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老兵杨伯方:亲历仁安羌大捷的远征军(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01:13 南方都市报
老兵杨伯方:亲历仁安羌大捷的远征军(二)

被解救的英军士兵与远征军的中国士兵合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老兵杨伯方:亲历仁安羌大捷的远征军(二)

第一次赴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当时还没接收多少美英装备,主要以原有装备为主。


  霍乱和饥饿也大肆攻击这支陷入丛林里的部队。杨伯方看到树下一个士兵抱着枪睡觉,捅了他一下,让他跟上队伍,这个士兵却斜斜倒在地上,原来已经死掉了。粮食吃完了,士兵们摘野果,结果很多人中毒,躺下了。野果不敢吃了,挖芭蕉树的根,烤了以后糊口,“特别难吃,嘴发麻,舌头硬着不会说话”。

  在山里偶尔遇到半开化的原住民村庄,士兵们蜂拥而上,把粮窖和地里的庄稼洗劫一
空。“我们把地里的玉米吃了,把玉米棒吃了,最后把玉米秆煮煮也吃了。”

  3个月后,衣衫蓝缕的中国军队终于返回中国,在撤退中,由于指挥错乱,各部队落伍、病死的人数比在战场上与敌战斗而死伤的还多数倍。

  杨伯方能有幸生还,不是因为他的运气好,而是因为孙立人将军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了新38师。

  孙立人违抗北撤军令,把新38师带到了印度,从而保全了士兵们的性命。当新38师的士兵出现在印度时,尽管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蓝缕,但手中的枪却擦得油亮。

  杨伯方一到印度就病倒了,严重的疟疾使他上吐下泻,在医院里住了三个月才渐渐康复。

  纪念碑守护者

  1992年,杨伯方联络两名华侨,成立纪念碑迁建委员会,向缅政府递交了迁建申请。1997年3月,历经五年三任大使和上百华侨的努力,缅政府终于批准迁建

  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从缅甸撤离后,在八莫、密支那、腊戌、曼德勒等地,为死难将士修建了大量墓园和纪念碑。

  但现今在缅甸,只保存下一座远征军纪念碑,它的守护者就是在孙立人手下当过汽车兵的杨伯方。

  1942年8月的杨伯方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严重的疟疾几乎夺走了他的生命。病愈后的杨伯方决定不当兵了,“不想打仗了,太危险,也不愿意回国。回国干什么呢?到处都在打仗。我想,还是做个华侨吧。”

  杨伯方找到孙立人将军,报告了去意。“孙将军态度和蔼,问我有什么打算。我说听说加尔各答有很大的华人社区,我原本是学师范的,计划去那里当老师。孙将军想想说,也好,要我安心为华侨服务。”

  杨伯方回部队交了枪,于是,23岁的小伙子成了一名国际公民。

  加尔各答的生活比预想的还要顺利,杨伯方在茶楼喝茶认识了一名中国人,聊了几句就把工作找到了,“他问我会不会教书,我说这正是我的老本行啊。”

  加尔各答华侨众多,但能讲普通话的老师却奇少,原因是这里的华侨大都是广东、福建人,会讲普通话的人当然不多。杨伯方任教的“梅光小学”就是一所梅州会馆办的小学,“500多名学生,只有三位会讲普通话的老师”。

  杨伯方后来还在其它学校兼职,每月的薪水比校长的还高,“每月150个卢比,吃饭只用25卢比,一双皮鞋才两个半卢比”。

  工作上一帆风顺,爱情也接踵而至。一次杨伯方去朋友家做客,认识了朋友的妹妹李秀青。

  两年后杨、李在加尔各答结婚,这一年杨伯方25岁,太太李秀青19岁。1945年,日本投降,杨伯方愈发思念河南延秋县老家的父亲与妹妹,他决定带着妻子回国探亲。

  杨伯方与妻子从印度雷多入境缅甸密支那,准备从这里回国。然而半路上,他们带的行李失窃,现金与衣物全部被偷,两个人只好滞留在缅甸。

  “我们都不会说缅话,我依靠部队的朋友,进口布匹,贩运到密支那卖,因为语言不通,亏了。后来又当司机,为老板跑运输,也不挣钱,最后只好重新教书。”

  杨伯方于是开始了“缅甸华人教育”的下半生。

  “我的学生大多是华侨的后裔,主要是广东人和云南人。学生不会说汉语,我不会说缅语,语言不通,也只好硬着教了。”

