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项功在千秋的大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30日04:43 都市快报

  曾经在西安,面对着繁荣的钟鼓楼广场一片茫然,钟鼓楼依旧,晨钟暮鼓声却早已不再,我们的大唐哪里去了?也曾听好多人深情地怀念,那青石板铺就的老院子,咿呀演绎着的老戏文,还有摇着蒲扇唱着古老摇篮曲的老外婆,那记忆中的外婆家,如今在哪里?盛世藏古,如今的古玩市场人头攒动,不管领子是白是蓝,家有几件老东西总是值得炫耀的。看电视《鉴宝》栏目红火,时不时见一素衣胖阿姨抱着一件自己都不晓得年代的老东西晃动在荧幕上。但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仅仅只有官窑的花瓶、马王堆汉墓中的金缕玉衣吗?另外
那些,现在还活在穷乡僻壤中,比如有戏曲起源活化石之称的绍兴目连戏,延绵几百年的嘉兴蚕花集……那些,是否更清晰地带着我们祖先呼吸过的痕迹,可以让后辈们看见,我们原来这样生存过。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活态文明史的东西,联合国给了它一个准确的名称,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钱塘曾经如何自古繁华,千年吴越文明又是如何渗透在每个浙江人的血液中。仓廪足的浙江人,在全国第一个迈开步子,发扬浙江人什么都干在实处的精神,认真探究祖先的足迹。只希望,这一项浙江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能让子孙后代都明白,我们古老的外婆家是多么神奇美丽。“浙江人会干事人所共知,这也表现在文化领域。”让《中国文化报》给出这样评价的,是浙江抢先一步,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普查和申报两项工作之前,完成了全省民间艺术普查工作。浙江省政府是被国家第一批列入民间艺术保护试点省的,也是全国第一个公布了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为下一步工作争取到主动,也为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由此,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浙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危机:民间艺术在消失

  浙江应该很自豪,马家浜、良渚、河姆渡三大文明在这里聚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遗产包括民族民间艺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是,绍兴目连戏告急,青田石雕告急,细纹刻纸告急……赞歌的另一边是挽歌四起。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型过程中,古老的文明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动摇,特别是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民间风俗,比如民间手工业,那些都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随着田间牧笛生活的逐渐远去,这些农业文明的产物也逐渐失去了它所依托的基础,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亡。每一分钟都会有一些民间艺术品种消失,每一分钟都有身怀绝技的老艺人过世。如果不抓紧保护和抢救,再过20年,至少有一半民间艺术会化为乌有。抢救老祖宗留下的文明痕迹,已经到了最紧迫的时候,拥有辉煌文明遗迹的浙江已经觉醒。在不声不响中,浙江的非物质保护工程已经有系统地进行了整整4年,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没吃饱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映就是要吃饱饭,而吃饱饭之后,就要想着怎么丰富精神生活,比如要理理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这是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对浙江省进行非物质遗产整理工作目的的通俗概括。

  保障:财政支持不遗余力

  曾经,所有基层文化普查工作者最大的烦恼就是没钱。文化是一个花钱的东西,也一时半会儿很难见到实际的回报。所以在早几年,在更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文化被忽视了。没有钱,怎么安置这些生活条件实在不怎么样的老艺人?没有钱,如何从一掷千金的外国民俗掠夺者手中把民间工艺品买下来?没有钱,怎么建立沿袭班推广这些好东西?没有钱,甚至不晓得怎么报销旅差费……所有的人都在称赞浙江这方面工作做得有多么好,但是这种好首先建立在财政支持上———浙江投入了比全国其他省市更多的财政支持。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的确是万万不能的。财力支持是做好工作的保障。浙江省政府从2002年至2005年累计拨款2000万元用于民族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和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不少市、县参照省里加大投入,杭州市明确从2004年起,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其中150万元用于优秀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发掘和保护。嘉兴秀洲区计划用7年时间,投入1.5亿元,用于兴建“秀洲中国农民画村”,编辑出版全国农民画优秀作品集,创建20个农民画创作基地。余杭区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展出了500多件(组)独具江南和余杭民间文化特色的展品;同时,财政安排70万元资金,用于全区民间艺术普查和保护工作。长兴县筹措资金100万元,在全县范围内选择了具备民间艺术传承条件的学校、部门和乡镇,建立了12个百叶龙艺术培训基地。在省财政的带动下,各级财政滚动投入,支持不断加大。据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省财政今后几年的拨款会越来越大。钱花出去了可以再挣,老祖宗的东西丢了可会成为千古罪人。

