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电视剧缺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14:28 新周刊

  文/张国涛 胡赳赳

  还有多少电视剧可看?这个问题真幽默,不是电视剧支撑着收视率与广告额的半边天么?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中国电视市场上,电视剧的角色越来像“救世主”了,不管是标榜专业频道的财经频道、经济频道,还是少有人光顾的公共频道、少儿频道,在走投无路的境况下,只要一播电视剧,马上就能转危为安。   

  因此,电视剧“虚火”上升,电视台播出电视剧的频道越来越多,播出电视剧的时段也越来越长。最近央视8频道改版,全天候24小时播放电视剧,收视率一下蹿升到48个上星电视之前列,一度仅次于央视一套。   在中国电视剧交易市场上,电视剧一直牢固地占有着电视节目交易的头把交椅,就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上,电视剧的成交金额占据了本次交易会总交易量的67.6%。在中国电视节目格局中,自从世纪初超越新闻一跃成为观众收看时间最长的节目类型以来,电视剧一直以自己的优异表现强化着“领头羊”的角色。   

  在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的篇幅越来越长,类型越来越多。以前很少见的40集以上的大戏,近一段时间一下子就涌现出《汉武大帝》、《军人机密》、《大宋提刑官》、《白银谷》等不少好戏,而且“大辫子”(清宫戏)、“枪杆子”(涉案剧)、“剑谱子”(武侠剧)、“泪珠子”(家庭伦理剧)轮番轰炸着老百姓的视觉神经,装点着歌舞升平、欢天喜地的七彩荧屏。

  如此看来,中国电视剧还真是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了!于是就有人忘乎所以,马上不负责任地抛出这样的言论:“中国电视剧是新兴的暴利行业!”难道中国电视剧市场真的像这些人想象的那么乐观吗?其实不然,表面繁荣的中国电视剧还缺少太多的东西,甚至还潜伏着令人担忧的危机。

  中国电视剧连连看   

  热火朝天的荧屏上,有多少电视剧真是精品呢?有什么电视剧能让人手捧土豆、陷进沙发狂呼过瘾呢?   

  业内人士分析,占据市场50%以上的三等剧和20%的二等剧根本不可能进入“精品”的视野,而15%的电视剧只能说有可能成为“精品”,但谁也不敢打保票。对于“精品”的判断,业界一直遵循“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项标准,此外关键还在于观众的广泛认可。   

  前几年堪称“精品”的有《雍正王朝》、《大宅门》、《长征》、《激情燃烧的岁月》、《空镜子》等,这些电视剧在海外地区也都获得了巨大成功。但近年来,电视剧创作界越来越浮躁,制作周期越来越短,明星们更热衷于露脸挣钱而无视艺术表现,由此电视剧的质量只能越来越差,模式化倾向严重,相互模仿抄袭,面目似曾相识。就连今年热播的《汉武大帝》、《大宋提刑官》也让不少观众挑出诸多瑕疵,由此可见一斑。  

  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电视剧缺乏创新所致。因循守旧,历史剧的金矿、武侠剧的银矿、都市情感剧的铜矿、老套喜剧的铁矿,这些都还没充分挖掘呢,哪里用得上创新。再说,创新也是需要冒风险的。而事实上,凡是具有创新意义的电视剧都能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一笔,如《渴望》之于室内剧,《戏说乾隆》之于戏说剧,《9·18大案》之于纪实性电视剧,《牵手》之于情感类题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之于家庭伦理剧,《大明宫词》之于人文剧,《重案六组》之于系列剧等等。但不难发现这些剧目至少是四五年前的了,那么最近两三年就没有具有创新意义的电视剧吗?细数一下还真是越来越少!创新,可以是在题材内容上,也可是叙事策略上,还可以是结构形式上,最近《大宋提刑官》打出“连续剧系列化”也不算新鲜,只是噱头而已。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谈到韩剧现象时,曾大声疾呼:中国观众对于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产品、对于正在逐渐失去的传统道德体系,是那样的渴望、怀念和追求!那为什么中国观众不看国产剧,反而舍近求远看韩剧呢?那只能说,韩剧里有中国电视剧所没有的东西,这就是传统。   

  “用中国文化的拳头打中国”,韩剧里面的人物尽管都是帅哥美女,但跟国产剧里的帅哥美女相比,韩剧人物骨子里却又都非常传统,描写的家庭故事、彰显的文化精神,全部围绕传统儒教的道德核心进行,诚、信、廉、耻……韩剧表现的爱情大都浪漫、纯洁,没有流行文化对第三者、一夜情的宽容和嘉许,也绝少暴露及性元素的表现。   

