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宇航三人组上海“发射”火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09:24 上海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胥柳曼)“太棒了!我认为你们中会出现下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昨天下午,59岁的博尔登与另两名美国宇航员参观完上海航天局后,与上海300多名“小宇航迷”畅游太空世界。

  相约在外太空聚会

  “我非常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的两个小孙女也能和你们一起,穿上宇航服进入外太空。”博尔登说。

  “我最喜欢梅,很好奇医生怎能进入太空呢?”特地赶来听报告的报童小学男生茅天一告诉记者,“从7岁开始,就梦想成为宇航员。”而坐在旁边的小女孩夏晶,则是两次登月英雄杜克的铁杆粉丝。“他是勇敢的人,为了上阿波罗号,可以不顾生命。”来自四平中学的初二女生朱培培,特地做了三个“太空人”全身面粉塑像,送给心中的航天偶像。

  训练从现在开始

  “要成为一名宇航员,要从什么年龄开始训练呢?”女宇航员杰米森一开口,就向大家抛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听到“18”“25”“27”的答案后,杰米森仍是摇了摇头,“其实,培养宇航员最好的年龄,就是从现在开始。”杰米森表示在孩提时代,就开始刻苦学习,成为医学博士。之后,才有机会进入航天中心,并且成为一名宇航员。“当然,除了知识外,你还必须有超过1000小时的飞行经验,和至少三年的模拟训练。”

  谈起早上参观上海航天展示馆的感受,杜克和博尔登表示,馆内那个神舟轨道舱、长征四号乙火箭外壳以及毛泽东视察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照片,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光来参观还不行。”博尔登还建议,“如果暑假里能够允许大学生进来工作,效果会更好。”

  发射“长征一号”

  “五,四,三,二,一!发射!”在中福会少年宫的草坪前,美国宇航员杜克第一个与上海“宇航迷”们一起按下了发射键。刹那间,一架白色的长征一号模型火箭,冲天而起,直插百米云霄。接下去,博尔登与杰米森也依次按下了火箭发射键。一时间,九架火箭全部“冲上天际”,打开伞包,开出了五颜六色的“伞花”……

  仰望天空,杜克不住地合着节拍鼓掌称赞。博尔登拿出数码相机,“咔嚓咔嚓”地拍个不停。杰里森则耐心地拉着身边的小“航天员”问长问短。演讲结束后,面对热情的“追星族”,老杜克顾不上休息,主动提出将为在场所有的小朋友签名。一下子,400多人排成蜿蜒的长龙,从门口一直排到外面的草坪上。

  期待“神六”宇航员

  “这次美国航天员民间科普之旅,非常成功。”从北京站起,就一直随行的中国宇航学会秘书长杨俊华表示,此次活动旨在普及航天科技知识、促进人类和平开发空间。“如果今年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届时,一定让‘神六’的宇航员和杨利伟一起,为广大青少年讲述更多的太空故事。

  太空回忆

  登天充满惊险

  “在地球上,也许梦是彩色的;但在太空里,我好像从来没做过梦。”在昨天早晨的上海航天局专家座谈会上,当被问询太空上做梦是否为黑白色时,年近七旬的杜克笑着解释,也许是高能量小粒子穿过眼睛时发出的白光,偶尔会让人产生接近梦幻的感觉。

  杜克说小时候飞太空不是他的梦想。“要知道,那时候美国还没有探月计划,如果我说要登月,父母准认为我是疯子!”回忆起1970年4月,阿波罗13号在执行登陆月球任务时发生重大事故,当时,杜克是技术后备人员。“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沮丧与悲观。”这次教训,让他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犯一点点小错误。两年后,杜克乘坐阿波罗16号再次踏上征程。结果在登月前1小时,有报告说液压系统出了问题。“我们离登月点只差几英里,很可能因为这个小故障,将又一次放弃此行。”还好,在最后时刻,故障总算排除了。

  在医学博士杰里森看来,70%的宇航员在进入太空后都会出现情绪波动。从生理到心理上,一直承受着巨大压力。“特别是失重情况下,免疫系统会衰减,一旦擦伤、割伤就会有生命危险。”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