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方负责泰国海啸DNA检测 几百份样本曾经失败(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11:26 北京青年报

  第二批样本鉴定再次失败

  部分国家开始怀疑中国鉴定技术样本陆续送往其他发达国家鉴定

  1月19日,中国方面与在泰国的国际DVI专家组进行了一次电话会议。会上邓亚军刚刚向对方通报了无法得到准确的鉴定结果,留守泰国的同事就发来短信:“他们(外国专家)已
经开始怀疑中国的鉴定技术了!”1月21日,邓亚军再次飞到泰国曼谷,将首批样本的鉴定情况向国际DVI通报,同时建议放弃牙齿而改采取骨骼样本。

  记者:当初这事情是你最早提议并实施的,结果首批样本鉴定失败,你的压力是不是很大?

  邓亚军:当然了!你想,这事情是我们代表中国去承诺的,结果出现这样的状况,要真做不出来,我不就真成罪人了?那几天我几乎睡不着觉,在第二次飞泰国的班机上也一直在想,会不会是程序有问题,但最后我还是确定,我们的检测程序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记者:那国际DVI的专家们又是什么态度?

  邓亚军:当时会议室里的DVI专家大概有20个人,我通过笔记本电脑,用英文把检测结果做了详细讲解,包括阳性对照的设置等等细节,都报告给他们。当时我印象很深,有一位韩国专家听着我的结果的时候直摇头,那意思是中国不行,中国不行;其他的人也很沉默,也不发表意见;最后有一位美国专家说,你们做得很好,我从来不相信牙齿能够做出好的结果,然后过来跟我握了握手。

  记者:你当时向国际DVI提了什么建议吗?

  邓亚军:我的建议是更改流程,不要牙齿样本,全部采集骨骼样本。

  记者:他们有没有马上接受呢?

  邓亚军:没有。他们还是有些不信任中国的检测水平,执委会决定在让我们带回第二批牙齿样本的同时,还派了5名专家来,那意思就是全程监控我们的检测过程,看这儿或那儿会不会出错。结果1月30日,第二批460份牙齿样本到了北京,在这些专家的监控下,牙齿样本还是做不出来。

  记者:照理说这应该能打消他们对中国检测水平的疑虑了。

  邓亚军:没有,因为这时候国际DVI开始陆续向英国、韩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实验室发送样本进行检测。他们都是承诺一周之内出结果,可是等到第10天,澳大利亚才返回结果,他们拿了10个牙齿样本,只有1个有不完全的检测结果,这就等于没结果;韩国在第20天返回了3个结果,但是没有提供必需的阴阳性对照,因此也属于不准确结果;英国、德国至今没有返回结果。

  记者:想问你一个假设的问题,如果对方真的做出很准确的结果呢?

  邓亚军:我们所长也非常严肃地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说那我就买飞机票,飞过去向他们学习。

  改采骨骼样本柳暗花明

  直面境外媒体对中国技术的质疑一天识别7人中国成“SUPER STAR”

  到了2005年3月,距离中国发出“无偿承担泰国遇难者DNA鉴定”的承诺已经过去了两个月,样本鉴定工作仍然没有突破性进展。这种情况自然引起了境外媒体的猜疑,其中瑞典由于在泰国遇难、失踪人数最多,当地媒体对中国的海啸遇难者DNA鉴定质疑声最大,其中不乏一些带有攻击性的报道。

  消息通过外交部反馈到国内,外交部希望中科院北京基因所对此进行书面说明,为此邓亚军负责起草了一份《海啸DNA样本整理报告》。而就在此时,邓亚军收到了一份来自泰国的邮件———国际DVI组织执行委员会正式宣布:“以前从海啸遇难者身上采集的牙齿样本无法检测出DNA结果,全部改为骨骼样本进行检测。”

  2005年4月5日,第三批样本从泰国发来,500份全部为骨骼样本,局面出现了转机。

  记者:当时国外媒体对中国攻击得最多的是什么?

  邓亚军:比如,说中国的实验室根本做不出来DNA鉴定,现在已经把样本都转送到其他国家做鉴定了什么的,主要还是不相信中国的技术水平;另外还有指责中国DNA鉴定结果的比对进展的,但实际上中国只负责鉴定,比对则按照国际DVI的安排由泰国承担。

  记者:这种舆论是否对你们有影响?

  邓亚军:当然有,不仅是国外的媒体有质疑,连国内一些同行都开始怀疑了,说我们那么年轻就敢说那样的大话,一定要做这个鉴定,现在做不出来怎么办,等等。

  记者:转机是不是那封来自国际DVI组织通知改采骨骼样本的Email?

  邓亚军:的确是。重新采集的第一批骨骼样本4月5日收到,到6月5日,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我们一次一次地反复做。最后500份样本,实际上我们检测了473份,因为有27份样本已经通过其他方式识别了;剩下的这473份样本,我们提交了404份准确数据,成功率是85%。

  记者:国际上这样的检测成功率是多少?

