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日专家探讨中日关系:参拜靖国神社成症结(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05:4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周永生(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中国方面出于重视中日关系大局的一贯立场,在历史问题上一直采取克制态度。几乎每次都是日方首先在历史问题上挑起冲突,如否定南京大屠杀,政府审议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等,中方大多都是在出现这些问题以后才表明本国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强调以史为鉴的重要性。

  中国的历史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我们的历史教育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基础,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与人文精神为主线,并没有刻意贬低日本或其它哪个国家。近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西方列强掠夺中国大量领土等等,都包括在中国历史教育内容之中。同时,我们还歌颂黄帝、炎帝,介绍四大发明等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中国的历史教育重视厚德载物,重视正义与宽容。但是,近代至二战结束,日本是给中国带来深重民族灾难的侵略国家之一,中国在进行历史教育时有责任将这些历史真相告诉下一代。特别是在反法西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告诉日本和世界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残杀的不仅仅有法西斯德国统治下的犹太人、苏联人等,还有大量中国人遭到东方法西斯国家———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残暴虐杀。

  在历史教育上,中国特别注重把军国主义国家、军国主义分子和广大日本人民区分开来。我们不禁要反问,难道当今指责中方历史教育的日本政府和某些人,要为当年军国主义国家张目,要把自己同当年的军国主义分子画上等号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么,日本政府就没有理由反对我们这种尊重历史事实,包容日本人民,有区别的历史教育。

  人民网网友(IP地址:58.22.120.):

  今天,很多媒体喜欢用“亲日”、“反日”这类字眼来贴标签,我认为是很不科学的。实际上“反日”、“排日”等词语,都出自战前的日本媒体,目的无非是要把对日本国策赞同与否的是非问题转变成民族对立,或国家利益的冲突。对于日本与亚洲邻国的主要矛盾与冲突,我想首先应归因于其对侵略行为之不反思,及当前力图修宪派兵,令人难以放心。中国的崛起,也许会加强日本的“危机感”,但战后日本的历史翻案风及其力图推行的扩军路线,与中国国力的盛衰、中日两国力量强弱之消长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把问题的焦点单纯地解析为日本不让“中国崛起”的心态,其实是模糊了是非的界线。有些日本人将中日关系解释为“两强”的利害冲突,如果陷入这种以力量强弱变化分析问题的逻辑,原本与中国人、韩国人有共同惨痛经历的东南亚人会认为,今天中日间的历史观摩擦,并不是是非之争,而是两头巨象之间的角力,我们小国应避之为好。“强弱论”之陷阱,就在这里。

  人民网网友(IP地址:59.66.141.):

  我觉得无论中日之间的战略冲突有多么尖锐,民间交流还是不应当停止的,双方民众完全可以本着平等交流的心态了解对方,消除隔阂。我主张对日本人民友好,虽然有些日本人对中国不一定友好。

  人民网网友(IP地址:222.51.128.):

  日本政府表示,日本的教科书不是由国家制定的、政府不能规定特定历史教科书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观、也难以就具体的历史教科书发表评论,这是借口。如此不负责任的对待历史教育问题,就说明日本政府是不负责任的政府!

  问题4:您对中日关系的前景有何看法?如何妥善处理中日两国间存在的分歧?如何避免中日关系大局受到新的干扰和冲击?

  井出敬二(日本驻华大使馆公使、新闻文化中心主任):

  当前日中两国的经济关系非常好。在日本在华企业工作的中国人(包括间接雇用和直接雇用)超过了920万人。日方非常希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所有的领域与中方发展关系。对于日本民间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如果中方有了意见或者是各种看法,可以在学者、研究人员和普通市民之间进行广泛的意见交流。关于日本政府对战争的认识,在1995年著名的村山首相谈话等场合已明确阐述过。

  发展日中关系是我们强烈的愿望,同时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例如日中两国应该在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合作。另外,我认为在援助全世界贫困地区、有纷争地区方面,日中两国也可以合作。改革开放以来,日中两国已经在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成功。今后在全球稳定和繁荣方面,日中两国也应该合作。

  松本健一(日本评论家、丽泽大学教授):

  在全球化即世界趋向同一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地,世界各国也在这个同一的世界中,不得不采取“自己的国家自己保卫”的国家战略或方针。这导致所有的国家“向内”,民族主义倾向增强。

  就日中关系而言,近年来出现许多对立。如围绕尖阁列岛(指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本版注)主权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而形成的对立以及历史教科书问题等,这一切都与“自己的国家自己保卫”战略有关,就连与所有问题都有关系的历史认识问题也不例外。应该保卫的“自己的国家”到底是什么?这就涉及到确立国家的主体性。

  日本到了小泉时代,追随美国的姿态不断增强,侵略亚洲的历史记忆日渐淡薄。另外,中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经济的发展大国意识增强,至少有一种取代日本在亚洲发挥主导作用的愿望。结果导致日中关系因双方各自确立和强化自己的国家主体性而产生激烈的对立和冲突。就目前而言,还找不到解决日中关系紧张的方法,至少在外交谈判上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如果说还有什么办法的话,那就是两国各自实施内部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两国争取站在亚洲主体性的角度,为未来的亚洲提出构想。为达到这一目的,几年前我就曾经提出设立“亚洲共同家园”这一常设机构。

