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未来大思路:政府重扛大旗?(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04:56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 |||||||||||
但报告提出的常见病“打包”、由政府财政承担医疗服务大头的思路遭到质疑. 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课题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评价出人意料:“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 该报告一经媒体披露,立刻成为舆论焦点。医改为什么不成功,究竟问题出在哪儿,是推倒重来还是在现有基础上改良?报告认为,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应该是医改的最终目标,其根本责任在于政府。 昨天下午,该项目负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告诉记者,一份更为详尽的新报告正在调查研究中,估计半年之后将予以公布。政府不再主导医改重走错误路 报告说,在推行医疗体制改革之前,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绩非常突出。即用占GDP百分之三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其主要经验是制度安排合理而有效。 课题组负责人葛延风明确将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归于政府的主导作用。 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出台政策,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奇怪的一幕:社会抱怨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抱怨政府,医务人员抱怨医疗机构,甚至连政府官员也在抱怨,似乎人人都在抱怨。市场化导致医疗公平和效率下降 在医疗服务的供给层面,基本形成了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提供模式,公立医疗机构乃至公共卫生机构在内的所有医疗服务机构,都已经成为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具有独立经营意识的利益主体。 在需求层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地演变为私人消费品,“对于绝大部分社会成员来说,医疗服务基本上取决于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力量”。 这些变化带来的问题是,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效率都不断下降。报告结论:医改重走错误道路 报告认为,商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是一个早已被理论和各国实践充分证明了的问题。中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明显症结在于“重新走了一遍已经被认定为错误的道路”。 报告尖锐地指出,“上述倾向来源于一个简单化的、有诱惑力的思路,即通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市场化竞争,可以提高机构自身的运行效率并降低服务价格;政府转而采取补贴需方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财务负担可以因此而大大减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