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记永嘉昆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19:12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傅宏波

  探寻永昆发祥地

  一出永昆代表作《张协状元》,居然接二连三地获得了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国首届昆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奖、第十 届文华新剧目奖、鲁迅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2005年6月,永昆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上。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剧种,竟能获得如此多的殊荣?这究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剧种,他为何出现在非物质遗产保护名 单当中?

  7月中旬,带着疑问,记者赶赴永昆的发祥地—温州永嘉县城。

  也许是县城小镇独有的地域条件,亦或台风“海堂”的原因,总之,天气没有想象中那么炎热,但阳光依旧很强烈。

  永嘉县委宣传部潘仁勇科长早已等候记者多时,寒暄几句后,得知剧团在村里的一个祠堂排练,我俩立即出发。小县 城这几年经济发展很好,途中,潘科长指着一处楼盘叫我猜价格多少,我想小县城,价格应该不会贵到哪里去,脱口而出说2 000元/米左右。潘科长说5000多元一平方。一听,不由暗自吃惊,可见当地经济实力之强。

  不久就看到一批建筑,富丽堂皇。老百姓富裕了,连村里的祠堂都修建的非常豪华。走近一看,个个大门紧闭,根本 没有剧团的踪影。在村里人的指引下,我们在一排农民房的一个不起眼的门口终于找到了“永昆总部”,一块牌子上写着“永 嘉昆曲传习所”。但大门紧闭,敲了好久,才见一老者来开门。这是一个大概10平方米的房间,几张桌子拼成,既当办公桌 又当会议室,异常简陋。这就是在外屡屡披金戴银拿奖牌的永昆本部惨淡的现状,记者惊讶地半天没反应过来。

  排练已经结束,演员都去休息了。《张协状元》的状元扮演者林媚媚老师得知记者来采访,很快来到办公室。已经6 0多岁的林老师,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年轻的多,很开朗也很健谈。由于年轻一代还不成气候,林老师目前依旧是永昆的顶梁 柱。

  重振旗鼓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逐渐了解了永昆的过去和现在。

  永嘉是南戏的发祥地。南戏的起源可以推溯到北宋年间,早期的南戏由于历史的原因,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而《张 协状元》汇同另外两部南戏(《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一起,幸运地被明代《永乐大典》收辑,才得以存活下来, 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永乐大典》被洋人盗走,从此流失海外。幸运的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 在伦敦一家小古董铺里被叶恭绰先生发现,他随即买下带回国。当年中国的戏曲史研究者正苦于南戏剧本为历史所湮灭而无处 查找时,《张协状元》等三个南戏剧本的出现,使国人一下子就看到了宋元时期南戏大概的样子。《张协状元》的曲文中存在 大量的温州方言,后来南戏由于昆剧的继承,已渐渐消融在昆剧艺术中了。

  永昆在历史上曾有过他的鼎盛时期,特别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创过前所未有的辉煌。经历“文革”十年,到八十 年代,终因永嘉昆剧团—这个惟一的永昆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人员老化流失,行当不齐,营业性演出难以为继而走向衰落。

  只剩下扮演张协的林媚媚老师,同其他演员一起,凭借对永昆的热爱,苦苦支撑着永昆。

  1999年,永嘉县政府认识到永昆的历史地位和存在价值,决心抢救永昆,随即成立了集研究、传承和实验性演出 于一体的永嘉昆曲传习所。由于剧团早已解体,原永昆艺术人才已所剩无几,且都已过或已近花甲之年。为使永昆后继有人, 培养接班人成了振兴永昆的关键。同年,传习所招收了10名学员送上海戏曲学校培训,同时教学永昆剧目,狠抓剧目建设。

