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卡通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09:01 南方日报

  城市建筑美学

  谭元亨

  姑且不说中小城市,就是像广州这样的大都市,我们都不时遇到这样的建筑,色彩反差很大,大浓大艳,色块相互碰撞,形态也是呈几何状,类似的格局,我们只会在幼儿园里
看到,在卡通片中的童话世界里看到——有人调侃道,这有什么奇怪的,建筑师心态很年轻嘛,所以,我们的城市也很年轻,还在成长中。

  不过,这绝非“年轻”能解嘲得了。

  建筑的卡通化,乃至城市的卡通化,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病,一种弱智的表现。不过,这绝非返老还童,更不是返朴归真,而是一种盲目、一种粗俗,乃至……无知。的确,儿童画是以童稚、童趣引发人们会心一笑,是儿童心灵的折射。谁都懂得,当孩子还在摇篮中时,需要用色彩鲜艳的玩具,去强化他的视角。刚出生的孩子,对色彩是一片浑沌。所以,儿童乐园,无论是色彩运用,还是建筑物——如城堡、幻境、车站之类,都很卡通,以适应儿童的生理与心理。

  可城市不是儿童乐园,城市中生活的,也不仅仅是儿童,儿童只占很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是成人,提供一个卡通城市给他们,岂不滑天下之大稽么?

  有人说,这种卡通化,是源自于图书。当今,不少历史与文学经典,乃至哲学经典,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之类,不都统统画成了卡通读物,深入浅出,不仅小孩子爱看,连成人也爱不释手——犯不着去啃经典上那深奥晦涩的文字,这有什么不好?!

  如此说来,城市卡通化好象是言之有理了。

  这种把经典卡通化,其实,也是对经典的一种调侃,一种扭曲,谁也不能说,它就把经典阐释得很到位、很精彩,但是,如果说它把经典肤浅化、简单化,却不会有多少异议。后现代就是这么消解经典,粉碎意义的,只是其生命力有多久,人类智慧是否会就此弱化,这恐怕谁也不会认同。当把经典抬到至高无上之际,引发调侃、反弹,这不难理解,但经典毕竟还是经典,几经颠簸,仍旧还会还原到其本意上面。

  但建筑绝对不是卡通读物,谁看到几十层高的大厦被装饰成卡通形态,是必会捏上一把冷汗,生怕一阵风会把它吹得七零八落——这一直感、实感,是图书所无法比拟的。

  就拿白居易的《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来说,这无疑是一句经典,形、声、情皆诉之于感官,有强烈的动态感。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运用这一经典,作为立意,平心而论,也还不错,有那么一点意思。但是,仅此足矣,再多,也就画蛇添足了。可现在,在“东方明珠”众多动态的球体背景下,国际会议中心,却在旁添加了两个更大的球体——它们没有处于动态,反弹到半空中,而是静止地、几乎成对称地落在一个方型体的两端,而这方型建筑用的又是欧式拱券,与球体并无任何有机的联系……这一来,原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完全给破坏了,整个浦东陆家嘴的建筑,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看上去就很卡通了。

  这种卡通效果,当是建筑师的本意么?

  但是,意念上的构想,与视觉形象上产生的效果,能否有逻辑上的一致,这是不可以轻易划等号的。有的建筑,意念上每每说得出神入化、天花乱坠,可做出来的效果,却可能让人啼笑皆非、大跌眼镜。简单地把“大珠小珠”理念化,把“天人合一”、“天圆地方”、“内圣外王”加在建筑形态上,会最后落出个怎样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北京西客站被市民讥讽为“大裤衩”,这恐怕是建筑师始料未及的吧?!视觉形象是建筑形态的具体表现,这不是理论、逻辑可以解决的,尤其是美学理论上的生搬硬套,只会造出不少怪胎来。建筑师多一点人文修养,当是解决“卡通城市”的唯一苦口良药。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