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美首次战略对话专题 > 正文

新浪就中美战略对话连线国际问题专家庞中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20:55 新浪网

  首次中美战略对话8月1日上午在京举行。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和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率团参加了此次对话。就此话题,新浪网电话连线了南开大学教授、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庞中英博士,请他发表自己的看法。

  新浪:中美首次举行这样一个战略会谈,为什么会选择今年8月份呢?

  庞中英:具体的日程选择我也不是很清楚,能够观察到的一点是,应该说因为先前的东盟地区论坛,美国国务卿没有参加,是副国务卿佐利克参加了东盟地区论坛,对于美国外交官来说,到亚洲来,肯定不是光去一个地方。我想正好是参加完东盟会议之后来到中国,我想这是一个自然的安排。

  其次,可能会考虑到9月份要开联合国大会,中国的领导人国家主席胡锦涛也会参加联合国大会,访问美国。我想战略对话或者高层对话,可以说有利于9月份的高层互访。另外,我们都知道这个中美对话是早就安排好的,去年在APEC会议上中方提出来,说中美安排一个高层之间的对话和沟通。这实际上等于是落实这样一个建议,大致就是这样吧。

  新浪:为什么要用“战略对话”这样一个词汇来修饰中美这次的会谈?

  庞中英:现在国内媒体这几天早已经开始关心这个事情,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叫做战略对话,但英文媒体都叫高层对话,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别。文字上是不太一样的。如果我们用一个比较好的术语来概括,实际上叫一个对话或者一个会谈,但是最终在两国确是两个名称,这是很有意思的。我们现在看到在北京发生了这样一个“对话”,美国更愿意叫做“中美之间外交高层的对话”,但是我们中方把它叫做是战略对话,差异的产生就在于小布什上台以来,美国政府不愿意叫战略,美国政府在处理或者定义对话和中国的关系,一直小心的避免使用“战略”这两个字。

  2001年小布什上台,他在竞选的时候和上台以后把中国定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无论是战略伙伴还是战略竞争对手,都使用了“战略”两个字。但是9·11以后“战略对手”不提了,战略两个字在中美关系中渐渐消失了。自从9·11事件以后美国对中美关系的定义用了好多说法,好多说法里面比如最流行的几个说法,前几年的说法是“建设性的合作关系”,今年的说法是中美关系是四大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的关系,已经说不清了,原来是建设性的合作关系,后来外交上面描述中美关系的时候把中美关系定义为复杂关系。如果真的要很关心这件事情的话,其实这些概念,比如像一个对话、两个名称,中美关系是复杂关系,像这样的说法其实都是很值得玩味、研究、体会的,去寻求它的真正含义,这可能是我今天特别想说的。

  新浪:有媒体报道说美国在这次会谈中可能会谈及中日关系问题,你觉得美国希望中国和日本之间维持什么样的关系呢?

  庞中英:所谓的美国要介入中日关系,在我看来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国内媒体好好做文章的题目。我是把它加了“所谓”两个字,这应该做一篇很好的文章,也值得媒体和网友关注这个问题。首先美国人要介入,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大家可以去思考。我们现在不谈别的,先讲一个小插曲,这几天日本国会通过了一个关于二战的文件,这个文件里面没有提“侵略”两个字,这个各方面都报道了。我们看到中国、韩国甚至包括其他的英文报刊包括欧洲媒体对此都有反映和报道,但是你看到了美国国务院对此有什么评论吗?你看到美国媒体对这个事情有什么评论吗?基本上没有。所以我们知道,也许如果作为一个中国记者或者中国媒体应该问问美国对于日本战后60年作出这样对历史的交待,美国有什么评论。美国人觉得跟日本之间没有历史问题,它觉得都解决了,美国人从来不会问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有什么交待。

  实际上美国把日本当做在亚洲地区的主要代表,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介入中日关系,实际上中日关系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中美关系是一体的,日本是美国在亚洲地区的主要战略上的代表。日本是美国在亚洲地区的战略前线,所以美国介入中日关系就不会是“不偏不倚”的,不会是很公正的,它只是说代表美国的利益或者代表日本的利益,他不会看到中日之间有好多矛盾、好多问题,好多纠纷,然后美国人我帮助你们把关系搞好。他的出发点,美国人的出发点是要站在日本的一边调整中日关系,这是大家都看的非常明显,所以美国介入中日关系,在我看来对中日关系用处不是很大,中日问题非常深入,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因为美国的存在。