  《张协状元》改编者张烈,在古典和现代之间寻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契合点。在对原著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番推 陈出新的工作。比如改编时对原著做了“减头绪、立主脑”的工作,在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均剪除了一些枝蔓,因而显得 很集中精炼,同时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比原本更加真实合理,更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2000年初,永嘉昆曲传习所建立刚4个月,得悉文化部要在苏州举办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为使永昆振兴,去展 示永昆风采,永昆提出要参加演出的要求得到了文化部的同意。此时,永嘉县委县政府也予以积极支持,马上划拨15万元作 为排演经费。参加演出的戏,选择了张烈改编成昆剧的《张协状元》。计划既定,可一直到开始实施后,才发现永昆的“家底 ”实在是寒酸:当时的永嘉昆曲传习所除了所长、副所长和一块牌子外,几乎一无所有,既无演员、演奏员、舞台工作人员, 也没有演出器材,更不要说排演演出场所。

  编剧张烈保留了原著一人扮演多个角色的演出格局,仅启用六个演员扮演十二个角色,就可以演一处大戏。虽然只要 六个演员,但对永昆传习所来讲还是有难度。时间不等人,经多方努力,聘请永昆艺人林媚媚扮演张协,邀请浙江京昆艺术剧 院青年演员杨娟加盟,(转下页)(接上页)同时聘请邹康乐、王成虎、黄宗生、吕德明扮演其中的角色,另外又聘请了一些 作曲、舞美、道具等专家。历经千辛万苦,主创人员才凑齐。

  4月1日,昆剧《张协状元》在苏州开明大戏院演出,一炮打响。获得了优秀剧目展演奖,六名演员中有五名获奖。 林媚媚老师感慨道:当初真的一点都没想到永昆会获得如此成功!

  永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永嘉昆曲是一个古老而濒危的戏曲剧种。数十年来几经周折,而今有了一个永嘉昆曲传习所。另据县文化局负责人讲 ,永嘉即将重新成立永嘉昆剧团,整个剧团将有40名编制名额,着重先把队伍搞起来。

  《张协状元》的演出是成功的,但永昆的生存确实面临重大的危机: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昆曲缺乏了解,昆 曲演出的市场不断萎缩;上演的剧目急剧减少;演员、编导和作曲队伍后继乏人,现有人才流失严重;昆曲院团的经费严重不 足等等。

  为了解决昆曲面临的危机,应该确立由国家扶持昆曲事业的方针。因为像昆曲这样的艺术经典,对它的抢救和保护必 须保持它的纯正的经典品位。只有由国家扶持,才可以保证这一点。

  确立由国家扶持昆曲事业的方针,就是动用国家的力量来维护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维护民族文化经典的尊严,这是极其 必要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这一举措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增强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有着十分 重大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永昆的投入,首先解决现有的昆曲院团迫切希望有一座供自己经常演出的剧院的愿望。 此外,国家应拨专款抢救和保护昆曲,抢救、保存昆曲剧目;请老艺术家指导各院团的青年演员排练一批传统剧目;与高校加 强合作,利用高校,培养昆曲艺术的后继人才;收集、发掘昆曲的文字资料和历史文物,包括文献、脚本、曲谱、图片、剧场 遗址以及老艺术家的谈艺录,加以保护、整理和出版(展览);提高昆曲演职人员的生活待遇;设立“昆曲艺术贡献奖”,奖 励那些对昆曲艺术的抢救、保护、研究、革新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教育家、理论家和管理人员。

  很多人不知道昆曲,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不够。现在的媒体对流行艺术的宣传力度过大,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宣传力度 过小,这种状况亟须改变。要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体会到,观赏昆曲是极大的艺术享受。要使他们认识到,欣赏昆曲 ,就像欣赏交响乐、芭蕾舞一样,是有教养、有品味的表现。还要宣传昆曲表演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昆曲表 演艺术家、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名声压倒了所谓“流行巨星”,那就意味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素质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文化 宣传部门和媒体应该加强交流,扩大宣传,承担起这一责任。

  林媚媚最后的话更让人感慨万千:永嘉昆曲传习所目前总共才27个人,永昆的老艺人几乎已凋零殆尽,能独当一面 的新人还接不上,我这永昆的“末代子孙”所学到的仅仅是一些皮毛。我只是在默默祈祷,在繁花似锦的中国戏曲大家庭中, 能为永昆留下一席之地,也许这便是我余生最大的奢望了。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