  邓亚军:因为骨骼样本属于疑难样本,世界上的平均水平大概是50%左右,我们做到85%,让泰国方面觉得做得太棒了,跟其他实验室比,中国的数据回去得最快,数量最多,质量也最好。

  记者:你们如此看重这些DNA鉴定,是不是因为这是对逝者最后、可能也是唯一的告慰?

  邓亚军:是这样。这些游客在那种情况下去世是非常令人伤痛的,所以我们必须准确无误地做出鉴定结果,帮助亲人找到他们。骨骼样本在4月下旬陆续出结果后,我们一位同事送这些数据前往泰国,结果她去的第一天就发现了7个比对,也就是说有7位遇难者通过北京基因所的数据被找到,这也是泰国海啸救援中第一次通过DNA确认遇难者身份。结果那个同事在给我的Email里兴高采烈地说,国际DVI的专家们管她叫“SUPER STAR”(超级明星);此后的每一天,她的Email第一句话几乎都是“我今天非常骄傲”、“我又发现了几个比对”,等等。

  记者:听到这些,我都松了一口气。那国外媒体呢,先前那些不信任的声音终于平息了吧?

  邓亚军:是的。截至目前,依靠中国的数据已经有180多名外国遇难者、60多名泰国遇难者的身份得到确认;那份向外交部提交的《海啸DNA样本整理报告》也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之前鉴定会遇到困难,现在我已经没再听到那样的声音了。

  -———别人做不出的要送到中国来

  这一批样本的成功率要接近100%现在感觉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7月1日温家宝总理向泰国总理他信转交了第一批海啸遇难者DNA鉴定结果后,稍微可以轻松一下的邓亚军坐到了王志对面,成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嘉宾———这也是她在遇难者DNA鉴定打破僵局后首度面对媒体。

  7月11日节目播出,节目中邓亚军面色平静,侃侃而谈,王志的问题似乎没能难住她;那期节目取了个很有力的名字叫《代表中国》,而在之前的5月,她刚刚戴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记者:从开始鉴定失败到现在80%以上的成功率,是不是很有满足感?

  邓亚军:也不能这么说,现在检测还没有结束。泰国在6月份送来的第二批骨骼样本一共503个,到今天我们已经做出了443个,成功率已经提高到了88%。不过我的目标是500个,成功率接近100%;只要多做出一个,就能让多一个遇难者遗体被亲人认领。

  记者:这项工作到什么时候才算彻底完成?

  邓亚军:有的样本在其他国家的实验室做不出,很有可能还会送到我们这边来做。据说现在泰国还有2000具尸体没有被识别,什么时候这2000具尸体全部被识别了,什么时候这个工作才算结束了。

  记者:听你这半年多的经历,觉得很多时候你都没了退路,后不后悔当初承诺的“大话”?

  邓亚军:坦白说,后悔过。不过幸好坚持下来了,现在的感觉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几个月里,我们经历了太多的东西,走过来后再看,就是那种绝处逢生的感觉。

  记者:可万一要真失败了呢?

  邓亚军:那估计我和我们中心就会在这个坑里摔得死死的,甚至还会影响北京基因所和中科院的名声;当然人家不会说我邓亚军不行,只会说中国不行,你说我这不是成心给祖国脸上抹黑嘛(笑)!

  记者:可是看你在《面对面》节目里好像一直挺轻松的。

  邓亚军:……那是剪辑后的场景。我其实是个挺果敢坚强的人,但那天王志问起鉴定失败的心情时,我却一直在哽咽。

  -背景链接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特大海啸。泰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显示,该国境内在海啸中遇难的总人数为5395人,其中包括1953名外国人,另有2929人失踪。

  世界各国陆续向泰国派出救援队,中国救援组是最早到达普吉的团队之一,后来陆续有30多个国家的救援专家赶到普吉。按照国际惯例,多国救援人员迅速组成了国际DVI协作组(DVI为DisasterVictimIdentification的缩写,意为“大型灾难遇难者个体识别”)。

  当时不知身份的尸体初步估算有几千具,以一次DNA检测成本600元到1000元人民币计算,完成这么多尸体的检测花费至少300万元人民币,接近40万美元。

  这笔费用由谁承担?为免枝节问题影响救援,2005年1月1日,中国救援组在DVI会议中提出,愿意承担遇难者DNA鉴定的所有费用,震动了在场的外国同行。

  今年1月7日,泰国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该国所有遇难者的DNA鉴定工作交由中国负责。消息被国内外媒体披露后,中国的善举再次赢来了多方赞誉。

  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向泰国政府提交了第一批1100多份泰国海啸遇难者DNA数据的检测结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来访的泰国总理他信出席了交接仪式。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曾鹏宇

[上一页] [1] [2]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