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访韩国中国通李映周:只有到中国去才能了解它(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09:46 《经济》杂志

  “中国通”

  李映周到中国后发现韩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真的是太少,他看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但是韩国的企业并不了解这种潜力有多大。于是,他极力促成浦项制铁和中国的合作。

  1989年他到中国上任之前,浦项制铁和中国的钢铁贸易只有区区10万吨,1989年的当年就迅速升至90万吨,1992年中韩建交时,这一数字达到了150万吨。他还力促浦项制铁和武汉钢铁开展了多项合作,将韩国钢铁产业的先进经验带到了中国。

  在中国任浦项制铁的首代期间,他根据自己在中国投资的实际经验和对中国经济的研究分析,撰写了《浦项与中国》和《对中国钢铁市场的分析和展望》两份研究报告,成为很多韩国公司寻求中国合作伙伴的指南。

  除了北京,李映周还走遍了中国的很多地方,对每个地方都用心去了解。他可以给你讲出中国南方的城市和北方的城市有什么不一样,江南和江北的文化差异主要在哪些地方,他甚至能够讲出湖南菜和四川菜的辣味有什么不同。

  1999年建国50周年的时候,中国的几大媒体联合评选出了五位“中国通”,李映周是其中之一。

  李映周是“中国通”的名声在韩国企业界不胫而走。很多有意想到中国投资的公司开始向他咨询。1995年韩国非常有名的双铃纺织品公司在李映周的劝说下,将6个亿人民币的资金投向了吉林省延边州珲春市,建立了一家大型纺织品公司,由李映周担任首代。

  对于“中国通”这个称呼,李映周说:“他们说我是中国通,其实我算不上,最多只能算是北京通”,对中国了解得越多,越觉得中国太难以看清楚。“中国人的思想是几千年积淀传承下来的,又受到了地域广阔的影响,要琢磨出个所以然来还真的非常难。”

  李映周说,由于历史原因,韩国人了解得最多的是美国,其次是日本,然后才是中国。相对于美国和日本来说,韩国人对中国了解得太少。“有些人到过中国几次,回去就说是‘中国通’了,开始对中国评头论足,其实他们很不了解中国。不过韩国人很愿意了解中国,每年到中国来留学的人数远远超过去日本和美国的。”

  与此同时,他觉得中国人对韩国的了解还不如韩国人对中国了解得多,“2004年有240万韩国人到中国来旅游或者学习,到韩国的中国人只有61万,这一数字在两国人数总数的对比下差距更明显。”李映周认为,要促进中韩之间的交流,政府和民间团体有很多工作要做。

  为了让韩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李映周以私人的名义在韩国成立了中国政经文化研究院,将韩国有名的研究中国的学者都招致名下。他还担任大宇经济研究所的所长,大宇集团破产后,研究所被一家私人机构收购,研究方向转为主要研究中国。

  采访中,李映周特意向记者强调了他的另外一个职务:韩国留中博士学会的会长。自李映周始,韩国已有100多人在中国获得了博士学位,他觉得这是一支能够促进中韩关系的生力军,应该把这些人团结起来,于是倡导成立了这个学会,他理所当然地被选为首任会长。

  退休之前的梦想

  1998年,李映周离开双铃公司开始步入政界,出任韩国对外联络高级官员。他觉得应该通过政治途径在更高的层面上促进中韩关系。去年11月份,他又出任新成立的韩国南北统一咨询会议的南北和合委员会的委员长,正部级。李映周说,他的梦想就是能够在退休之前出任韩国驻中国大使。

  “我觉得很多人都很难理解我对中国的感情,我是真的喜欢中国。”李映周说这话时,一脸的虔诚。

  从政以后,李映周开始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思考中韩关系。他说,中韩两国的经济往来的进展是令人鼓舞的。1992年中韩建交时,双边贸易额只有6.8亿美元,2004年中国方面统计的双边贸易额达到901亿美元(韩国统计为787亿美元),韩国的顺差为300多亿美元(韩国统计为202亿)。也是在2004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从经济角度讲,中国对于韩国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

  从政治层面上,他认为,中韩两国的合作空间会越来越大,两国地理位置接近,又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在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政治合作没有理由不更加紧密。

  企业的朋友

  在担任政府职务的同时,李映周继续促进企业的合作,6月6日由他促成的华北制药集团和韩国食品医药企业Natural Food and Pharms的合作在港澳中心举行签字仪式。前不久,他还促成了一家韩国领先的制药企业和一家上海制药企业的合作,生产排除体内吸烟残留的尼古丁的“尼古丁口香糖”,目前这种口香糖已经在上海上市。

  韩国的一些大型企业进入中国后,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研究中国,但是韩国的一些希望到中国投资的中小企业却找不到合适的咨询渠道,他们纷纷找到了李映周。“他们通过别人的介绍找到了我,想通过我了解一些中国的情况。”

  韩国人通过李映周了解中国的方式有些让他哭笑不得,“他们通常是请我吃饭,席间顺便了解一下中国的情况,而不是通过正规的咨询渠道。”曾经有一天,他接到过来自不同公司的8个电话请他吃饭。

  对于通过一起吃饭了解中国的方式,李映周并不赞同。他说,中国这么复杂的情况怎么可能在一顿饭的时间里了解呢!但是他还是有求必应。所以他在中韩两国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都有很多朋友。 “我到中国来的时候一般不会通知很多朋友,第一天的时候电话很少,但是以后每天电话都会增多,他们还是知道我来了,我都不清楚他们怎么知道的。”文/本刊记者 刘建辉

[上一页] [1] [2]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