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不明”的陆军中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14:58 新世纪周刊 | |||||||||
-本刊记者/王全宝(发自黑龙江)特约撰稿/张子申 侵略者档案 服部晓太郎
陆军中将 原侵华日军 第1师团师团长, 在中国黑龙江省 孙吴县视察时, 被东北抗日联军第四支队击毙。 与中国其他地区8年的抗战历程相比,中国东北的抗战史则更加令人尊敬。面对日本号称最精锐的关东军,在15年 间,广大东北军民不畏严寒,爬冰卧雪,白山黑水间,上演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也包括击毙多名日本高级军官。 南阳岗战斗 1944年8月12日,这一天天气特别冷,大雨从凌晨2点多一直到下午6点才停。曾经参加过抗日联军第四支队 的战士,现年85岁的孙景玉老人依稀记得在南阳岗的那次伏击战。 南阳岗,是黑龙江黑河市通往孙吴县必经之路上的一个山头。山上绿树葱郁,抗联四支队当时就隐藏在这座深山里。 早上6点多,东北抗日联军第四支队副连长金哲人披着斗篷在连队驻所的最高处嘹望,隐约中他似乎发现了什么情况。正在这 时,四支队的侦察员杨民满头大汗地跑过来,向金哲人汇报了侦察到的情况。 原来侵华日军关东军第1师团师团长服部晓太郎陆军中将,带着一个警卫排,乘坐一辆吉普车和一辆卡车,正朝南阳 岗方向驶来。金哲人立刻把情况向支队连长李树骅汇报。经分析,这是日军第1师团长的一次视察行动,也是打伏击战的好机 会,决不能放过。 抗联第四支队是一支活跃在松嫩平原上的抗日武装,经常对日军的小股部队进行袭击、袭扰活动,是第1师团的死对 头,服部也经常为此头疼。经过研究决定,连长李树骅派出全连的兵力,埋伏在南阳岗距黑河通往孙吴最近的路上。 10时许,服部晓太郎带领的两辆汽车进入伏击圈,李树骅一声令下,70多只枪支一起射击,手榴弹不停地在汽车 附近爆炸,还有一颗手榴弹准确地投到了卡车上。战斗仅仅进行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就以极小的伤亡,全歼了这股日军。 “我们当时不知道击毙了服部晓太郎,这是在抗战后才知道这个消息的,苏联共产党还给予了我们嘉奖。”孙景玉老 人回忆说。而日本《战史回忆录》中这样记载:1944年8月3日,服部被任命为日本陆军省教育总监部部附,日本陆军省 教育总监部调任服部晓太郎陆军中将命令下达后,8月12日,服部晓太郎陆军中将在黑龙江省孙吴县进行告别视察时,被中 国东北抗日联军击毙。 师团长“死因不详” 服部在军中人缘较好。甚至有士兵称他为“慈祥的父亲”、“谦和的师长”、“仁慈的上帝”。 据日本方面的资料记录:服部在接到调回国内任职的命令后,并没有急于启程,而是打电话给军司令官西原贯治中将 ,说:“阁下,请允许我再去看望一下我的部下,然后再回国。” 西原贯治问:“有这个必要吗?” “我真的不愿意离开他们。” “那么,我还需要向后宫淳司令官请示一下。” “好,我等待司令官阁下的批准。” 在得到方面军司令官批准后,他带着一个警卫排就出发了,于是就发生了上面的那一幕。而对于服部的死,后宫淳和 西原贯治都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商量不能把真实的情况上报,必须编造一个合适的死因,以此蒙混过关,免于上司追究责任 。于是,他们向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报告: 服部晓太郎于8月12日上午猝死,原因不明。 而关东军,陆军省乃至大本营对这个报告竟然都没有产生任何怀疑,非常荒唐。 服部其人 服部晓太郎,日本兵库县人。1912年5月28日,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4期工兵科;1936年3月7 日,服部累升至工兵大佐,任日军关东军第12师团工兵第18联队的联队长。 1938年2月14日,服部受参谋本部派遣随第7师团入侵中国东北,被编入关东军战斗序列。数日后,服部随师 团一起开赴东北地区。翌年1月30日,调任参谋本部工兵总监部部附;3月9日,晋升为陆军少将。 1940年10月1日,服部出任日军华北方面军第2野战铁道队司令官。次年9月19日,调任中国派遣军第二铁 道总监;10月15日,晋升为陆军中将。1942年1月10日,服部被任命为南方军铁道队司令官,立即赶赴太平洋战场 。 1944年3月1日,服部被调至关东军第3方面军(司令官后宫淳大将)第4军(司令官西原贯治中将)第1师团 任师团长。驻守在齐齐哈尔、北安、孙吴、黑河地区,担负该地区以及对正北面苏联方面的警戒、作战任务。同年8月3日, 服部被任命为日本陆军省教育总监部部附,然而,还未等回国上任他就被东北抗联击毙了。 战斗在白山黑水 “东北抗日联军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中国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刘 庭华介绍说。1933年夏,中共满洲省委直接派出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张甲洲、李延禄、周保中、张寿 、冯冲云等 大批共产党员,组织游击队或掌握部分抗日义勇军。 1933年以后,东北抗日联军军政扩大联席会议决定,组成统一的东北抗日联军。先后共建11个军,主力军有4 .5万人,又团结了各路其他抗日武装,号称十万大军,由赵尚志担任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 1938年至1939年,敌人调集日军70万,伪军30万,对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进行“大讨伐”,东北抗日联 军受到巨大损失。从此,东北抗日战争转入低潮。但是,东北民众的抗日斗争一直坚持到1945年光复,许多抗联战士与苏 联红军一起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 据日本《中国东北战史》统计,十多年间,东北抗日联军和日伪军发生大小战斗66611次,消灭了18万名日伪 军,牵制了70多万日本关东军。而很难统计的是,东北军民在抗日中究竟牺牲了多少人,付出了多大的损失。 据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中分析,东北抗日与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的情况是,国民党军队撤走 后,东北抗日联军在日本密集的76万大军和大量伪军及汉奸的眼皮底下抗日;再加之自然条件恶劣,中途又断了和党中央的 联系等不利因素,抗联的斗争非常艰苦。尽管如此,东北抗日联军15年的艰苦斗争仍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 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曾专门做出决定,表彰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功绩,称赞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 争“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给东北局的电文中再次指出抗联斗争是光荣的, 称“此种光荣历史应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 “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实际是在中国东北打响的,而这里也打完了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枪,历时15年,是中国历 时最长的抗日战场。”中国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刘庭华说。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