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组图:文化名人眼中的渭南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18:12 北京新闻网
高明 何西来 李浩 刘铁梁 文怀沙:国学大师、楚辞泰斗 我年轻的时候研究《楚辞》,《楚辞》代表西南方,主要以《离骚》为代表。那么,说到陕西渭南,我就想到了《诗经》,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兴啊!《诗经》的第一首也非常的妙:“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寤、寐、思”,乍醒乍睡,都使人难以忘情,这说明了我大中华民族之多情,当然,也说明了陕西渭南人民之多情,因为它写的就是渭南合阳古代流传的故事。《诗经》共有305首,第一首便是情诗呀! 陕西渭南这四个字是光彩夺目的,这里人文荟萃,其人文精神确让人为之振奋,所以,渭南文化让我们以后的人们都会神驰不已。 中华文化最伟大的莫过于唐诗、晋字、汉文章,文章写的最好的是西汉,而西汉有两位代表性人物,都姓司马,一个是四川的司马相如;一个是陕西的司马迁。 当然了,中国文化最了不起的应是孔子文化,而孔子文化又是从陕西渭河流域传去的,所以,我们也叫它是渭南文化。 李浩:中国唐代研究会理事、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渭南不光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还具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字文化遗产。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这个“河洲”就指的是陕西渭南合阳,这是爱情诗的源地,所以,我们说情诗的故乡就是渭南。另外,我们注意到《诗经》写到渭南美丽的景色,其中《蒹葭》一首诗中写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如此美的景色,恰恰佐证了2000多年前渭南就是一个适宜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 高明: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泉护村遗址考古队领队 渭南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这就成为三秦六幅风景照中的中坚景照。渭南现在管辖的区域也正在其中。华县泉护村遗址的发掘,是在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后这样一个重要遗址,这对于了解研究仰韶瓷器文化的内涵,补充了许多过去人们所不常道的东西。 肖云儒:中国西部文艺研究会会长,著名评论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 我们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其中告诉人们,说的话、写的文章若没有文采,缺少故事,那你是走不远的。渭南洽川因为有这个处女泉及美好的传说,才成了当今一个文明的景点。我以为,这是渭南人的一种人文传统,也是对热爱大自然景观的一种表现。 渭南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市,而且我觉得,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动脉,那么,渭南就是这个大动脉上的一个重要脉点。 还有我十分热爱皮影,尤其是渭南华县的皮影,我为此也收藏了许多。我觉得,皮影在我的感觉中,应是中国民间艺术由静到动的一个转折点。应该说它是电影艺术的源头。 不仅如此,渭南还是中国诗之源、史之源、道之源、字之源、酒之源、陶之源。渭南处于黄河中游,黄河自北向南奔流而泻,又在渭南折弯东流而去,它象征着渭南的文化力量。渭南和华山,屹立于黄河中游,成为黄河大动脉的一个重要的脉点。 “鲤鱼跳龙门”,传说于渭南,这是黄河西岸的渭南,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实际上,在古代《三秦记》有这么个意思,谁能打仗谁就能改变命运,征服别人。那么,后来到了渭南司马迁之后,以至王杰成为状元,都是依靠自身奋发学习,增长知识,才改变了命运。那么,在现在呢,“鲤鱼跳龙门”更多的含义是“智而优则仕”,只要你有智慧、有知识就能改变命运。这是渭南传统很深的一种人文精神,所以,现在讲来很有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努力学习之意。 王春瑜: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 渭南这块宝地有着非常发达的农业水平。据我了解,渭河流域的渭南自古就是一片江南水乡风光,稻作技术也就是从这里起源传到南方去的,这也是史实所记载的。 王炜林:陕西考古所研究员 1958年,北大考古系在渭南华县泉护村发掘了泉护村遗址,事实上,这就鉴证了中国历史的第一个时空框架是从渭南建立起来的。泉护村遗址,起源于华山脚下,向东向西扩展,后来以泉护陶为代表的这一套文化;以华山为中心,向南到长江、向北到长城,西至青海,这一时期形成了大一统的文化,“华”就是“华夏”的“华”,由华山引伸到了华夏,从而,以渭河为中心发展起来了本土文化。 刘铁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大家都知道,秦腔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但是秦腔和老腔的关系,我们是可以讨论的。起码我们知道:老腔所保留的这种船夫号子,这一特色,应是与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劳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当说很多剧种和民间的歌舞有关系,而老腔的特点说明和民间艺术有着更深厚的渊源关系。其古老性无可质疑。 渭南老腔的音乐和渭南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亲缘关系,这样的艺术,如果我们能及时很好的保护,那么,对我们认识中华民族的发祥和古老历史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皮影戏的这种影像的表演和幕后的音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这与渭南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关系,也就是说,这里的崇山峻岭、 这里的广袤平原、这里的大河奔腾,都使这里的唱乐曲调,蕴藏着悠远丰富的乐动感和人文情感内涵。 阎崇年:北京社科院满学研究所所长、清史学家 渭南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积淀,她激发了渭南人民勤劳奋进,奋发有为,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渭南早在明清时期,其文化氛围是深厚的,特别是在清代,这里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也支撑了比较发达的教育,所以说,考中的秀才、举人也自然就比别的地方多。诸如有司马迁、王杰、王鼎等等文化名人。经济原因是一方面,同样重要的还有这里的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积淀,这些都激励着渭南人自古至今勤奋上进。 何西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渭南这片山水所容纳的不只是她所有的风光,同样,她还容纳了历史和人文的信息。 渭南,南依华山,北临渭水,实际上渭水从市区中间流过。从秦之版图来讲,正处其东部,得地理之便,可以这么讲:向来是秦人向东开拓的一个基地。 华山是长安八景之首景,当代人去看,我觉得它是渭南的一张名片,是一张旅游文化之品牌,华山是一首诗,到那里去,人们不仅要看其自然,看华山松,看华山险峻,看秀丽,观日出,看云海,等等,这是诗一样之感觉,画一样神致。在这里,我们可联想到了多少历史之苍茫,多少历史之兴衰,实为感慨万千。不同时代的人们确有着异样之展示和感悟呀! 渭南已经撤地设市10年了,10年如今从头跃。现在正处在中华民族崛起的时候,正是中央把战略重心向西移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期,对渭南人来说,对我们陕西秦人来说,我们面临着要做好一篇大文章、新文章、好文章。而我们这块地方:华山、司马迁祠、洽川自然风景区,等等,把这些很好地整合起来,在中华民族正在崛起之时,在展开一个盛世之时,写好渭南这篇大文章,这也是刻取精华,象我们这些到了暮年的人,便也是对家乡的希望,对家乡的企盼与祝福。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