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京大屠杀史实网站开通专题 > 正文

南京大屠杀史实网站承建三方领导答记者问(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18:35 新浪网
南京大屠杀史实网站承建三方领导答记者问(实录)

  新浪CEO兼总裁汪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龙虎网副总经理陈伟东在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2005年7月7日,新浪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及龙虎网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永不忘却”南京大屠杀史实网站的开通仪式。江苏省委外宣办副主任徐发波、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劲松、王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新浪CEO兼总裁汪延、龙虎网副总经理陈伟东、众多民间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大城市的主流媒体共同见证了史实网站的开通。以下为南京大屠杀史实网站承建三方领导答记者问实录。

  《新闻晚报》记者:我们是上海《解放日报》的《新闻晚报》的记者,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昨天看到一个消息说在海外首次发现了两名大屠杀的幸存者,请您介绍一下他们的情况,第二个问题,南京大屠杀在海外的幸存者大概比例占多少?我们要采取怎么样的方式把他们的资料或者把他们的人请回来,来共述当年的脉络。谢谢!

  朱成山: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比较关注和研究的一个新的问题,因为过去我们的视野主要是在南京市内或者是在国内,调查幸存者,我们在历史上已经做过几次大调查,一个就是1946年为了审判战犯,当时做的调查有1000多个幸存者,第二个就是我们建馆之初、84年到85年,发现在石德城区和郊区有1756位,最大规模的是1997年南京大屠杀60周年的时候,我们发动了南京市14700多名大学生把15个区县500多万人口全部查了一下,包括26名来自日本大阪、东京、广岛的学生都参与了,发现2600多人,其中最后经过我们的认定有1213位。正好1213,非常的巧,这几天随着媒体的介入和关注,我们的影响扩大。包括在其他的地区包括北京啊、包括上海、也发现了部分幸存者。今年我们又在新西兰和西班牙发现了幸存者。根据记者的报告,这两名幸存者是我们大屠杀研究会成立消息通过传媒给他们知道以后,主动和我们联系,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在欧洲和澳洲首次发现幸存者,这项工作就是像你所说的那样,我觉得应该把视野拓宽,所以昨天我们在金陵饭店,我也是南京市人大代表,我给台湾的“议员”提出了这个问题。另外我们在台湾发现了一个幸存者:胡伟,我们希望台湾不会仅有一位幸存者,我有一个提议,希望他们帮助我们在台湾能够调查一下。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海外的幸存者不到10位。我们希望更多的幸存者被发现,这也是一个抢救性的工作,因为他们的年事已高。谢谢。

  记者:怎么把这些在海外的幸存者找回?在国内应该可以,在海外的话,是不是可以回来?

  朱成山:不一定要回来,这些幸存者有的已经在80岁左右了,身体状况不适合坐飞机,但是重要的是我们把他的口碑资料通过影像的形式,搜集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正在反复和这两位发现者联络,请他们把照片、文字的资料收集全。这是我们想做的。

  记者:想问汪总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因为以前一直有一个说法,新浪有日资的背景,这次这么大张旗鼓的做这个活动是不是和这个有一定的关系。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知道现在有很黑客对一些网站进行的攻击,这个网站具有的这种背景会不会造成攻击的目标。新浪网对此有什么预防措施?

  汪延:黑客的问题我们会注意到,非常感谢你的这个提醒!因为整个这个网站的服务器架构都是建在新浪服务器架构当中,所以我们有这个信心,也非常感谢你提醒我们多加注意这个。关于谈到第一个问题,大家有很多次的交流,我非常直截了当的告诉各位,新浪网没有任何的日资的背景,或者日本投资,这并不是我们今天是不是做这个事情的原因。我觉得我们今天最关键的,最重要的和几乎可以说是全部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就是这么简单。谢谢。

  新华社记者:我想请问朱成山馆长和汪延先生,“不忘历史之痛,必怀强国之心”,我们都知道,纪念馆是世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的重要窗口,那么想请问朱成山馆长,在近些年的建设和发展中,我们的纪念馆遇到了那些问题。史料网站开通以后,对于纪念馆和新浪网来说,都有哪些内容展示,或者是它对史料的陈列方面,有哪些的改变或者促进作用?谢谢!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南京大屠杀史实网站开通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