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锉钝时光之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19:12 观察与思考

  (西方哲学随笔散文)

  樵 夫

  亚里士多德很清楚,恩师柏拉图的哲学是趋上的理念,而他要关注一个个活生生的特定对象,哲学不仅仅是揭示真理 ,而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人;他同样清楚,柏拉图是在超越
已有的秩序,而追求崭新的秩序,而他觉得更能起引导作用的是应该 从已有的秩序中寻求最好的秩序。这是亚里士多德肩上最重的担子,他必须突破这一点,才能在导师柏拉图的基础上把哲学向 前推进一步。

  柏拉图是注重理念的,他觉得对知识的追求就是对理念的追求,理念与可感世界是不处于同一级别上的,只有理念才 仿佛是真正存在的。柏拉图的理念是批驳相对主义而抡起的巨斧,无可置疑的是柏拉图将人类智慧引向了更高层次,向真理推 进了。亚里士多德却更真切地感到独立存在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可感的事物,那才是真正的实体。

  面对着这两个人类智慧的鼻祖,我们现在要随想的是,他们的哲学无所谓谁对谁错,亚里士多德的确只是在柏拉图的 基础上将真理推进了一步。他的确只是在这一问题上,把导师设置的鸿沟填平了。他认为理念存在于个体事物中,离开个别的 具体可感的世界,理念也就不存在,或说没多大用。譬如,邻居家的小狗、手中的铅笔、高耸入云的六和塔,这都是个别事物 ,他们是独立存在的。相反,小狗的乳白色、铅笔的六角形状、六和塔的高度,都仅仅是一些属性,这些属性是不能独立于狗 、铅笔和塔而存在。实体具有属性,而属性作为实体的属性才存在。

  就比如说,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品德怎样的正义感,但这些品德、正义感不存在于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人身上,这种品 德、正义感无多大用。亚里士多德看重的是:思维与存在的一致,而且这才是真理。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黑格尔曾断言:我们只将特别注意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哲学中,在理念的深度及广度这两方面 ,如何把柏拉图的原理所开始了的东西向前推进一步。黑格尔的话是令人长久深思的,我们在这里能嗅出两棵真理之树的芳香 。

  也许黑格尔本人在面对亚里士多德这位巨人发出的智慧炫光时,惊叹了,以至于他兴奋不已地说,哪怕亚里士多德仅 仅为人类智慧贡献了本体论,那也是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山。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多少存在物的范畴,就有多少种意义的“存在 ”;所谓存在物的范畴就是关于“存在”的各种规定,这些规定分别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 活动、遭受,其中实体是第一位的。实体与其他九个范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事物与其属性的关系。

  我现在常想,如果没有亚里士多德,我们人类在认知的隧洞里还需要怎样的匍匐摸索。人类真是因了这位巨人而幸运 连连。现在,每当我凝神思索任何事物时,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仿佛一盏明灯亮在我的面前,那一片明晃晃的亮总能让我 们看清周遭事物。亚里士多德仿佛一只遨游在茫茫天宇中的巨鹏,他扶摇着他的羽翼,俯瞰着已有的一座座智慧的山峦,他思 索着宇宙的产生与存在,思索着世间一切的产生与存在,他终于惊世骇俗地指出: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存在都逃不过四个原因。 他的“四因说”仿佛是在头顶上一片阴霾的天幕上划过一道炫亮的光弧。面对着这位哲圣的“原因论”,我内心升腾起的情愫 只有一个,那便是深深的景仰。在现今,我真不知道还有谁能激起我们内心这层情感,还有谁配我们内心真诚地仰视。面对着 那些自恋癖很强的成天噪舌的人,我现在只有鄙视,无论是人格还是给予人类的智慧,在亚里士多德面前,这些人连芥末不如 ,而根本不是自惭形秽的事,因为这些人还不配这个词。