  1955年,东吁创办华文中学,杨伯方受邀,带着妻子来到东吁,此后,杨伯方与夫人一直生活在这个缅甸南部平原上的小城。

  上世纪六十年代,缅甸发生排华风暴,排华期间,华文学校尽数被缅甸政府收归国有,中国军人纪念碑也被破坏。杨伯方执教的中华学校校园内,有一尊宝剑状纪念碑,碑身高七米,刻有“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八字,方形底座上刻有隶书体碑文,记录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史略。

  杨伯方介绍,这座纪念碑落成于1951年,由缅甸五位华侨领袖出资修建,目的是纪念以戴安澜将军为首的中国远征军200师将士在东吁与日军展开的战斗。当其它中国远征军的纪念碑、墓园被推倒、夷平时,这座纪念碑深藏在校园角落的荒草中而躲过劫难,幸存了下来。

  198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侵华战争50周年纪念日,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工作人员曾到东吁,为中国远征军纪念碑敬献花圈,但因为纪念碑在已经收归政府的中学校园内,而未能如愿。

   这次事件拨动了杨伯方的心弦。

  1992年,杨伯方联络两名华侨,成立纪念碑迁建委员会,通过中国大使馆的途径,向缅政府递交了迁建申请。

  1997年3月,历经五年三任大使和上百华侨的努力,缅政府终于批准迁建。杨伯方只用了25天时间就把纪念碑迁移重新建好,在纪念碑的底座上,新增两面大理石石刻,一面把原隶书体的碑文改成楷体,镶于碑上,另一面大理石上刻录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为戴安澜将军题写的挽词。

  2001年,包括中国大使馆代表在内的200多人到东吁参加纪念碑建立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去年戴安澜将军的儿子也到纪念碑前敬献了花圈。

  “今年8月,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还要来举行一些纪念活动。”杨伯方说,大使馆还通知他,将邀请他赴北京参加中国政府举办的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活动,“我们缅甸老兵们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再戴上军功勋章,在欢呼声中,列队走过天安门广场。”

  采写:本报特派记者 王雷

  戴安澜将军与第200师

  第200师前身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属战车营,1937年3月,该营与交通兵第2团装甲汽车队改编为装甲兵团(团长杜聿明),由军政部直接指挥。

  1938年1月,该团于湖南湘潭扩编为第200师(五团制,20000余人),以原团长杜聿明担任该师首任师长,由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11月,该师扩编为新编第11军,以第89师副师长戴安澜继任师长。

  1939年3月,该师开赴广西界首参加全国军队校阅,第5军名列第一,该师为第5军第二名。12月中旬,日军第5师团一部占领昆仑关,该师奉命集合参与对日军的反击作战,与日军三次争夺昆仑关,终于在当年的最后一天完全收复昆仑关。一月苦战,毙敌六千,缴获甚多,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

  1940年4月,该师因在昆仑关所受损失过重(兵员损失近三分之二),开赴湖南祁阳接受新兵开始长时期的整补。

  1941年12月,移防云南保山,加入中国远征军战斗序列。

  1942年3月下旬,该师在同古以北与日军第55师团发生战斗。经过三昼夜激战,数次击退日军第55师团112联队的进攻,但是自身也为日军第112联队包围,联络补给均告中断。在友军新22师、第96师解围失败后,该师最终奉命突围,奉命掩护撤退的部队最后皆奋战殉国。第200师在同古坚守12天,迫使日军第112联队停止进攻,等待第56师团的增援。同时,该师成功掩护友军英缅军第1师一部逃出日军包围圈。美国官方认为,同古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英国的《泰晤士报》称:“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5月上旬,该师向八莫、南坎撤退,在该师穿越昔卜、摩谷公路时,遭到日军第56师团伏击,部队被打散,团长柳树人阵亡,师长戴安澜负重伤,5月26日行至孟关时,戴安澜以身殉国,终年38岁。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国共两党的领导人纷纷送来挽诗、挽联和花圈,对戴安澜的以身殉国给予极高的评价。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都题写了挽词。

  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杨伯方

  1921年 出生于河南延秋县

  1938年 考入中国第一装甲兵团

  1940年 担任装甲兵二团排长

  1941年12月 赴缅作战,编入中国远征军汽车兵团

  1942年4月 参加仁安羌战役

  1942年8月 撤退到印度,大病一场后退役

  1944年 在印度加尔各答结婚

  1945年 携妻子回国途中滞留缅甸

  1955年 受邀于东吁华文中学,带妻子到东吁定居

  1974年-1981年 因偷偷回国探望子女,被缅甸以“偷越国界罪”判坐牢7年

  1989年 回国探亲

  1992年 成立“中国远征军纪念碑迁建委员会”

  1997年 迁建纪念碑成功

  1997年起 在缅甸东吁以教授汉语、卖冷饮为生

[上一页] [1] [2]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