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国宝佛舍利出土揭秘(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08:32 沈阳今报 | |||||||||||
今报记者常青盛文并摄 时任副馆长的董高请高僧制作的舍利塔座。 [核心提示] 8月中下旬,辽宁省博物馆将在沈阳举行“佛宝庄严———佛舍利暨历代佛教遗宝展”。在众多展品中,以朝阳北塔出土的三件国宝级文物尤为引人关注。 千年尘埃,2颗舍利,一等就是上千年。拂去岁月痕迹,渐次清晰的是因健忘而带来的神秘感。 17年前,一次偶然的修缮工作,朝阳发现了三件国宝级文物,一时间震惊海内外,成为当年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7年后,此次展览成为各方注目的焦点。 日前,今报记者来到朝阳先睹国宝真面目,当年的考古专家也首次披露了发现千年舍利的全部过程。 “朝阳,就像是一杯窖藏千年的‘二锅头’啊!” 197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一直在朝阳市博物馆从事文物考古研究的董高一“醉”“醉”了28年。“古塔、古寺、古化石,醉人心扉。一铲一铲拨开历史的尘埃,瓦片和珍宝连接着浓重的历史,就像千年陈酿,只要喝那么一小口,就别想忘记……” 7月27日的朝阳细雨连绵,北塔之下就是博物馆。雨中的绿化带将这个现代的仿古建筑掩映得苍翠欲滴,历史与现实的张力,也让57岁的董高感慨万千。 在他眼里,从远古生物化石到牛河梁红山文化,从三燕盛景到北魏、隋、唐、辽历代重镇,以及以北塔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古迹,都是朝阳历史长廊中散落的一地珍珠。 裂缝,修缮,石破天惊 北塔像个磁场的中心,即使对地道的朝阳人来说,也是神秘的。 “现在仍有人不了解北塔的价值,这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董高说,朝阳作为古代东北佛教文化中心有史可据。北塔作为佛教历史文化的载体,贯穿了5个朝代。 去年11月29日,7位朝阳市领导、北京及辽宁省旅游专家,在人民大会堂连续开会4个半小时,会上首次提出,将把旅游业作为朝阳的主导产业来发展,把朝阳北塔佛教文化列为重点旅游发展项目。 这一决定源于17年前的一次重大发现。 “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董高说,“当时,北塔因年久失修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面临倒塌危险,初步勘察时发现塔中存有三燕、北魏、隋、唐、辽5个时期的夯土、建筑、绘画和雕刻遗迹,历史文化富含量极高。” 1984年,政府决定进行修缮,前期准备用去2年时间。维修前,文物部门只知道北塔历史悠久,并不掌握具体情况。初步勘察出历史遗迹后,原维修方案随即被推翻。 1986年,国家文物局重新制定了维修清理方案,董高被上级指派到朝阳市北塔维修指挥部负责维修和考古勘察工作。1988年10月21日,文物部门开始从上至下对北塔进行初步清理。 “那是北塔的天宫!”董高在塔的南侧发现两道明显的裂缝,抑制不住心中狂喜,他确信找到了它。 当时塔的第13层风化严重,考古人员将残砖移开后,在第12层中心发现了天宫。文物部门随后逐级上报至国家文物局。待清理方案获批准后,天宫清理工作于1988年11月12日至14日正式进行。 按要求,清理期间要对北塔周围实行戒严。市公安局派出5名警察,荷枪实弹,昼夜守在塔下。20余名考古和施工人员在清理期间,吃住在现场,任何人不准回家,不准与外界联系。 尘封,挖掘,三件国宝 董高当年的工作日记显示,天宫由6块约1.2米见方的青石板围成一个石匣,顶盖已经裂成两块。 “里面肯定有宝贝,而且很多!”掀开石板的一刹那,董高判断说。 经历了上千年的渗透,天宫内几乎被尘土填满。土层上方只露出一个铜质“佛宝盖”的尖顶。考古人员购置了吸尘器、毛刷、掸子,在天宫上搭上一块木板。董高和省文化厅王晶辰、市博物馆张云峰3人清理现场。 初登塔顶,天宫上方的一个大坑呈现在董高眼前。“这个位置应建有刹杆,但因为没有避雷装置,塔刹曾被雷电击中,西侧五层破损的塔檐可能由此坠落。”董高说。 烧焦的木炭痕迹表明顶盖上方是砖木结构。天宫内所有木胎器物只剩下金属外壳。经卷、丝绢等物品都毁于雷火。尘土顺着裂缝慢慢渗了1000多年。 董高趴在木板上,用毛刷一层一层,一点一点清理掉灰尘,当第6袋千年尘埃被清出之后,尘封千年的“宝贝”露出了真面目。 “宝盖”被第一个清理出来。外观晶莹剔透,品位极高,长50厘米、宽40厘米,缀有银丝、珊瑚、珍珠、玛瑙、玉石、水晶。 “这是世界级国宝啊!”董高惊叹着说,“国内关于佛宝盖的资料仅限于文字、绘画和雕刻,朝阳北塔佛宝盖到目前为止,仍是发现的惟一实物。” 在宝盖四周,各有一个用水晶穿成的方形三檐小塔,由于银丝锈蚀折断,水晶珠大多散落。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天宫里至少有五六件是国家一级文物,有的甚至是国宝级文物。因目前仍保存在省博物馆等待修复,尚未进行鉴定。 天宫中陆续清理出银菩提树、瓷碟、银罐等器物,均为辽代维修时放入。