  亚里士多德的原因有别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因果关系中的原因,他所谓的原因是指一切事物存在和产生的全部根据与条 件。他的四因是指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质料因是指事物由什么东西形成的;形式因是指事物根据什么而形成; 动力因是指事物形成的动力是什么;目的因是指事物为了什么而形成的。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将四因归结为形式与质料两个原 因,最后又以潜能与现实这对关系来揭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生成。

  亚里士多德真是给了我们每一个人认识事物(实体)的一把金灿灿的钥匙。

  我们来看一只陶罐的例子。

  现在,仿佛有一只精致的陶罐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用亚里士多德恩赐我们的这把钥匙去打开认识陶罐的玄妙之门 。陶罐由什么形成的?是土。土是陶罐的质料。土又是怎么可以形成陶罐?陶匠揉搓粘土制作陶罐时,他的头脑中已有关于陶 罐的特定理念,也即形式。土不可能自行成为陶罐,它必须依赖一定动力,这个动力就是陶匠对土进行揉捏加工,并根据陶罐 的理念制作。陶匠制作陶罐的目的是给我们用陶罐去盛水、储蓄水,因没有陶罐我们备受不停地去河或溪涧取水之苦。

  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把质料与形式看成是事物的两个根本原因。他认为高一层次的东西是形式,低一层次的则是质料 ,整个世界的存在与变化就是由这个质料与形式不断发展而成,而这个发展又就是“潜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现在我们 可以思索了:泥土是砖的质料,砖是泥土的形式;紧接着,砖又是屋子的质料,屋子即是砖的形式。

  我们可以用这把钥匙打开一扇扇玄妙之门。

  是亚里士多德给了我们思考的力量,这种力量仿佛能让我们洞穿一切事物,不管它怎样的变幻莫测。

  时光,穿越了几千年啊,多少人与事倒伏在它的脚下,腐烂或化作尘埃,然而,这把钥匙依然锃亮无比。

  “潜能”与“现实”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在这位哲圣看来,一切事物的变化其实就是潜能的现 实化。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就是潜能与现实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现实。一粒樟树种子(即质料),它的潜 能是成长为一棵樟树,樟树就是这粒种子要努力达到的现实。

  亚里士多德就是以这种哲学观点,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有等级的宇宙观。现在,我们不妨来看看,他的排序是按潜能把 处于最低等级存在物放在底层。这个序列是:非有机物(如石头、泥土)、植物、动物、人类。处于最底层的是无生命物,然 后逐级上升,人类是具有质料的最高生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植物(比如树、草、花)比无生命物(比如石头、泥土)具有 更高级的存在形式,因为植物有营养繁殖的灵魂;而动物又是比植物具有更高级的存在形式,因为动物除了具有植物的营养繁 殖的灵魂外,还有感觉和运动的灵魂,比如白天鹅会飞翔,会感觉疼痛,会感知哀乐,一只梅花鹿会奔跑,会感觉疼痛,感知 哀乐;而人类不仅有营养繁殖的灵魂、感觉和运动的灵魂,而且还有理性的能力,人的情绪会受理性的约束,就是理性这种特 殊质料让人区别于动物。

  亚里士多德这种哲学观点让我们目光清澈地俯瞰了整了宇宙。他的这种哲学观将会深深地影响我们的理性思维,我们 现在可以藉此去看待文艺作品或真实现实中的事物,一切寓言作品种对动物的拟人化描写都是不真实的,把人类特有的灵魂赋 予动物,是对动物的过高描述;而认为人只具有动物的灵魂,那就把人类贬低到动物这一层级,是对人类的过低描述。长久的 过低或过高的描述,会使我们把握不住宇宙的真理。

  这是令人可怕的。

  我的确觉得没有什么会比时光更有穿透力,仿佛只有它才能还一副历史的真实面貌给我们。当我们在历史的河床奔走 ,审视着历史衍变的纹理时,我们仿佛打捞起那一块块湿漉漉的鹅卵石,时光好似一股巨流冲刷了那些飘浮的东西,留在河床 上的只有那沉甸甸的硬石。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箴言:什么最可怕?时光。无论是权威的魔杖,还是娇盛一时的容颜,都在时 光面前嗖嗖地伏卧在地。