  反观国产剧,越发让国人感到脸红,去年热播的《中国式离婚》,对一夜情、网恋、第三者、人性恶的一面都作了尽情的展示,却没有任何批判的意味,有评论者认为,这“缺乏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不能不说这是国产剧的耻辱”。   

  苦情戏在中国是有传统的,所以中国电视剧向来不缺乏苦情叙事,老的有《渴望》、《年轮》、《孽债》等,新近的有《搭错车》、《错爱一生》等,但是中国喜剧无疑是严重缺乏的。说起喜剧,大家很容易想到情景喜剧,中国情景喜剧从其面世就达到了巅峰,这就是《我爱我家》,此后仅有《闲人马大姐》堪与之媲美,其余情景喜剧就很难提上台面,这不能不说是情景喜剧的悲哀。成功的喜剧连续剧更是少得可怜,数来数去也仅有李保田的《宰相刘罗锅》、《神医喜来乐》,还有赵本山的《马大帅》(I、II)这几部,其余电视剧也只能说是包括一些喜剧性因素,与喜剧还差得远呢?致力于喜剧研究的胡淑芬认为,中国目前的电视观众群还没有形成美国那样一个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且有收视习惯的阶层。许多语言上的幽默有滞后性,需要有一个理解的过程,有的需要有一些知识含量才能理解,否则这种包袱根本就抖不响。 电视剧背后的危机从上海电视节的子活动“电视剧制作人论坛”上传出的消息称,现在每年中国电视剧制作公司投资加起来大概有50亿-60亿元,但从市场上只能回收20亿元,所以中国电视剧一年亏损40亿元!   

  可见,中国电视剧市场从来不缺乏竞争,但是缺乏有效的竞争,这是中国电视剧最大的问题所在。

  电视剧市场中市场主体缺少起码的“平等”,即制作机构(影视制作公司)与播出方(电视台)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现象。中国电视剧执行“制播分离”的体制,作为播出方的电视台在电视剧市场中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   

  在不少地方,为减少购买成本,省台还联合不少市县台自发组成了一些购片联盟,以集体的名义对进入自己覆盖区域的电视剧进行压价,而制作机构只有接受被挑选、被选择的份儿。有人戏称是:电视台肥得流油,制作机构亏得吐血。   

  2004年,中国电视剧产量已经达到五六百部12000多集,2005年至少与之持平,可见中国电视剧的整体规模不可谓不大,但是对于上千家制作机构而言,意味着每个制作机构年均生产量还不超过10集。这只能证明一点:有些制作机构的实力实在有限,规模太小,不成气候。   

  在业内有一个共识,评价一个电视剧制作机构的实力并不是以它的年生产量为标准的,而是以它在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的数量作为衡量标准的。有些制作机构可能每年生产很多集电视剧,但很少进入黄金时段播出,这样也很难认为它有雄厚的实力。有的制作机构可能每年只制作一两部,但每部戏都能进入黄金时段,播出反响还不错,那么这样的制作机构实力可不能小视。   

  原因在于,上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只占整个电视剧生产总量的15%左右,而且只有在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才有可能收回投资并且实现盈利。另外,还有20%可以进入电视台非黄金时段播出,勉强收回制作成本,另外占市场总量50%以上的电视剧不是压在箱底不见天日,就是往县市级电视台一卖了之,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编剧的地位与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优秀的编剧现在越来越难找。不少制片人在抱怨,说一部电视剧的成本有60%到70%要付给演员,严重影响了电视剧的质量。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与演员相比,编剧的地位显然要低得多了。据介绍,优秀的编剧一般能拿到全部成本的10%—15%,而一般的“枪手”只能更低。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没有优秀的编剧,等于一部电视剧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涌现出与中国电视剧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编剧群体,也就很难谈得上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整体繁荣。优秀编剧的缺乏,首先表现在原创剧创作的萎缩,近年来,红色改编、老电影改编、小说改编、重拍老电视剧都显示出原创的乏力,这一点值得重视。有人疾呼,中国为什么缺少潮流剧?能像美国剧《欲望都市》那样引发风潮、引起生活方式改变的戏?   

  也许,我们真是只配看现阶段这些戏,守着电视到天亮——就像那部电视剧的名字那样,虽然难看,可“看了又看”,哪怕电视剧跟生活一样的乏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