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台风海棠登陆我国东南沿海专题 > 正文

“海棠”登陆中心仿佛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10:22 解放日报

  昨天下午5点10分,今年第5号台风“海棠”的中心在福建省连江市黄岐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2级,风速达到33米/秒。

  据预报,受其影响,昨今两天,福建大部及沿海、浙江沿海和浙江南部都有7级—9级大风,其中福建北部沿海、浙江中南部沿海风力达到10级—11级。台湾大部仍将有大暴雨,部分地区有特大暴雨;福建、浙江、江西大部、安徽中南部,甚至河南和安徽大别山区等将
有大到暴雨,其中福建和浙江东南部有特大暴雨。

  掀起20多米巨浪

  昨天下午3点,记者驱车赶往“海棠”将登陆的连江苔录、黄岐等乡镇。车到连江高速路口,看到许多车辆排成长队。车上的人说:他们已经在路口等了10多个小时了,听说“海棠”要在这一带登陆,谁也不敢走,雨大得根本看不到路。再往前,路上的积水越来越多。到连江浦口镇的一个村,积水淹没了公路,大约40厘米深。

  下午5点多,记者终于到达台风登陆的中心———连江苔录镇。当时台风刚刚过去,当地居民说,台风来的时候,镇里所有的楼房都发生了震动,特别在五层楼以上的人,感到整个人都在摇晃,好像发生了地震。海边的一些村民则说,这次浪打得特别吓人,足有20多米,六七层楼那么高,直朝人压过来。浪一下冲进了门窗。记者在海边看到,不少人家三层楼的房子都被浪打得不像样子。

  “海棠”卷起的巨大风浪还冲垮了800多米长的海堤。记者到时,卷向岸边的大浪还有10多米高。大浪把当地的环岛公路冲出20多米长、6米多深的一个大坑,并继续往前,淘空了公路边的一座鲍鱼厂房地基。厂房老板哭着说,鲍鱼厂房养殖的鲍鱼大概有41万粒,现在全部冲到了海里,损失300多万元。

  在苔录镇,受损的还有400多箱网箱养殖,加上船只、渔具损坏等,损失至少上千万元。

  严防守暂无伤亡

  虽然“海棠”的沿海风力达到12级—14级,前后影响时间长达三天,但在连江目前还未造成人员伤亡。连江苔录镇党委陈书记说,他们很早就采取了措施,三天前就把镇里的全部干部分散到各个村蹲点值班,同时在各村成立了15人的应急小分队,24小时巡逻。镇里还成立了动员大队,一户户动员,把人都转移到安全地方,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黄岐镇就在苔录镇边上,镇长陈坚斯说,他们很早就制定了抢险预案。每隔30分钟向各村播放一次台风信息警报,及时将台风消息通知到每艘船只和每个人;每个单位和抢险人员都配备了救灾物资和设备;船管站配备了探照灯、高音喇叭、广播以及2艘渔船巡查;镇里还成立了三个应急分队,随时应对突发事件。如今“海棠”终于过去,虽然损失很大,所幸暂时没有人员伤亡。

  秀屿区埭头镇石城村是福建最大的鲍鱼养殖基地,离此次台风登陆的中心点不远。村委会主任林金地说,为防灭顶之灾,他们已把价值上亿元的鲍鱼全部转移到山东青岛海域,共转移了3000多万粒,其中单雇用活水船只就花了230万元运费。

  这个“海棠”不寻常

  此次“海棠”有点怪,7月12日生成后,18日早晨8点在台湾花莲第一次登陆,一次还不够,“海棠”横扫台湾岛后在洋面上盘旋,当天下午再次登陆台湾岛,之后才穿过台湾海峡直扑福建,风力之强,几十年未见。虽然“海棠”登陆福建连江时,风速已从二次登陆台湾岛的45米/秒降低到33米/秒,但破坏力依然很强。

  “海棠”为何这么横?记者请教了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任福民。

  任福民告诉记者,影响台风强弱有两个主要因素。一,台风形成洋面的表面温度须高于26.5℃,温度越高,台风获得的能量补充越大。据测算,“海棠”路经的台湾岛以东洋面温度高达28℃—30℃,台风在洋面上一边行进一边加强。二,台风路经洋面需要充沛的水汽。“海棠”路经洋面上空非常湿润,水汽特别充足,大量水汽在强对流过程中转化为降雨,本身又释放出大量能量,再次加强台风能量。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共同造就了这次范围大、强度大、降雨强的“海棠”。

  任福民告诉记者,从“海棠”目前的行进速度和强度来看,明天它进入江西,后天到达湖南,之后影响渐趋微弱。本报记者 张斌 海峡都市报记者 黄义伟

  相关专题:台风海棠登陆我国东南沿海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