  时光以无可辩驳的力量告诉了我们,有时,智圣的纤夫也会改变历史的河床。就因为西方社会诞生了亚里士多德而将 中国抛掷出了历史原本有的河道,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学开启了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曙光,人类因为它才可以进行纯粹的 思维推理,它一下子成了验证知识真伪和正谬的知识,它以惊人的速度将西方科技文明带出混沌,而这时,中国的思维依旧混 杂在感觉世界的泥泞中。

  对孔子的责难与膜拜似乎都没必要了,历史弥漫的烟尘已将我们这个民族在混沌与泥沼中拖至现在,责难又有何益处 ?而膜拜这位孔圣人那是历朝历代皇权的需要。我写这篇散文随笔时,我以无可名状的心情与几位哲学博士、硕士对话,我感 伤地说,中国就因为出了孔圣人,哲学才永远在可感的经验世界里,他们仿佛在泥浆里濯足。中国哲学远离了追寻真理的轨道 。我这么说肯定缘于一种联想的心理,就在二千三四百年前,亚里士多德创建了逻辑学,他认为逻辑学才是人类获得真正知识 的工具。而事实上,他创建的逻辑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的智慧光芒一直照耀到现在。知识的目的在于穷尽地论证。而这只有通 过一系列的三段论式才有可能。在三段论中,大前提小前提都为真的情况下,演绎出来的结论必然是正确的。亚里士多德最一 般的三段论格式是:所有的M都是P,所有的S都是M,那么所有的S都是P。

  亚里士多德一鞭子,就把中国哲学这只总在原地旋转的陀螺甩到历史的背后。

  亚里士多德在恩师柏拉图那已是学富五车了,但他发现老师没有区别各科知识,他觉得分析出各科知识是很重要的。

  这位哲圣第一个辨析了知识,他认为所有知识,要么是实践的,要么是创制的,要么是理论的。实践知识研究行为, 研究人在各种不同环境下怎么样行动,比如伦理学和国家政治学;创制知识是关于创制某物的知识,比如农业、水利工程、修 辞学、诗学等;那些既不为创制某物又不引导人的行为而纯粹为着真理自己的知识,则就是理论知识,比如数学、物理学乃至 神学等。

  深入时间的纵深处,我们真的会迷恋亚里士多德,越往深处走,越发会发现那片清亮的光芒。在伦理学方面,这位哲 圣也的确比恩师柏拉图进了一步。柏拉图认为善是一个人幸福的标志,但他更多的是倾向于理念认识,是独立于人存在的。亚 里士多德认为,善就是幸福,是存在于人的生活中的,而不是仅仅象老师那样知道或认识善是什么,而是要让人成为善良的人 。将思索的目光投射到现实的芸芸众生中去,我越发觉得了亚里士多德智慧的力量,是的,有什么比让人成为善良之人更要紧 呢。善,才是幸福的。而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这位哲圣是不排除快乐的,不过他谆谆告诫我们快乐并不等于幸福, 只有合乎最好最完善的德性活动才是真正的幸福。

  一个有德性的人往往为他的朋友和国家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宁可捐弃世人所争夺的 金钱、荣誉和一切财物,只求自己高尚。他宁愿采取一种壮丽的高贵行动,而不愿采取许多微不足道的行动。一个人会为着善 的本身去爱善,这样的人必定会爱一个有德性的朋友,有德性的朋友是这个人的另一自我。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亚里士多德放在我们面前的一盏灯。

  那一天,时光之镰终于磨刀嚯嚯地伸向作为质料的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了。长期因马其顿国王而受压抑的雅典人开始以风暴的形式清洗一切马其顿人,亚 里士多德自然难以躲避这场风雨,他被雅典人指控为不敬神明。六十二岁的亚里士多德为了使哲学免遭伤害,逃离了雅典。

  他孑然一身匍匐在风雨中。

  第二年,亚里士多德死了。死得那般高贵与壮丽。

  但他的灵魂穿透了厚重的时光之墙。(完)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