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艰难寻访之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08:11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特派记者  郑蔚

      寻找“活着的历史”,让幸存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为后人留一份历史的真相,是本报“为了和平——重走抗战路”专题报道的初衷。

      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是历史真相的静态展示;我们的报道必须有不同于普通参观者的地方——必须聆听幸存者的声音,而不是把展板上的图片和数据搬到报纸上。就在我们到达哈尔滨的当天,我们几乎对遇见的每一个朋友问了同一个问题:您知道731还有幸存者吗?

 
     幸亏“王龙祥的朋友遍天下”,哈尔滨某派出所副所长迟强告诉我们:“731所有的‘马鲁他’都被杀害了,幸存的中国劳工前些年还有两个人,听说如今只剩最后一名了,住在离哈尔滨200多公里的延寿县,不过不知道他的名字。”他以警官的自信许诺:“明天一定为你们找到。”

      连最起码的名字也不知道,第二天能找到吗?由于所有的采访时间都是排定的,王龙祥必须在8月15日抗战胜利日赶回上海,所有的采访必须环环相扣,一天也耽误不起。这一夜,让我好担心。

      第二天上午,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抗联老人高玉林。迟强又托了哈尔滨电视台的朋友杨明。一上午,杨明快把手机的电打没了,终于知道了幸存者的名字叫左宪良。通过延寿县的一位老书记,找到了延寿县左宪良女儿家的电话,却是空号;最后,老书记想起一位司机过去为左宪良开过车,这位司机提供了尚志县左家屯左宪良妹妹家的电话号码,但一直没有接。

      采访完高老,已经将近中午12时。我请杨明再试着拨打左宪良妹妹家的电话:竟然打通了!原来老人平时住在辽宁锦州的女儿家,回黑龙江才第三天,就让我们“撞”上了,真是与咱们报纸有“缘”啊。一听是专程从上海赶来采访他,老人很高兴地答应了。

      喜从天降!我们精神顿时为之大振,尽管老人远在200公里外,我们还是决定立即开拔!

      赶了170多公里,下午3点多,朋友的尼桑车却陷在平安乡的泥沼里。我们惟有勇往直前,于是临时雇了当地老乡的一辆“松花江”客货两用车,在田间小路上“连汤带水”地颠簸了20多公里,终于找到了左家屯。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车刚进村口,就看见84岁的左宪良老人新换了一件干净的白衬衫站在那里等我们!

      (本报哈尔滨8月1日专电)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