面的“不抵抗”禁令,砸开被封锁的军火库,拿起武器弹药,自发对入侵的日军进行顽强回击,打响了中国军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枪。 在这场悲壮的反抗战斗中,面对装备精良、凶狠残暴的日军,第七旅的爱国官兵置生死于度外,奋勇战斗,伤亡近300人,打死日军4人,打伤20余人。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