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问题审出一堆 乌纱落地几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10:25 宁夏日报

  这两年,每到六七月间,记者们就像高温下盼台风一样,翘首盼望着看到审计部门掀起一年一度的“审计风暴”。不单只出于“有猛料”的职业本能,更出于普通老百姓、纳税人盼望“除奸铲佞”的本心。

  广东、江苏等省2004年度的审计报告近日出台,尽管也被媒体广泛报道,但“风暴”引起的“风波”却远未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有人笑称,人们对审计风暴也开始有“审丑疲
劳”了。

  这里面蕴藏的信号,值得警惕与深思!当问题得到充分暴露,却得不到有效解决,当老百姓最朴素的“惩恶扬善”愿望得不到满足,当官员和百姓开始对违规甚至违法现象见怪不怪,当审计风暴由开始的“触目惊心”到“刮完拉倒”……群众还会相信谁?问题审出一堆乌纱落地几颗?

  实际上,早在1996年,审计署就已开始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在中央支持下,审计公开透明的步伐越走越快。从1998年起,审计署每年都查出多起大案要案,也的确刮走了一批人的“乌纱帽”。不过,直到这两年审计报告开始点名批评国家部委,并且通过新闻媒体公布,才真正揭开了这场被喻为“风暴”的序幕。

  序幕已揭开,接下来,戏要怎么演?

  两年来,这场由中央自上而下刮起的风暴,席卷全国,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关注。可越是关注,心头就越是有疑惑:审计查出问题有没有处理?会不会也像以前有的地方那样,审计时“高高举起”,处理时“轻轻放下”?审计风暴,刮动了谁的乌纱帽?

  的确,那些落地乌纱帽的数量,老百姓看到的,比起审计报告中披露的要少得多。

  值得高兴的是,无论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是地方人大常委会,对审计报告的审议,都贯穿着一个普遍看法:审计暴露出来的问题,必须解决,或追究责任人,或追回违规资金挽回损失,否则无以取信于民。

  在这场审计风暴之后,人们期待的是一场“问责浪潮”。缺乏惩戒制度导致“屡审屡犯”

  官员问责,这几年已深入民心。

  2001年,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出台,开启了对省部级高官的问责。到2003年的非典时期,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北京市市长孟学农“由于防治非典不力”被免职,更掀起了一次“问责浪潮”。

  普遍的看法认为,问责制度应与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相伴相随,审计问责更应成为责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

  然而,现实的尴尬是,人民寄审计以厚望,而审计只能“拔剑四顾”,因为我国目前的审计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分,虽然审计机关拥有一定的处罚权,且可以联合司法、行政监察等部门开展工作,但还是缺少独立性。查其他部门,像是查“兄弟”;查上级部门,像是查“老窦”。审计监督已不容易,何况审计问责?即使查出问题,在报告时恐怕也得留出“三分薄面”。

  但是,如果缺乏相应强有力的督促整改制度和惩戒制度,只怕审计风暴年年刮,一些部门“屡审屡犯”、违规不改现象依然故我。从一而再、再而三被点名的一些单位来看,似乎可以说,正是过去对审计出来的有些问题没有很好地追究责任,使得后来者有恃无恐。体制改革构想审计机关独立?

  有学者指出,审计公开,显示了国家加强民主和反腐败的决心和胆略,捍卫了公民的知情权,对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审计风暴既已刮起,下一步必须研究如何进行体制改革的问题。

  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构想:让审计机关独立于政府之外,或是归于人大(如在欧美一些国家,审计机关只对议会负责);或是提升级别,比被审查单位高半级(如省的审计部门至少要副省级,才能更好地对省地市级、厅级进行审计监督)。通过公开、透明的审计报告和舆论的力量发挥监督作用,通过相应的问责机制、引咎辞职等机制,让审计成为既能监督官员依法科学理财、又能查出问题追究问题的真正利器。(据《羊城晚报》)新闻来源:现代生活报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