其中藏经塔、六角鎏金银塔和波斯金盖鸟首玻璃瓶为国宝级文物。 藏经塔为金银制成,塔内有一卷银片,约11厘米宽,展开有3米多长。波斯玻璃瓶也属全国惟一。 “一千多年前能够造出如此晶莹透明的玻璃制品,足见工艺水平之高。”董高说。“同时还可看出,古代中国与西亚的经济文化交往十分活跃。” 真金,玛瑙,神秘舍利 国家一级文物分为国宝级、一级甲、一级乙三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保存完整,国内独一无二的文物才能评为国宝级文物。全省上百万件文物中,评为国宝级的只有10件,朝阳北塔的文物就占了3件。 佛塔起源于印度,初为安葬佛舍利的坟墓,体积并不大。流传到中国以后,融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逐渐发展为楼阁式高塔,但其功能没有改变。舍利是佛塔的核心,也是镇塔之宝,其他珍宝均为“供养”舍利的供品。 1988年11月14日,万里无云。打开天宫石盖,取出埋葬在天宫里的藏经塔,银塔和各种金银珠宝。 三件供品已是国宝,被依次取出后,天宫中心位置面南背北安放的一只木胎银棺引起了董高的注意。 经过雷火焚烧,只剩下了银片。银棺打开的一瞬间,一座高约10厘米的金塔在董高眼前闪闪发光。打开金塔,玄机洞开。董高登时判定,里面的玛瑙罐中肯定装有舍利子。 董高将金塔取出,运回市博物馆珍品库。时任市领导均到现场关注北塔天宫清理工作。这是继陕西法门寺后,再次轰动海内外的佛教考古重大发现。 按佛教经典说法,舍利为“戒、定、慧三学薰修而成”,大小如米粒,坚硬如钢铁,晶莹透明。历史上朝阳曾有高僧到印度取经,具备带回舍利的可能。 隋文帝从小在寺院长大,印度高僧曾送他一包佛祖真身舍利。称帝后他将舍利分赐天下113个州,当时朝阳为营州,也有机会获得舍利。 陕西法门寺指舍利和北京西山佛牙舍利均为遗骨舍利,与之相比,朝阳北塔舍利与佛教经典的描述更为吻合,应为佛门至宝。据此,董高判断,朝阳北塔早于北京和陕西两个舍利供奉地。 “这个问题恐怕是个永远难以破解的谜团。”谈到舍利鉴定的问题,董高说,“不管怎样,朝阳在三燕时期曾有僧人西天取经,辽代时也有僧人到西天取经,还有古代印度僧人到东北朝阳来过,这些情况说明,北塔具备埋葬真身舍利的条件,在北塔发现佛舍利并不奇怪。” 运输,保护,现实碰撞 北塔发现舍利的消息传出后,引起广泛关注。一些僧人不远千里来拜舍利。 五台山大法师、北京广济寺如觉法师就曾来到朝阳拜舍利。如觉法师回到北京后,曾找到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建议邀请佛教界权威高僧,共同鉴定朝阳北塔舍利是否为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不久,赵老通过佛教协会转给董高一封信,建议朝阳市聘请高僧进行鉴定。 “但此事由于客观原因一拖再拖,直到现在。”董高无奈地对记者说。 2004年以来,朝阳市委、市政府重视发展旅游业,以董高为首的一批当地专家建议将北塔作为朝阳佛教文化历史的载体列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突破点应选在尽快聘请佛教权威专家,对佛舍利进行鉴定。” 董高确信,塔是用来埋葬释迦牟尼遗骨的。佛舍利共计2颗,一颗为乳白色,另一颗是红褐色。两颗佛舍利和5颗鎏金彩珠一起供奉在金塔里面的玛瑙罐里。 天宫文物随即被放到了朝阳市博物馆里保管起来。为了保证文物安全,当时还进行了文物“登记过账”。 “辽宁上百万件文物,国宝级文物只有10件,朝阳北塔就发掘3件,保护工作马虎不得。”董高说,“和佛舍利一样,其他两件国宝级文物也受到了特殊的待遇,自打1988年11月发掘之日起,博物馆特意建造了珍品库,一直存放在那里。” 限于博物馆的硬件条件,当时对于3件国宝的保存,自然不可与今天同日而语。 “这不是什么秘密,文物保护条例也有相关的规定,但当时博物馆的条件不行,照现在比是比不了的。”谈到文物的保护工作,董高显得很兴奋,“就拿真身舍利为例,以前,我们用了个小玻璃瓶,用胶水把舍利粘在玻璃瓶顶部供人参观,可现如今鸟枪换炮了,我们请了个专业人士来设计,做了一个金属瓶子,透过球状水晶玻璃就能让人看清楚舍利是个啥模样了。” “不过,保护工作还应该精益求精。”在新馆的珍品库里,有专业人员掌握并控制着室内的温度和湿度,3件宝贝也被请进了带有防盗系统的金柜里。 国宝到沈阳展出,运输是个问题。“3件文物被发掘后曾几次展出,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那次展览,就是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条例的规定进行运输的。在展出前10天,他们派专人,包了个火车车厢专门押运这3件宝贝,还配备了保安。”董高说,省博物馆的此次展览,在展出朝阳文物的规模上显然要比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那次要大得多,文物保护的条件应该更完善。 对此,省博物馆的张峰表示,此次展览,博物馆将派专车进行运输,各方面的保护措施肯定非常到位,现在初定的展览时间为8月中下旬。(感谢省博物馆张峰大力协助采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