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档案制度的软肋:人才中心出现很多“死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18:24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贺静 许俊青)刚从内蒙古某高校毕业的张磊,怀揣着毕业证、学位证踌躇满志地准备去南方找工作。对于档案,用张磊的话讲,不要了,就放在学校吧,反正也用不着。据张磊讲,他的很多同学都将档案留在学校置之不理,除非有正规的接收单位,否则档案就永远地留在学校或被打入人才市场。 记者了解到,目前内蒙古各人才中心已出现了越来越多无人认领的“死档”,曾经决定着中国人命运和前途的人事档案已风光不再,越来越多的人对档案持漠视态度。

  ★档案遇冷场

  内蒙古某高校毕业生小罗告诉记者,自己2003年毕业后档案转到了某人才市场,但他一直还没有缴过费。他表示,刚毕业时对档案关系较为重视,但每年的存档费要300多元,因此就没去缴;现在自己在一家私企上班,感觉到档案更无足轻重了,几年来的存档费也没缴。“毕业到现在我已经换了5家单位了,现在档案到底在哪儿我也不清楚,等到有用的时候再说吧!”说起自己的档案问题,小罗显得一点也不在乎。

  在呼市工作的小李毕业于河南的一所大学。他告诉记者:“我现在都不知道自己的档案在哪儿,可能在学校,也可能在人才中心。我‘弃档’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刚毕业没找到接收单位,就把档案留在了学校。后来又换了好几家单位,渐渐就把档案给忘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人认为档案没多大用处,或者是不能为自己的前途提供帮助,有时反而还会成为绊脚石的时候,就不再重视档案了。对档案抱无所谓态度的大部分是自由职业者。他们认为,用人单位不会太重视你的档案,考察档案不如考察现实的人,只要有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用人单位是不会管你档案到底怎么样的。高校毕业生小赵告诉记者,档案放在人才市场里,上面写什么东西自己都不知道,除了存档要交钱外,档案对自己来说没有任何用处。所以离开学校后,他的档案一直都是由自己保管,随身携带,万一哪天有用也方便!

  随着人才体制的改革,档案已不再是困扰人才流动的问题,特别是私营企业在用人时更多注重个人的实际能力,而不是过多依据记录,档案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被冷落在一旁。

  ★“弃档”为哪般?

  朱女士早年从单位出来,现在是呼市一家私营企业的部门经理,她向记者讲述了“弃档”的经过。“档案就是身份证,想调动工作,必须是人走档走,人留档留。人们虽然不知道那个袋袋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但谁都知道它的作用重大。”朱女士说,“但后来渐渐觉得档案对自己没什么用,现在谁看你的档案?谁管你档案里得多少分,是优是良?”

  “现在都是聘用制了,档案还有什么用?”在采访中,很多毕业生对档案都嗤之一笑,认为档案有无都行。“凭能力吃饭,还用档案干什么?有时候不小心还会被档案累赘,不如直接遗弃。”曾经因为档案吃过亏的陈先生谈档色变。他说,他原来在一家国企搞技术,后来下海经商,档案就留在了单位。去年,他的一个亲戚帮他在海南联系到一家企业,高薪聘请他过去。当他回单位办理相关手续时,单位却让他交一笔存档费,不交就不给办理调动手续。无奈,陈先生只好将存档费补齐。

  来包头工作了10多年的苏先生原来在沈阳从事宣传工作,这些年每年利用回家探亲的时间企图把档案调到包头都未能如愿。提起调档,苏先生一脸的无奈。“异地调档,手续繁杂。工作人员事先电话咨询时不说全面,到时候说你差这个,缺那个。你哪有那么多的时间经常往回跑呀!”

  据了解,存档费是不少人纷纷“弃档”的重要原因。目前,内蒙古大部分人才市场的存档费是300多元。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表示,一年300元钱不仅是经济上的负担,同时也是心理上的负担,因为不管就业与否都要承担这笔费用。他们认为只是单纯存档再加出一些简单的证明,付出如此之高费用实在不值得,所以宁可选择“弃档”。

  而且,档案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了解和掌握一个人全部信息的要求,特别是缺少反映当事人综合能力、素质和有权威部门认定的业绩考核资料。现在很多单位普遍重实际能力而不重档案记录,许多人认为工作岗位与人事档案之间的依附关系不大,档案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随便丢弃。再加上转档手续繁琐,导致了很多人在流动或工作转换中放弃档案。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成了普遍趋势,一些暂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就将档案留在了学校,甚至一些自谋出路找到了工作的毕业生也将档案置之不理。