  前一段时间,好多人都在写中、美、日三国关系,中美日关系是一个老话题,但是今天中日关系面对这样多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僵局,第三方如果介入到三边关系,一定要不偏不倚,至少在形势上,就像我们平时见到两个人发生冲突打架了,第三方要拉架,一定不能是来参战的,是真正让大家停下来。美国作为第三方介入中日关系,这个问题只能是说美国中国中、日、美互动之间的一个决策体,如果真正介入的话,后果不会很好。

  好多问题答案其实是非常明显。中日合作推动东亚地区一体化,美国肯定不乐意,因为美国人一直认为亚洲一体化,可能对美国的利益会有挑战,会有影响。美国也不愿意看到中日像欧洲那样搞欧洲共同体或者东盟共同体。美国人愿意不愿意看到中日进一步冲突呢?美国人可能说中日进一步冲突,亚洲地区不稳定了,对美国来说也是受其影响的。

  新浪:这次会谈中,会不会谈到一些军事问题或者台湾问题,对于这些敏感问题,美国会不会展开一些相关讨论,它对这样的问题将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庞中英:这次所谓战略对话,因为中国和美国不是盟国,是非敌非友的国家,搞这样一个战略对话,中心目的实际上就是减少一些大的方面、根本性的一些“误判”。现在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对方,特别是深入了解对方,减少在决策的时候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错误的判断,这可能是战略对话的关键。现在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或者说最焦点的问题之一就是台湾问题,因为“台独”走势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儿,现在美国一些战略人士,一些研究机构,一些人物都在讲,如果台湾反对党继续和中国大陆搞关系,我们就断绝和他们的来往,美国人现在都这样说话,那么这个形势很严重。美国人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我们的有些基本东西还是应该告诉美国人,同时我们对于美国对于台湾问题的一些作为,我们也要知道。比如不得不使用武力的时候,美国会不会战略上介入台海冲突,例如这样的事情,我们都要加强深刻的相互理解,然后才能在我们制定决策的时候,判断就会是正确的,这样对于双方来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新浪:请您评价一下现在美国对中国的政治策略,以及未来有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向?

  庞中英:这个时代对于大国来说是一个战略性的时代,战略性的时代两个国家的官方层次特别是决策层次,应该有正常的沟通的渠道、沟通的机制。这次实际上是加强中美的沟通,特别是工作层面的沟通,工作层面上这样一种沟通机制很重要。

  现在我们看到中美关系确实是复杂关系,美国也这么说,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美关系就是复杂关系,这个复杂程度在历史上大国关系中前所未有的,而且可能越来越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现在看美国人对待中国的态度其实有几个关键词语要注意到,我们看比如这次军力报告,美国这次军力报告相对比前一次报告有一些新的看点,这个看点就是说美国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的研究,中国的军力发展也好、社会发展也好,各个方面的发展,它认为中国这样一个社会,改革开放的一个国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其实对于美国政府、美国官方来说,它一直在想,现在是美国如何打一个楔子到中国去的时候,关注在中国发展中如何加强或者注入美国因素,,美国人现在看到中国正在变化,不管叫崛起还是发展,但是这种变化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到底是冲突还是合作,是和平还是战争。

  比如今年,我觉得2005年是很有意思的一年,2005年上半年,中美关系更多的问题,涉及到一些过去没有的问题,比如贸易冲突,围绕资源问题的冲突,全球性的资源竞争的冲突,围绕全球经济的稳定,比如像货币、生存环境涉及能源的大的全球经济的大问题,中美关系全面展开了。

  中美关系的特点是上半年中美关系紧张有一些倒退,下半年有一些缓和,有一些合作。以2001年为例,2001年4月份,海南撞机事件,中美关系高度紧张,2月份布什上台,把中美列入竞争对手,6月份中美撞机,中美进入了危机状态,启动了危机管理程序了。到了下半年9·11中美合作,到了10月份上海APEC会议中美合作,在9·11事件那么大的关口下布什还到上海参加APEC会议,说明中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同样,2005年上半年的冲突和紧张的方面增加了很多内容,很多流于表面化的东西,我们看到范围、深度都加强了,下半年也是这样,这个规律还是这样。下半年合作的深度也加强了,以这次战略对话为标志,下个月中美开始互访,一直互访到11月份布什到韩国釜山参加APEC会议,然后访问中国,又将达到一个高潮。

  所以中美关系的规律,上半年有所紧张,下半年有所缓和,有所合作,有所进步,但是05年的特点是规模更大,一些新的议题出来,但是有一条,美国对中国的演变,就是我们的崛起和发展前景,估计它认为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中美关系也有很多不确定性,我认为未来是好的趋势,下半年的关系会更好,但是如果展望一年或者再长一点儿的中美关系,我觉得不确定性很多,确实不太好说。

  相关专题:中美首次战略对话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