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民党主席选举专题 > 正文

马英九将延续连战大陆政策(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7日10:48 东南快报
马英九将延续连战大陆政策(组图)
  马英九的当选给世人留下的两个悬念是,国民党能否不再分裂而成为重生的契机?马英九能否成功整合泛蓝阵营,为2008年“大选”夺回“执政权”奠定胜局?而马英九上任后确定将延续连战大陆行的两岸和解合作政策,两岸中国人都期待着这个湖南人的后裔能追随连宋的脚步,“登陆”一解半个世纪的乡愁,推动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

  编前

马英九将延续连战大陆政策(组图)
  昨日新当选的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给人的印象用一个词可以形容:“干净”,在黑金横流的台湾政坛,清廉的马英九因不遗余力抓贿选,重燃了台湾民众对终结黑金、再拾清明政治的希望;而与其貌不扬却绯闻不断的陈水扁相比,20年来外表英俊的马英九没有留给“狗仔队”一条花边新闻。

  马英九领航下的国民党明天会是怎样?将给两岸关系和岛内政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回顾昨天

  马英九胜陈水扁

  要预测政治人物未来的轨迹,最好的方法是去回顾他过去的言行。因为一个人前半生必然给后半生投下身影。

  马英九,1950年7月13日生于香港,祖籍湖南衡山,其父马鹤凌曾担任国民党中央高级官员,从小就向马英九灌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国传统爱国思想,因而马英九有根深蒂固的“一个中国”观念。

  很少有一个人的生命旅途像马英久这样一帆风顺!

  从幼儿园毕业典礼上的领头人,到代表1万多名台湾大学生宣誓受训,再远渡重洋成为哈佛大学的法学博士,学生时代的马英九就是一个风云人物,进入政坛后马英九更是平步青云。

  1981年7月,马英九从哈佛读完博士学位返台后,被国民党延揽为“总统府第一副局长”兼蒋经国的英文秘书。马英九不仅形象清新、学历高、口才好,而且为人谦恭理性,不结党营私,深得蒋经国喜欢。1984年6月,蒋经国力排众议,破格提拔年仅34岁的马英九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以改变国民党给人老化的形象,马英九自此成了父亲马鹤凌的顶头上司。

  别人用一辈子也走不完的前程,马英九用3年岁月轻松跨越。

  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李登辉上台后,外省人马英九遭遇其人生中少有的坎坷和冷落,被调离“总统府”,后又降级任“陆委会副主委”。

  1993年,马英九因不属于以李登辉为首的主流派再遭“发配”命运,转任“法务部长”,“法务部长”在台湾政坛上一直是个冷板凳,往往代表着从政终点。因为在台湾的政治版图中,司法一直是政治的工具,“法务部长”并没有多大实权,但马英九却因在任内大力肃贪、查贿、扫黑赢取民心,从而攀上政治生涯的另一个高峰,也炒热了“法务部”这个冷衙门。

  但,马英九得罪了不少具有黑道背景的政治人物,并引起李登辉极度不满。1996年,马英九被迫离开“法务部”,出任位高权轻的“政务委员”。

  在1998年底台北“市长”选举前,各种民调都显示,只有马英九有希望战胜连任气势旺盛的陈水扁。为了收复台北市,国民党内不少大佬纷纷力劝马英九出马,1998年5月30日,马英九终于同意参选,并最终打败陈水扁。聚焦两岸

  马英九将延续连战路线

  外界关注的最大焦点,就是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后,是否会延续连战历史性访问大陆所确定的两岸和解合作的连战路线?

  国民党中央文传会主委张荣恭15日在台北强调,对于连战主席任内所制定的大陆政策,整个国民党都将会始终不渝地贯彻和推进下去。

  张荣恭说,他确实不担心新主席上任后国民党的大陆政策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连主席的崇高地位,以及王金平和马英九两位候选人都已经承诺要沿着连主席的大陆路线走下去。”张荣恭披露,连战主席5月访京所达成的“胡连会公报”将会列入国民党17全会的决议中,并将成为国民党的政纲和政策。

  马英九几次公开重申将延续连战两岸路线,坚持“一中”、反对“台独”,算是为世代更替后的国民党两岸路线明确方向。

  王马同声坚持以“连胡公报”为基础继续推动两岸关系。

  就目前而言,国共论坛将于8月在台北举行,这将是大陆与马英九正式接触的一个契机。

  马英九核心幕僚台北“市长办公室主任”郑安国表示,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后,从未踏足大陆的他不排除访问大陆的可能性。避免分裂

  弥补选举而生的裂痕

  国民党选举结束可能是第三次分裂的开始?

