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木头经济到人心归农 滇西北鲁甸林区的盛衰之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20:14 新华网

  新华网昆明8月1日电 题:滇西北鲁甸林区的盛衰之变

  新华社记者伍皓、刘娟、王研

  幅员570平方公里的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曾是滇西北最大的林区之一。和我国大多数林区一样,鲁甸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
产业转型之路,折射出林区转向科学发展的艰难历程。

  木头经济:虚幻的繁荣

  1998年以前,鲁甸乡是典型的林业经济。乡长李春潮回忆说,当时全乡有58家木材加工厂。运输木料的车辆,能把乡政府前面的路全部停满。当时,仅乡里就有东风大卡车275辆。当地群众还把耕地的犏牛也赶进山去拉木料,最多时全乡有5000多头犏牛进山。每年有数十万立方米木料运出鲁甸。

  李春潮说:“老百姓的生活全靠上山砍树。乡里的砍伐指标是每年3万立方米,但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

  “木头经济”来钱快,农民没心思种田,山脚下的良田长出了比人还高的野草。学校的教师无心教学,学生们也不愿上学。“那时候乡小学只有稀稀拉拉20来个学生,有一年中考升学率为零。村民家里养一头犏牛,就必定有一个学生辍学。‘孩子前面去拉牛,父亲后面砍木头’,这就是当时鲁甸家庭的生活。”乡党委书记和锡斌说。

  “木头经济”造就了鲁甸乡一时的繁荣和富足。这个滇西北高原腹地的小山乡,曾被人戏称为云南的“小香港”。就在“城里人”副食品定量供应的年代,鲁甸人已经过上了天天杀鸡宰鸭、顿顿啤酒佐餐的生活。

  然而,曾经郁郁葱葱、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短短一二十年间就被砍伐了大半。对自然的“透支”,埋下了深重的生态隐忧。

  “红豆杉风潮”:禁伐之痛

  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国家决定在长江上游实施天然林禁伐。对于鲁甸人来说,意味着断了生财之路。

  次年,这里就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红豆杉风潮”。乡亲们听说山上红豆杉的树皮能卖大价钱,于是像当年男女老少齐砍树一样,家家户户争相上山,偷剥树皮。

  红豆杉是地球上生长最为缓慢、最为稀有的树种,被国家列为一级重点保护濒危野生植物。鲁甸林区是我国红豆杉生长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从红豆杉中提炼出的紫杉醇是治疗癌症的良药。到2001年,鲁甸林区被盗剥的红豆杉高达150万株!

  近乎疯狂的红豆杉盗剥行为,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要求坚决制止、严厉打击。随着一批案件的查处,持续3年的“红豆杉风潮”终于平息。

  惨痛的代价使得鲁甸乡的干部群众更加冷静地看到:“山不能动,树不能砍”,林区只能寻找其他出路。

  人心归农:用好资源 回馈自然

  痛定思痛,鲁甸乡党委、政府鼓励“木头经济”时代造就出的农村经济能人带头兴办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实现鲁甸乡产业的全面转型。

  现任鲁甸村党支部书记的和云曾是一位“木材大户”。如今,他的名字和用来加工芥末的山嵛菜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现在看来,土地是金”。和云告诉记者,1999年,他率先在海拔2870米的拉美荣傈僳族自然村租了40亩地,尝试搞山嵛菜种植。现在,和云的山嵛菜基地发展到了1100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山嵛菜基地,产值千万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和加拿大。在和云的带动下,全乡山嵛菜种植面积突破了4000亩。

  和国海当年曾是鲁甸乡加工规模最大的“木材老板”,现在成了鲁甸乡最大的“药材老板”,他创办的“国海药材种植场”发展到了1000多亩的规模;当年曾带头上山砍树的乡学校的老师王桂全,现在致力于云南红豆杉的扦插育苗和栽培研究,成功培育出红豆杉苗和母株300万株,大田种植300余亩,既保护了濒危的红豆杉,同时又开辟了新的产业之路……

  今天的鲁甸,90%的农户、65%的土地和60%的劳力都投入到了药材、林果、烤烟、芸豆等特色农业领域。现在,全乡百亩以上规模的专业大户达60余户。

  “放下斧头,拿起锄头”,鲁甸林农终于走出天然林禁伐的生存困境,寻找到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林农的日子,也比以往更加舒心。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