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郑州求解官员选拔难题 推行三票制选拔干部(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11:20 郑州晚报

  破解干部选拔困局

  长期以来,干部选拔虽然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改革,但在如何增加群众参与、吸呐民意方面一直没有得到突破,已经得到大力推行的公选、竞争上岗等干部选拔制度虽确保了程序上的公平,但在如何更好地体现民意方面也无法兼顾。

  而“三票制”的第一票就是体现民意的群众推荐票,如郑州市委党校在选拔干部中,由全体职工投票推荐人选;登封市在选拔分管煤炭的副乡长时,由报名者涉及的27个单位的1276名干部职工来推荐人选。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妍慧在参加“三票制”研讨时说,三票制的第一个突破,就是在候选人的提名方式上实现了突破,变由党组织直接提名为群众提名。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忠杰也认为,增加群众推荐有利于民主选人,“三票制”很明确地把群众推荐这一关当作一个基础,增加了群众在选拔任用干部当中的分量和作用。过去是“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提名渠道过窄,现在三票制中的群众推荐扩大了选人的视野,使一批优秀的干部,尤其是一些没有纳入组织部门视野的干部脱颖而出,杜绝了个别人,比如一把手、少数人来决定干部这个弊端。

  中央党校教授梁妍慧认为三票制第二个突破是在考察方式上变封闭式的少数人参与为开放式的多数人参与;第三个突破是在决定权上有了突破,变党委等额讨论决定为差额表决,并且规定必须实行差额表决制。郑州市《三票制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差额比例不低于20%。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把三票制和《干部任用条例》、公选进行对比后认为,《干部任用条例》中没有素能测评,三票制引进这个,而公选当中,在考察阶段有民主测评,但是没有前面的群众推荐,三票制把它们结合起来了。增加了素能测评,就可以让专家来参与,对推荐人选的的素质和能力进行专业性的测试,这一关的设置,有助于提高选人的科学化水平;而增加群众推荐这一环节则是民主化的基础。

  郑州市委副书记祁金立说,三票制有别于传统的组织调整,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综合运用了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一是三票制实行全过程公开,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有效避免了暗箱操作和拉选票、拉关系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二是形成了多数人选人的选择机制,把干部选拔任用的提名权、初选权交给群众,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跑要现象。三是在用人的决策权上形成了制约机制,采取全委会或常委会差额投票,改变了“主要领导说了算”的现象,形成领导班子内部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制衡。

  郑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璋进一步解释说,三票制还是发展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的有效探索。他说,长期以来,由于干部任命往往由上级说了算,干部队伍中产生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不一致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落实群众在选人用人上的权利,选出群众满意的干部。三票制还体现了党内民主思想,票决时,不论是市委书记还是市委委员,都是每人一票,这有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票制规模扩大的深远价值

  郑州市推行的三票制和“引博工程”一脉相承,均是在干部选用制度上进行了创新。2001年开始的引博工程目前已引进160名博士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并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三票制已在郑州辖区登封、新密、巩义、荥阳、金水、中原、管城、上街等县市区和郑州市委办公厅、市纪检委、中州大学、市委党校等部分机关事业单位推行,共选用干部433名,其中县处级干部25名。

  2005年7月8日,郑州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会议对“三票制”进行了再部署,郑州市委副书记祁金立提出,今后各县市区除需要进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正常的组织调整外,新提拔干部一律要采用“三票制”,通过该办法选用的干部数量不能少于本年度新提拔干部数量的三分之一,有条件的市直委局、企事业单位也要采用“三票制”选任干部。针对目前通过“三票制”选任的干部多为副科级和少量的副处级、层次相对较低的现状,祁金立提出各县市区要加大对“三票制”选用重要乡科级正职职位的力度,市委也将考虑适时拿出一些重要的县处级正职岗位采用“三票制”的办法进行选任。( 郑州晚报记者 陈辉 文/图)

[上一页] [1] [2]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