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林甸地震给房屋抗震设计提醒 7.25引出防震话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9日07:27 黑龙江日报

  “7.25”震前何以无预报

  专家称:目前,在我省的一些乡镇都有兼职的宏观前兆观察员为地震部门提供“情报”。但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有前兆的,林甸地震比较特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宏观前兆发生

  因为没有准确对林甸“7.25”地震作出临震性预报,省地震局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质疑。27日,地震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震专家谈起这个话题,感到十分委屈。这位专家告诉记者,即使在发达国家,能够对地震进行准确的临震预报,也是很难达到的,因为人类对位于地表之下、无法观察的地质活动还没有完全掌握,地震的发生还受月亮、太阳等天体的影响。

  这位专家向记者解释了地震部门对地震进行监测的方式。据他讲,专家对地震进行预测的依据,一种是所说的宏观前兆,即地震发生前,人们可以直接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动物、植物、地下水、地气味、地声、地光等方面的异常变化。

  动物对地震极其敏感,在较强的地震发生之前,约有近百种动物会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通过长时期观察,我国劳动人民编出了这样一条动物前兆异常现象的谚语:“牛羊骡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蜜蜂群鸟迁家忙,大猫叼着小猫跑;冬天蛇蛙早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1975年发生在辽宁海城的里氏7.3级强烈地震主要依靠宏观前兆作出了成功的临前预报。

  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在我省的一些乡镇都有兼职的宏观前兆观察员为地震部门提供“情报”。但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有前兆的,前不久发生在林甸的这次地震确是比较特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宏观前兆发生。

  除了宏观前兆,地震局还将依据各地震台站通过仪器收集到的微观测量数据进行预测。这些数据含括地温、地下流体、地磁和重力场等方面。但由于目前我省地震台站分布数量还很少,故不能对每一个角落的地震都能监测得到,特别是偏远地区是监测的盲点地区。

  我省地震数字化监测网开始建设

  2007年,测震台将由目前的13个增加到19个,宏观前兆观测点增加到45个,并全部数字化

  虽然很难进行临震预测,但省地震局专家称,我省的中长期地震预测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早在2003年,省地震局根据东北地震区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强地震活动时序的分布特征、强深震和浅源中强地震活动的规律特点,作出了东北地区地震活动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20年为周期的第五个地震活跃期,未来1~3年内我省及临近地区存在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判断。

  除了上述时间分布,专家还给出了地震的空间分布特点。专家告诉记者,在地域分布上,我省地震多发生在一些大的断裂带上。我省几条大的断裂带有宾县———满洲里断裂带、依兰———舒兰断裂带、嫩江断裂带、第二松花江断裂带和南北河———勃利断裂带等。林甸县这次地震就发生在宾县———满洲里断裂带上。

  据专家讲,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目前地震预报的研究还处于经验阶段,距离科学预报和社会的需求尚有相当大的差距,成功的地震预报还很少。地震预报的高度依赖先进的地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大地形变等多学科观测和高密度的合理的台网布局。

  从2004年起,作为国家地震数字化监测网络的一部分,我省地震数字化监测网络开始建设,到2007年,将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测震台将由目前的13个增加到19个,宏观前兆观测点增加到45个,并全部数字化。到那时,我省地震监测能力将大大提高,部分地区里氏2.5级以上地震就可监测到,局部地区里氏1.5级以上地震可监测到。地震速报时间也将大大缩短,里氏3级以上地震的速报初定时间不超过5分钟,精确定位时间不超过15分钟。

  我省抗震救灾体系已初步形成

  省里以及全省各地市纷纷组建了地震灾害救援队伍。今年春节前,国家拨专款648万元,添置了新装备

  27日,专家向记者着重介绍了我省自上到下的抗震救灾救援体系。

  据这位专家讲,我省抗震救灾体系现已基本搭成。这个体系“最高指挥部”是省防震抗震领导小组。组长由一位副省长兼任,成员则来自宣传部、发改委等十余个部门,其常设办公室在省地震局,主任由地震局局长兼任。当地震发生后,这个防震抗震领导小组迅即转为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和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全省13个地市也均设有抗震救灾领导小组,作为当地防震救灾的指挥系统。除这个“指挥部”外,省里还有“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其中规定了启动预案的条件、地震应急和紧急救援行动的实施步骤、各级政府及领导小组各组成部门的职责。

  25日发生在林甸的这次地震,由于没有造成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故省里的应急预案没有启动。

  最近,国务院重出台了国家新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省里及各地市的应急预案正在修改中,不久将出台。2003年3月,省里依托消防部门成立了有100多人组成的省地震灾害救援队,作为救灾的一支生力军。两年来,这支队伍进行了多次演练,并曾接受了国家地震局地震应急救援司的专项培训。今年春节前,国家拨专款648万元,还添置了新的装备。据了解,省地震灾害自救援队组建以来,还没有实战过,只是临时性参加了一所学校和一个工地的救援工作,并因此增加了救灾经验。

  据介绍,近两年全省各地市也纷纷组建了自己的地震灾害救援队伍。

  林甸地震给房屋抗震设计提了醒

  建筑防震抗震设计上有一个基本要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目前我省大型的建筑工程,基本都在建设之前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估

  专家指出,由于地震预报的成功率不高,因而增强大型建筑工程和普通楼房的抗震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家举例说明了建筑抗震性对减少人员、财产损失的重要性。据这位专家讲,2003年5月,日本东北部仙台地区发生了里氏7级强烈地震,令人惊叹的是,此次地震没有造成建筑物倒塌和人员死亡事故。相比之下,同年5月21日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一次6.8级地震,房屋倒塌严重,人员伤亡达1万余人。震级相差不大,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别?这完全是由于日本对房屋建筑质量要求高,非常重视房屋的防震抗震设计所致。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人们对安全的日益关注,我国对房屋建筑的防震抗震要求越来越严格起来,1998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同年,我省的防震减灾条例也开始实施,其中对房屋的抗震性均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这些法规,建筑防震抗震设计上有一个基本要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专家指出,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在城市和重大工程的选址上要避开地震危险区域,水库、发电厂等重大工程以及涉及交通、供水、供气和供电等方面的城市生命线工程要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事先进行设防。建在地震裂度6度(相当于里氏5级地震的破坏程度)以上区域的建筑,要采取相应的防震抗震措施,严格按照防震抗震规范进行设计,并确保施工质量。未经抗震设施的房屋、工程,应进行抗震鉴定并加固。

  据了解,目前我省大型的建筑工程,基本都在建设之前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估,在设计上按照抗震规范进行设计,在施工时也保证了施工质量。

  现在问题最大的是城市的一些普通楼房。由于在有关法规中,抗震要求不是强制性要求,故有些建筑开发商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认为抗震性要求没有必要。而其中的最直接原因抗震要求高,导致开发成本大大增加(增加3%左右),例如使用的钢筋,含钢量要更高,水泥也有特殊要求。正因如此,自1998年防震减灾法实施以来,我省城市新建楼房据保守估计达到抗震性要求的只有四成左右。

  “最需要重视的是那些防震减灾法前建造的楼房以及平房,它们或者抗震标准过低,或者没有任何防震措施,如果不经过防震抗震改造,将是震灾中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罪魁祸首。”一位专家不无忧虑地说。而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固,完全可以达到抗震要求。(黑龙江日报)

  作者:刘柏森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