  成果: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了钱还得有人去干,知道怎么去干。浙江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办公室有一个全国同行们都眼红的宝贝,那就是发行于2004年的近12万字的《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的培训讲义》。它是浙江省全省普查工作全面开展之前的培训材料。据说,这宝贝,宝就宝在它里面的内容切实可行,而且完全依照国际先进标准。浙江省文化厅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清晰的工作思路,进行细致规范的工作安排。他们确定了临安市为普查工作标准化和普查范本的试点,开现场会,印发《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登记表范本》,并分类设计和印制了全省民族民间艺术普查档案袋6.4万只,直接分发到乡镇。在普查过程中,他们强调发挥乡镇文化站干部和“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艺人、老工匠、老土地)的作用,重视发挥专家、特别是参加过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艺集成工作的老同志的作用,把人才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在普查的基础上,他们还进行重点复查,查漏补缺,反复论证筛选,使普查项目规范化。浙江各地在逐步确定保护的重点项目后,均制订详细的抢救方案,排出时间表,组织力量,进行深度采录,实施立体式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如海宁市在抢救皮影戏重点项目中,提出皮影艺术保护“八个一”具体要求,即有一套完整的皮影文字史料,一套完整的皮影剧本、曲谱、曲牌资料,一套完整的音像图片资料,一套完整的道具、乐器、头饰、服装等实物,一本关于海宁皮影艺术研究论文的集子,一本反映皮影人物、动物、造型、场景的专题图集,一套皮影戏DVD光碟,一支皮影艺术后备队伍。经过半年的努力,海宁皮影戏的抢救保护工作初见成效。在普查的基础上,浙江省文化厅开展了两次保护项目申报工作。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省政府公布,共有64个项目,其中民间表演艺术项目36个,民间造型艺术项目23个,民俗风情项目5个。他们还把项目申报与项目补助分开———列入名录的项目都是基于其有突出科学、文化、历史价值,却未必能拿到补助,其原因在于这些项目虽然是当地丰富的历史遗存,但当地政府还没有足够的保护积极性与具体措施,只是吃老祖宗的饭;只有那些花了努力做了工作、积极进行保护工作的项目才可以成为补助项目。至今,他们共下达了两批补助经费1005万元,对134个项目进行了补助。

  理想:把它们留在这个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太一样,它是活的,而不是一件可以放进博物馆的古董。”虽然浙江省的保护工作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但是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的王淼处长依旧忧心忡忡,在他看来,下一步怎么办才是让人头疼的问题。有关保护工程的计划已经制定到了2010年。对于普查中确定已经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如宁海平调等,要通过发掘、记录、整理,建立反映抢救项目基本面貌的档案和数据库,实现有效保护与传承;给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代表作,比如黄岩翻簧找接班人;建立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给民间艺术留一块继续生存的原生态净土;让民族民间艺术也找出个品牌;让民族民间艺术成为旅游招牌,让这些花钱的主也生生钱,提高它们的再生能力……做了20年普查工作的吴露生心中一直忘不掉一个故事,一个有关他北京同行的永远遗憾的故事。“有一年,他错过了一位老人。这个在青海高原上呆了一辈子的老人心中藏着无数首“花儿”(古老的青海民歌),拥有一个人唱两个声谱的绝技。可是当他买了飞机票准备赶往青海找老人录音的时候,传来消息,老人过世了,带走了他心里所有的古老歌曲,那些记录着青海历史的古老歌曲去了另一个世界。过世前,老人一直念叨着一句话,为什么他们还不来?”这个故事,这句话,让那个同行也让吴露生念叨到了现在。吴露生希望,这样的故事永远都不会再发生。

  延伸文本[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起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被国家列入文化立法十年规划重点项目,文化部将全力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法制办,对该法的草案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力争使这部法律早日出台。从1998年起,文化部就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国内外立法调研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于2004年8月正式加入该公约。为借鉴该公约的基本精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也改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

  延伸文本[2]

  两种保护现在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活保护,像民间手工艺类,政府鼓励身有长技的老艺人带徒学艺,并将采取措施给予扶持或给予一定的补贴;而民间表演艺术类,则尽量把它和老百姓的民俗活动、节庆活动及民间商贸活动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政府也通过组织推动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和民间艺术展示,让它们得以表现和传承。另外,嘉兴秀洲、长兴、遂昌、乐清等地还把当地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艺术编入乡土教材,通过学校教育,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艺,培养少年儿童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感情。当然,必须承认,有些民间艺术样式已经日渐式微甚至行将消亡,当它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很难传承下去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动用各种手段,比如用文字、音像等手段把它完整地记录下来,展示出来,即使是这样,它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依然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记者张盛刘丽霞都市快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