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沙漠包围中的且末县营造绿色和谐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10:31 新华网

  新华网乌鲁木齐7月28日电(记者曹志恒、高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影响下,古老的车尔臣河被迫三次改道,举世闻名的且末古城埋于黄沙。伺机攻城略地的沙漠前锋一直在车尔臣河东岸徘徊,西岸且末县城中葱翠的绿色令它踌躇不前。

  “沙漠孤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被塔克拉玛干沙漠重重包围,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发源于昆仑山的车尔臣河维系着一片仅6万平方公里的绿洲,而这片绿洲仅占全县面
积的4.3%。

  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并没有向沙害和贫困低头。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且末人民在绿洲之外造绿洲,依托石油资源发展县域经济,缩短了城乡和农牧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记者乘车从沙漠公路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入且末县时,一个文明时尚、鸟语花香的生态且末在面前展现。大片的湿地长满了芦苇,棉田周围是整齐的防护林带,房前屋后植满了参天白杨,人们从林阴道间悠闲地穿过,这座小城周围浩瀚无际的大沙漠似乎距离他们很远很远。

  且末县委书记李天佑说:“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且末人民为了生存而栽树植绿,改造生态环境。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且末人,尤其珍视绿色,为了营造绿色,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

  东出且末县城不远,跨过古老的车尔臣河,一道绿色屏障映入眼帘。置身其中,四周种满了梭梭、红柳和沙拐枣,林间条条黑色塑料水管,如同纵横交错的血脉,昼夜不息地滋润着这些固沙植物。林带的尽头,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高大的沙丘。

  在逼近且末县城的沙漠前沿,人们建起了一条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600米的防护林带。且末县林业局治沙站副站长姜涛说:“4000多亩防护林每亩成本高达800元,这些资金全部由县财政自筹,机关干部义务出工,先扎草沙障固定流沙,然后就地打井取水,采用滴灌技术栽植沙生灌木。”

  与河东治沙工程相配套,2001年以来,且末县又启动了河西生态防护林工程,营造出一条总长24公里,宽500多米的林带。在以往植树造林基础上,且末县人民每年通过春秋两季义务植树,新增了大面积的人工林,从而完善了农区内部乔、灌、草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环境的变化让这个小城变得漂亮起来,沙尘暴天气由多年的年均22天减少到目前的10天,浮尘天气也减少了一半。近几年,且末县城市公共绿地和居住区绿地面积明显增多,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2%,人均占有绿地50平方米。

  在且末县城东郊居住的斯迪克·阿尤甫说:“在我的记忆中,沙漠在12年间向前推进了30米,院子里的果树每年都要蒙上一层厚厚的沙土,我们全家每年都要洗果树。2000年以后,县城的生态小环境明显改善,风沙也少了许多,我再也没洗过果树上的泥沙!”

  且末县属荒漠化、半荒漠化地区,当地牧民沿着昆仑山--阿尔金山北坡的狭长地带放牧。由于超载放牧,草场严重退化,绝大多数牧民的收入不足1000元。

  1999年,且末县结合牧区的草场承载能力的实际,提出在三年之内把山区的贫困户搬迁下山,并以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到农区生活,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在库拉木勒克乡巴什克其克村牧民异地扶贫搬迁点,71户特困牧民从山区搬迁到了开发新村,乡政府无偿为每户牧民新建了65平方米的安居房。在乡里读书的孩子们,全部享受到国家“两免一补”教育补助政策。

  从山区搬迁来的牧民开始在这片开垦的土地上种地养畜,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巴什克其克村的牧民已经有26户买了小四轮,27户养了奶牛。

  牧民吾不力·土尔逊说:“2004年,在乡政府帮助下,我们种了12亩小麦,解决了吃饭问题,全家的畜牧业纯收入达到8000多元。”

  随着塔里木盆地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且末县的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县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石油资源,因此,且末县的干部群众也非常关心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

  且末县县委书记李天佑说:世界石油的价格变化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全县人民希望塔里木盆地的油田不断增产,我们的生活条件就会有更大的改善。

  小城变美了,街道整洁宽广,处处绿树成荫,且末成了沙海里的生态园林城市。李天佑说:绿洲的面积越来越大,绿洲内的人居环境也明显改善,且末县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级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