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西安普通市民四年多时间造出中国首个月球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07:08 三秦都市报

  出人意料!中国首个月球仪并非出自专家之手,反而出自西安市一位普通市民朱广平之手。这位“门外汉”造出的月球仪不仅获得了国家一项发明专利,并且还荣登中国科技馆和陕西、山东、北京、天津、唐山等科技馆“大雅之堂”。

  4年多造出了月球仪

  7月31日,记者来到西安市南二环祥源大厦见到了这名“新闻人物”。朱广平,40来岁,胖胖的。他家里,空中挂的、桌上摆的、地上摞的月球仪少说也有上百个。最大的直径1200厘米,最小的直径14厘米。这些月球仪看上去与地球仪“长”的一样,只是圆球上的图案大不一样。

  朱广平快人快语,他1982年毕业于西安机械技工学校钳工专业。毕业后在西安一家企业干机修工作。1986年,因企业不景气而做生意。1995年又在陕西师范大学自费进修了3年中文专业。因而,对于天文是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

  谈到研发月球仪,朱广平说他是在4年前有一天看了一条“中国要实施嫦娥奔月工程”的新闻,突然萌发了制造月球仪的念头。但没有想到,这“活”看似简单,其实挺难。他折腾了4年多,直至今年3月才成功造出第一个月球仪。

  “陕西愣娃” 结缘国内大教授

  朱广平告诉记者,研发初期,当听说是位下岗职工要搞月球仪研究,许多人怀疑他是骗子,有次差一点把他“送”进派出所。一些天文馆、科技馆和大学连大门都不让他进。他10次上北京,5次分别到甘肃、广东、深圳等地的地球仪生产厂参观,家家对核心生产工艺都对他“保密”。直到后来,他到临潼区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得到刘次沅教授支持,几经周折,又见到了北京天文馆的创始人、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李元老先生。年过八旬的李老对朱广平这位“陕西愣娃”很是青睐,答应担任朱广平的“顾问”。要做月球仪,必须得有月图。国内这方面的资料很少,李老从美国的资料书里查阅月球数据,又参照美国宇航局绘制的月图为朱广平绘制出了中文月图。为此,老人付出了4个多月的心血。

  如何把一张平面的月球图纸“吹”成球形呢?朱广平又获得西北大学教授李同笙、谢元礼等人帮助。朱广平苦苦摸索,终于用“吸塑法”通过上百次试制,于今年3月,成功造出中国第一个月球仪。

  北京天文馆的李元教授表示:月球仪的研发成功,填补了我国科普方面的一项空白。

  用红字标注中国科学家姓名

  记者看到,朱广平造出的月球仪上有经线、纬线和密密麻麻用汉字标注的“地名”。这些“地名”都是地球上地名和中外科学家的姓名。其中,祖冲之、张衡、郭守敬等中国科学家姓名是用红字标注的。同时,还将宇宙飞船着陆月球的地方也用红色标注了出来。

  据朱广平讲,月球上直径在1000KM的月坑有3.3万多个。绝大多数都通过国际天文联合会组织,分别用地球上的地名和科学家的姓名进行了命名。中国科学家有12人“榜上有名”。而他造出的直径1200厘米月球仪上,用汉字标注了近2000个的“地名”。

  “门外汉”发明引起各方关注

  朱广平“吸塑法”造出第一个月球仪后,发现月图在被变成“圆球”中,由于“变形”和“变形时收缩与膨胀不均”,导致月球仪的图案和文字清晰度大打折扣。为此,他又进行改进,采用“拼合法”反复实验,终于在今年6月大获成功。同月,他收到了国家专利局授予的1项外观专利证书。

  据悉,中科院“探月工程”总体部组织专家正在对朱广平送去的月球仪进行科学鉴定。如果朱广平造出的月球仪能够获得通过,我国学生学习月球知识没有月球仪教学的历史将宣告结束。陕西省科技馆正在与其联合开发适合科技馆使用、具有“互动性”功能的月球仪。

  文/ 本报记者 赵福生 实习生 刘佳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