  这将是国民党最大的隐忧和敌人。

  在王马之争唇枪舌剑的过程中,连战曾经请两人喝“和解咖啡”,要求回到“君子之争”。但在选战白热化的日子里,双方阵营之间争吵谩骂和互揭疮疤越演越烈,火药味越来越浓。王金平竞选总部找出去年“3·20泛蓝抗争”的画面,嘲讽马英九在国民党的关键时刻缺席,表现懦弱。拥马派“立委”则公开指责王阵营贿选。而王金平幕僚放话,王败选将辞去副主席职位,更加深了双方的心结。

  但,王马也深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强大国民党才是他们最大的政治后盾。前车之鉴是假如没有李登辉的分裂路线,国民党不至于痛失“执政权”,一分为三。目前元气大伤的国民党已经不起第三次冲击,王马不管谁分裂了国民党,都难以在台湾政坛上有一席之地。

  所以,王、马两人都公开表白竞选不会导致分裂;马英九更明言,若赢会跟王金平一起共治党中央。王金平亦声称,如果失败,还是会做一个忠诚党员,也会与马英九相互合作。

  可以预见的是,国民党将开始王马共治的时代,而对于两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弥补因选举而生的裂痕。泛蓝整合

  马英九面临重大考验

  泛蓝势力的重组整合,是马英九当选后面对的又一个重大考验。马英九同宋楚瑜之间一直有“瑜亮情结”,宋楚瑜在台北“市长”选举时为马英九下跪拜票,被马英九视为帮倒忙,从此结下宋马之间的心结。

  若能争取到宋楚瑜的认可,马英九就能主导泛蓝三党整合。

  马英九当选之后,必然会主动与宋楚瑜修复关系,同时争取新党的大力支持,最大限度地团结泛蓝阵营,如此才能使泛蓝具备打赢2008年“大选”的实力,这将考验马英九的整合能力。否则,分裂的泛蓝可能使民进党的候选人在2008年“总统”选举中再次渔人得利。前瞻2008

  马王配是“梦幻组合”

  马英九当选党主席后,必然角逐2008“总统大选”,此次选举党主席的磨练,对于马英九参加2008年“大选”是一次珍贵的经验积累。

  从历次民调看来,马英九确实是泛蓝重夺“执政权”的最大希望。他的声望长久以来无人可比,民进党四大接班人苏贞昌、谢长廷、吕秀莲、游锡堃都未有足够的威望和资历可以与马英九抗衡。

  但马英九出身香港,在台湾特殊的氛围中,外省人身份不利于他争取本省票源,马英九除了靠个人魅力,还需王金平的“本省基础”和广泛人脉为后盾。王、马两人形成的互补功能,是国民党未来与民进党打选战的最重要筹码,马王配将是国民党在2008年重夺“政权”的“梦幻组合”。

  王金平几次主张党主席选举应与“总统”选举脱钩,而且表明2008年“成功不必在我”,已显示马王配有成功可能。发挥余热

  连战将主导“国共论坛”

  连战将会在8月正式交棒,他的荣誉主席的位置并非虚位。因为只有连战在王马发生矛盾时,能促成两人团结,制止党内分裂。王金平曾保证,将尊连战为国民党内疑难杂症的最终仲裁者。

  回顾连战5年任期,他在国民党风雨飘摇的时刻接下重担,实现平稳过渡,两颗离奇的子弹虽使连战再遭挫败,但国民党内没有责难只有同情。2005年连战因赴大陆访问而在政治生涯最后一站攀到民望高峰,也使国民党成为岛内支持率最高的政党;在“胡连会”相逢一笑中,为百年国民党开启新局;最后他在一片挽留声中,留下不恋权位的潇洒背影。

  连战卸下党主席职务后将主导“国共论坛”,此外他还是国民党智库的董事长,智库在“国共论坛”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未来,连战仍会在幕后影响国民党两岸政策,在两岸舞台上他将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专访

  马英九表示 台湾人都是中国人 5项愿景应快实现

  近日,马英九接受凤凰卫视主持吴小莉专访时认为,台湾人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种族上都是中国人。

  吴小莉:选后大家将很关心的就是国民党本身的团结,如果您当选的话,要怎样团结王金平“院长”?有没有想过到时候给王“院长”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或地位,让他继续为党奉献心力?

  马英九:实际上我们都有一个共识,选前是同志,选后还是同志,而且非要更为团结不可,马上就要面对年底“县市长”的选举,双方一定要合作才行。

  吴小莉:未来连战主席可以在国民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上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马英九:连主席这次去,主要的成就当然是五项共同愿景,其实连主席建了一道防火墙,真的是非常成功。我刚刚讲过,两岸关系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人际关系。两个领导人如果他们彼此之间很对味,对两岸关系是很有帮助的。连主席卸任之后,仍然可以做很多他希望做而没有做的工作。

  吴小莉:连宋大陆行后的两岸关系看来是和缓了,如果你当选党主席的话,国民党主导之下的两岸关系将会是怎样?

  马英九:国民党还是要以“九二共识”作为基础。两岸的交流,包括“三通”,包括刚才讲的那五项愿景都应该尽快地实现。

  相关专题:国民党主席选举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