  王屏(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日本政治研究室副主任):

  中日关系在困境中缓行。半年多来,日本对华外交表现出明显的挑衅性和非连贯性。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地位的确立,日本开始渴望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地位。从中曾根康弘的“战后总决算”到小泉纯一郎的“自己的国家自己保卫”,追求日本民族的“主体性”,整合国民意识成为新保守派政治家的执政理念。考虑到日本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被占领”状态,我们对日本社会内部出现的要求成为“正常国家”的诉求表示一定程度的理解。然而,小泉上台后却“超常发挥”,甚至一意孤行。他不仅要保卫“自己的国家”,还要和美国一起把别国的领土作为“共同战略目标”。

  “新日本主义”是小泉的执政理念:它表现为政治上的“新保守主义”,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思想文化上的“新民族主义”,军事外交上的“新现实主义”。近乎走火入魔地参拜靖国神社是小泉“新民族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小泉的目的是让日本独立,结果却将自己捆绑在美国战车上前行;他将平衡式现实主义外交改为扩张式现实主义外交。小泉搞内政焦头烂额,搞外交捉襟见肘。小泉政治已近尾声。

  小泉的执政理念直接地影响到中日关系的走向。他在历史问题与台湾问题上的不当决策,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台湾情结”与“日美同盟”将是影响未来中日关系发展的致命点。日本如果继续在战略上视中国为“威胁”并与之抗衡,中日关系则难以改善。我们希望日本未来的执政者能汲取小泉的教训,与亚洲兄弟国家携手共进,完成近代以来亚洲人的“兴亚”夙愿。

  同时,我们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也不要急于求成,要相信大多数日本政治家和人民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当然,对于一小部分别有用心的政客与右倾文人则另当别论。作为邻国,有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的,我们有信心也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日关系能够走出困境,迎来曙光。

  徐万胜(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在导致中日关系困难重重的各种因素中,既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日本的政治军事大国化战略取向则正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新”问题,并刺激“老”问题处于显性状态。

  首先,中日关系中的“老”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属于日本国内的结构性政治障碍,一时难以消除。目前,执政的日本自民党在是否支持小泉继续参拜的问题上一分为二,并有相当部分的日本民众难以理解中国方面缘何将参拜靖国神社视为“问题”。这表明中日双方消除上述分歧的努力将是长期的、艰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得这种分歧与矛盾处于隐性状态,防止其“外溢”影响到中日关系发展的全局。为此,我们主张大力加强中日两国政治、学术精英间的对话,提高双方在决策领域的相互认知程度,从而进一步探索彻底消除分歧的有效途径。

  其次,中日关系中的“新”问题应放在多边关系的框架下予以考虑。日美同盟是日本争当政治军事大国的重要途径与主要平台,日美同盟的强化也是日本小泉内阁执政长期化的国际性战略支柱。以驻日美军整编为契机,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地位又有所上升,日美同盟的“涉台”倾向加强,并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重大消极因素。因此,包括台湾问题在内,我们很难单独与日本之间寻求问题的解决。相反,中日关系中的许多问题,可以采取“迂回”美国的间接方式寻求解决。另外,中国的发展是与东亚一体化进程紧密相连的,中日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也可以在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中得到缓解。

  最后,我们应呼吁社会传媒、特别是日本传媒在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良性作用。事实上,一方面,对于20余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许多日本民众在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另一方面,随着中日两国间经济合作关系的加深,经济领域的摩擦也必将不断涌现。对此,中日两国的传媒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客观报道,不要随波逐流,更不能为了满足一小部分人的心理需求而恶意炒作。

  人民网网友王秀华:

  我在今年4月下旬曾经去日本几家医院参观,其间接触了日本政界、新闻界和社会团体人士,感觉到日本民间蕴藏着改善中日关系的强烈愿望。一个叫高桥的日本人表示,他的一些亲人曾经参加侵华战争,他曾经到卢沟桥看过,心情非常沉重,直到见到周总理和田中首相握手的照片,心情才开朗起来。另一位日本人佐藤孝认为“日中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可见日本民间在两国关系上是非常理性的。后来日本翻译告诉我,其实在日本民间,渴望保持两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人非常多。

  人民网网友(IP地址:221.119.202.):

  据朝日新闻民意调查,52%的日本国民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暂不说日本人民是不是伟大,但作为两国政治上的矛盾不应该无限扩大到那些无辜的甚至是友好的日本普通民众身上。我积极倡议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盲目地去恨,先学会去调查,去了解,日本是怎样一个国家,日本人民到底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决定该不该恨,如果该恨,那么是全恨,还是区别来恨。我在日本留过学,动不动就搞对立,我不赞成。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也受到过很多日本朋友的真诚帮助。中日这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如果互相搞民族仇视,只能两败俱伤。(本版日本专家学者的文字由王屏翻译)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22日 第七版)

[上一页] [1] [2] [3]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