  ★档案的用途

  档案真的就可有可无,可以随便丢弃吗?有关人士指出,一个人的档案作为记录个人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内容的文件材料,发挥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很多手续绕不开档案这一关。特别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将要面对的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以及出国、升学、结婚、生育等都没办法离开档案。对此,人事部门提醒“潇洒一族”们,档案功能在现代社会的淡化,绝不代表着它是能够随便丢弃的身外之物,将自己的人事档案随便丢弃或不闻不问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 。

  已经毕业三年的小红日前很是苦恼,“一直没把档案当回事,结果耽误了自己评职称。”原来,小红自从大学毕业后,档案就一直自己拿着没往单位交。结果去年单位开始评职称,就因为她的档案不在,手续不全,所以没评上。“早知道档案有用,就直接交到单位了。”小红后悔不已。

  包头市人才市场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弃档”的年轻人,大多觉得在找工作的时候有毕业证书和推荐表就够了,个别单位在招人的时候也忽视了档案,有点挑战现有人事制度的味道。但是从长远来看,档案对个人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价值。而且,在我国目前的人事制度下,擅自“弃档”是不允许的。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人事档案还是相当看重的。根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条例》规定,只有将人事关系及档案交给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人才流动管理机构保存的人员,才能享受某些待遇,比如保留原有身份、工龄连续计算、国家规定的档案工资调升等等。

  这位工作人员最后指出, 尽管“人档分离”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一种趋势,但不会取消档案制度,因此,“人档分离”不代表档案能随意丢弃。

  ★“弃档”之原因

  档案在国人心目中曾占有重要的位置,档案和一个人的工作甚至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只要变换工作,档案必定是紧紧地跟人的去向联系在一起。今非昔比,如今的年轻人如此轻视自己的档案,对自己的档案不闻不问,原因何在?

  一社会人士作了如下分析,就社会因素而言,在计划经济年代,大中专毕业生是个保个的分配,有了接收单位,拿着档案不论在事业单位、国营还是私营企业,便可落下户口,那时候户口在人们心目中还看得很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人事档案的功能正越来越弱化,对一个人的工作命运基本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使得“弃档族”逐年增多。

  在过去,档案是组织部门考察了解干部的工具,现在,档案的内容不足以成为用人单位选拔和使用人才的依据,更多的作用转变为提供相关的人事服务,如出国政审、婚育证明、职称评定、办理社会保险等,而这些人事服务也有弱化的趋势。

  还有,现有档案对于个人经历的记录方式还是传统的模式,其内容是学校或单位的表现和政治评价,既重大又简单,对反映人才的能力、特长等内容,特别是涉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少之又少。也就是说,社会在进步,而档案却依旧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里,它不能很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或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人才“弃档”,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现有档案制度存在缺陷。有关人士指出,应建立更健全的档案制度,才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服务人才,服务社会。

  ★需要新血液

  内蒙古科技大学一位张姓老师在谈到“弃档”现象时说,目前的档案内容老化、单薄,个人的能力、特长等都不能在档案中得到真实的反映。因此,人才“弃档”情有可原。“弃档族”的出现和扩大,至少说明现阶段的档案功能还存在着某些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比如传统人事档案在人才信息上的失控,使得一些企业的骨干力量频频跳槽,甚至拉走公司的全部技术人员,毕业生虚报学习成绩和伪造各类证书……可以这么说,不讲诚信的行为之所以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统人事档案在人才信息上的掌握不够精细。因此,传统人事档案不应只是个身份的证明,应该将其建成一个权威的信息数据库,以发挥其权威功能。还有就是要对档案的功能重新定位,社保卡中涵盖的内容,户口簿上登记的事项,档案里要有所精简。同时增加一些其他诸如劳动技能、学习奖惩、专业特长等方面的材料,以便使其具有的功能更加适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对档案的原有重要部分予以保留。此外还可考虑补充其他有关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十分需要的功能,从而更好地为人才服务,减少“弃档”现象。

  个人档案其实是个人的宝贵财产,是很有价值的。要使它重新被重视,必须赋予它更强大的功能。除了记录履历等一般材料外,可将个人信用、违法记录,以及缴纳养老金、公积金、失业保险金的记录都纳入档案,这样就没人敢轻易“弃档”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观”也应与时俱进,档案的内涵应相应丰富和扩大。比如涉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内容,应补充进档案中,此外,能真实反映人才的能力、特长的内容也应收进去。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公民的档案意识,还能提高档案的使用频率,更能显示它的价值。而档案价值越大,人们对档案也就必然会越加重视。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