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峰会缺少发展中国家 国际组织出现分裂迹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15:28 时代人物周报 | |||||||||
-本报记者 李梓 让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八位掌权者聚在一起,会只是一场毫无成效的清谈,还是将有创造历史的机会?每年的八国峰会都有这样的一个悬念。 今年的八国峰会达成了总额高达500亿美元的减免非洲债务和助贫计划,但是,无论施
布什有理由对今年的八国峰会打不起精神,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两大议题: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和援助非洲,都显得过于欧化,距离美国利益甚远。明年的峰会更不值得布什期待,那将在俄罗斯举行,届时想必普京会和布莱尔一样,想出几个最容易给自己加分的主题。 美联社在今年八国峰会召开前评论说,没有中国、印度等国的参与,八国峰会将越来越名不副实。但是,更实际的问题是,如果没有美国的参与支持,八国峰会将彻底变成一场欧洲的聚会。 缺乏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八国会议这个“国际”组织,已经缺陷于不平衡;而两股重要的力量,美、欧,在其中的利益分歧,本身也开始导致八国会议的貌合神离;而欧盟,早有“拯救欧盟”的呼吁出现了——国际组织,越发显现了其不稳定性,形式上是为了团结共进走到了一起来,而现在,却开始品尝利益纷争的尴尬。 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成为必然后,各种国际合作组织已经在有意无意中,“辅佐”着美国利益最大化。几乎所有国际合作组织内部的尴尬纷争,并没有受到外部的理解;即便做出了利于全球的决定,比如此次对非洲困难国家的债务的豁免,也并没有得到舆论的一致喝彩,不论是八国会议,还是世贸谈判,甚至是欧盟内部会议,总是能吸引相当数量的人在现场进行示威,甚至还屡有失控事件发生。 “冷战结束后,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美国的影响在不断加强,它有时被称之为美国例外主义,最近则被叫过美国单边主义。”斯蒂格利茨,美国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任国际组织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经济顾问团主席,如此评价全球化后的世界格局。纵然他是美国人,但仍然冷静地看到了打着各种国际旗号的国际组织中美国单边主义的存在,这导致利益的不均衡分配,实际上正是国际组织面临尴尬的主要原因。 “9.11”后,传统的手段,比如利用外交解决纠纷、经济援助贫穷国家等,在美国被认为不再有效,“先发制人”的思维占据了美国政府的头脑。 布什总统更愿意出席那些他能够掌控局面的小型会议,更喜欢类似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这样的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机构,而去故意疏远联合国大会,令联合国安理会难以发挥效用,一种刻意破坏国际协商机制的行为,在美国政府那里日渐体现。即使是在富有兄弟情谊传统的八国峰会上,美国与欧洲的裂痕也在加深,2003年在法国举行的那一届,小布什甚至没等峰会结束,就赶往中东。而这一次,被公认的美国的盟友英国,也在环境问题上向美国发难了。 以团结共进为目的的组织,都出现了这种分裂迹象,不得不使美国开始逐渐改变其国际事务的思路。 进入2005年后,那些动辄宣称要以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和朝鲜核问题的声音被压制了,在朝核问题上,美国国务卿赖斯变得更有耐心,尤其是现在,当朝鲜宣称愿意重返六方会谈时,进一步显示了这种耐心的价值。 在过去三年里,美国甩开联合国进行了两场战争,战争结束后,它却发现,战争虽然轻易取胜,但敌人却似乎变得越来越多,而恐怖主义也变得更加流行,世界反而没有以前安全了。在战争以外,布什试图压制世界上所有可能对美国优势构成威胁的力量,以图让美国一家坐大,但他随即发现,被压制的对象在结盟对抗美国。2004年的大选中,民主党对布什的主要批评意见,就包括不注重与传统盟友的友谊,造成美国在国际社会被孤立。二战以来,美国的形象似乎从来没有这样丑陋过。 在重新组阁后,布什开始修正他过去三年的失误,但同时也必须承受政策转变带来的压力,从传统盟友,到战后区,这种压力无处不在。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于7月4日站出来,呼吁非洲各国不要在八国峰会上向富裕国家乞求援助的发言,从另一面验证了受援助国对美国的抗拒心态,也给布什转向带来新的考验。 出于战略考虑,尽管对今年的议题不甚感兴趣,但布什还是坚持到会议结束并出了钱。在伦敦地铁爆炸事件发生后,八国峰会上多了一个全新的口号:团结,这让峰会最终达成一半的目的。在今后几年,或许这个口号将成为白宫的一种时髦用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