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流产内幕(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06:46 重庆晚报 | |||||||||||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这份报告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详细的论证,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 一年以前,一份有关医院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在业界纷纷扬扬传说很久后几乎已经落生,但一年过去了,围绕这份《意见》,人们从企盼、焦虑,到疑惑、失望,《意见》流产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意见》出台一拖再拖 “是有这么一份《意见》,但《意见》还在征询意见。”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蔡仁华有些无奈地说。他所说的这份《意见》,全称《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由卫生部牵头制定。时至今日,《意见》依然不见踪影。 这份《意见》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传说原稿中对国有医院市场化的敏感问题做出了明确回答。按照《意见》,国有医院的产权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国资将逐步退出公立医院。在政府所属医疗机构中,国有资产的持股权不低于51%”。 而据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意见》原文中还有更具轰动性的提法:“以前隶属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医院的剥离工作,必须在2005年以前完成”,“各级政府将只保留一两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大型医院,其他医院将逐步对业外资本开放”。 中国医师协会一位肖姓职员透露,去年根据“上面的精神”,到2005年底之前,北京的医院要“卖掉”100家,上海“卖掉”一半,全国其他城市保留一两家公立医院,其他全部改制。 有媒体曾在去年底预计,随着《意见》在2005年初颁布实施,2005年将是医院改革的元年,也将是医院投资热年。大量社会资本也闻风而动。当时有至少百亿的民间资本和外资在伺机介入医院改制。 但是时至今日,关注《意见》的各路人士望穿秋水,它却千呼万唤不出台。有消息灵通人士表示,《意见》可能已经流产。 官员表态悄然转舵 去年,政府高层的有关讲话所传达的精神,还都对国有医院产权改革表示支持。直至2005年夏天,卫生部的态度已悄然转舵。6月20日,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在全国医院与医药企业峰会上指出,当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出现的“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而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7月初,卫生部部长高强表示,公立机构不能“卖光、改净”,运行机制要体现公益性质,完善保障措施。 此次刘新明司长和高强部长的讲话,被认为是卫生部正式站出来否认“市场化道路”。 北京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周子君教授认为,卫生部对于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将从产权层面转向卫生监管。 谁导致了《意见》流产 对于卫生部关于医改方针的转变,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和猜测。 蔡仁华教授表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引发的“郎顾之争”,可能是使得卫生部对医院产权改革更加慎重,采取了缓行、慎行处理方式的原因。 2000年,江苏省宿迁市率先在全国开始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挂牌拍卖和协议转让的方式,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实现了“民投、民有、民办、民营”。 宿迁这种做法,被一些媒体称为“宿迁卖光”。 宿迁的激进改制,引起了空前的争议与指责。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公立医院“卖光”后,基本的医疗保障,包括救济医疗谁来提供?改制过程中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妥善安置医院分流人员?这样的争论,特别是医院职工的举报、停诊、上访,也屡屡发生在各地的医院改制过程中。 卫生系统基层对改制的抵触情绪自然会对高层的改革思路产生影响。而去年下半年,河南新郑中医院弃重病患者于荒野致使其冻死、北京新兴医院广告“神话”被媒体曝光等事件发生后,民间和舆论对医疗体制市场化改革也开始出现诸多批评,这种批评比基层医院职工上访的杀伤力更大。 就在今年的6月中旬,刘新明司长发表讲话前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这份长达158页的报告,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详细的论证,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 除此之外,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也多次在其与中国卫生部门合作的研究报告、由卫生部高官参加的高层会议中对中国的市场化医疗改革提出批评,建议政府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政策介入。 在此背景下,不仅是作为主管部门的卫生部,政府更高层决策者也重新思考医疗卫生这一重要的公共服务未来改革路径。 据北京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周子君教授介绍,按照最新国家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试点,医院和其他事业单位一样,将逐步与行业脱钩,医院的下一步产权改革,将不再是卫生部的管辖范围。 “我个人认为,卫生部也不会再出台什么有关医院产权改革的《意见》了。”周说。 据《商务周刊》杂志 十年医改五大怪现状 国务院“医改不成功”的结论一出,即引来各界广泛认同,记者昨日采访时了解到,目前医疗界存在不少不合理的现象,堪称十年医改五大怪现状。 有病不敢去医院 市民对到医院看病抱着恐惧心理,导致许多疾病等到严重时才去就医。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担心医疗费用过高。 医院比星级宾馆气派 近年来,医院纷纷比拼硬件,几乎每个医院都有星级病房,便宜的一天几百元,贵则一天上千元,各种设施堪与星级宾馆相媲美。 医生要追病人钱 现在医生不仅要负责看病,还要负责盯着病人的口袋,一旦病人没有钱了,就得想办法让病人交钱,甚至找理由赶病人出院。 贵药才被医院爱 我国实行医院药品加价政策,药品越贵,医院得到的利润就越多。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一些医疗器材必须不断加大利润空间,经手操作者得到的好处才会多。 高级设备扎堆买 从1994年医疗体制改革开始,有条件的医院争相购进大型检查设备,凭借昂贵的检查费赚钱。 据新快报 医疗系统是垄断行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李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卫生系统1980年到现在的改革不成功是肯定的,但这种改革是不是市场化的?我认为不是。今天的医疗系统,是垄断下扭曲的市场,不是真正的市场,今天出现的问题也不应该由市场来承担。 中国目前的医疗系统还是个官僚垄断行业。国有医院中,下放了经营权和药品定价权,医院、医生的收入与经营挂钩,在这样的经济利益激励下,很多医院和医生惟利是图。这样的医疗系统,既不像原来由国家提供医疗服务,又没有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准入机制,集中了两个体制的弊端。 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最基本的职责就是要为人民提供教育和医疗。政府的职责,一个是给钱,第二个是立规则。现在营利性医院出了问题,不是市场本身的问题,是政府没有制定好规则,没有严格监管。 在政府、患者、医疗机构这个三方关系里面,政府与患者之间是非市场的,政府和医疗机构之间、患者和医疗机构之间却应该应用市场关系,患者可以挑选医疗机构,政府也不应该对由谁提供医疗服务做出限制。医疗体制改革牵涉到不同政府部门,必须要由国务院统一领导。 据《商务周刊》 网络编辑:翁正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