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民间文化保护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19:12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傅宏波

  来自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和增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频繁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各民族之间彼此之间的沟通 、理解和尊重。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
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媒介,企图引领世界文化的潮流, 借以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并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许多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如戏 剧、舞蹈、手工艺等民族特色逐渐消失,有些甚至渐趋消亡。

  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科技日新月异。然而,在这一令人欣喜的繁荣背后,正是许多民间文 化面临严重威胁甚至消亡的现实,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也就越发地凸显出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民间文化’包括民间文学、民俗、民间艺术三大部分。我们要抢 救和保护的是‘遗产’那部分,主要指农耕社会积淀和遗留下的文化财富。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体文化,而民间文化的现状和 所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民间文化越来越感兴趣。2003年3月,美国一家服饰博物馆仅从广西阳朔的一条街 上就收集了西南少数民族服饰200多件。我国“文革”时被取缔的萨满教,如今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对民间文化的“ 控股权”出现旁落的现象,我们绝不可小视,因为这些东西一旦归于别人,等我们需要时再去寻找,那代价恐怕就会成倍成倍 地增长了。

  形势依旧严峻

  全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不强,是民族民间文化逐渐衰退和消失的首要原因。

  许多地方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没有摆到当地党委、政府 的重要议事日程,没有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致使民族民间文化得不到积极的保护,甚至遭到不适当的开发,加剧了文化资 源的破坏和毁灭。

  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恶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屏障十分脆弱,大批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 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状况极为严重,甚至威胁到国家的文化安全。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机构和个人,通 过各种渠道私下收购、倒卖民族民间文化珍品,使这些文化资源流失。虽然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做了大量保 护工作,但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懂行的专门人才、缺少强有力的管理力度和必要的经费支撑,使得我国民族民间文 化资源流失愈演愈烈。

  保护,以国家的名义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我国政府就组织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对部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使得许多濒 临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得到抢救、挖掘、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许多经验和做法。

  1998年以来,全国人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制定十分重视,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在全 国范围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立法调研,并于2000年在云南召开了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立法工作座谈会,在大量工作的基础 上,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并经教科文卫委员会审议通过。

  另外,国家对一些有重大文化价值的濒危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了重点扶持和抢救。

  文化部提出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四优先”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对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的乡镇 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鼓励各地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整理、保护和开发。

  2003年1月,在过去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以系统工程形式,由 各级政府组织实施推动。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对我国境内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进行全面有效的保护。

  此外,一些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积极参与,也推动和促进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开 展这项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系统保护,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制度,这在我国 文化建设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艰巨而又繁难的文化建设课题。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